張華
(中共泰州市委黨校,江蘇泰州 225300)
對創業選擇的評估要素分析
張華
(中共泰州市委黨校,江蘇泰州 225300)
創業成功與否,創業的個性化選擇是前提,要搞好創業的個性化選擇,創業評估是關鍵。創業評估首先是利益評估,即所選擇的創業項目符合最大的獲利愿望;其次要進行風險評估,能夠遵循弱險趨利的原則;再次要進行自我能力的評估,做到量體裁衣,量力而行。
創業;評估;選擇
有人說浙江人做生意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其實,細細品味,他們的創業并非是一種“自由運動”,而是充分體現了一種個性化選擇。實際上,企業組織無所謂優劣,產業層次也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創業關鍵是看匹配。實現創業最佳匹配靠什么?盡管說法很多,但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問題還在于是否真正做到了創業的個性化選擇,因為創業是否成功,前提是個性化選擇,而要搞好個性化選擇,就要進行三個方面的要素評估。
創業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優汰劣、揚長避短為原則,從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好創業路徑。筆者認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給傳統的道德大廈無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特別是由于市場經濟的推動,人們追求經濟利益已經成為一個為大眾所認可的客觀必然。市場經濟對我國來說是一種全新的經濟運行機制,它必然促使創業者揚棄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價值觀念,確立與其相適應的市場觀念、效率觀念、商品觀念、利益觀念、效益觀念等一系列嶄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尤其是使創業者的價值取向更多地指向利益,所以創業評估與創業選擇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利益問題。
創業評估與創業選擇的前提是利益信息。從我國現有的民營企業來看,大多數創業者創業之初所關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賺錢”。如浙江人之所以致富,也就是因為他們更多地掌握了致富的信息。據有關資料介紹,原來走出去的溫州人大多數是修皮鞋的、擺地攤的,他們在全國各地到處流浪,到處尋找。哪里缺少什么,哪里有錢賺,他們了如指掌。那些彈棉花的,剛開始的時候只是給人家彈棉花,慢慢地知道了市場需要什么樣的布和衣服。就是在這樣的尋找中,溫州人獲得了大量的寶貴信息,從而“啟動”了創業的車輪。所以創業選擇必先進行利益信息調查。
創業評估與創業選擇的重點是效益。一般來說,初創的民營企業是有錢就賺,辦企業追求目標十分明確:什么有利就搞什么。比如開店本小利微,只是解決基本生計,他們也干。但隨著創業的初步成功,他們的目光就不再只盯著“小錢”做文章了。所以在“二次創業”時他們往往會從如何能夠獲取“最大利益”角度去進行創業選擇。比如開店只是在服務和流通的中間環節上賺錢,多一個批發層次就多一道盤剝,再到小店鋪就沒有什么賺頭,不會產生多少社會財富。辦廠是在產品的制造工序上賺錢,在產品的使用價值上賺錢,越是科技含量高的越是賺大錢,創造巨大的社會財富。這些都是獲得巨大效益的“基本規律”,創業者必須重視。
創業評估與創業選擇的關鍵在發展。大凡創業者絕少有干一天是一天的想法,他們每一個人都有心中的“宏偉”計劃,力求所創企業欣欣向榮,蓬勃發展。所以創業者們在創業選擇時,其利益評估更為關注的是企業的“前途”。事實上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不少民營企業都避開與大企業的競爭,而把拾大企業之遺、補市場之缺作為創業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即把企業經營的方向轉向大企業認為“不起眼”而不愿生產的產品上,從而求得所創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空間。有關研究指出,按照西方學術的觀點,浙商的成功有些“不合常理”,一般公式化的理論很難解釋他們的實踐。可是,就是他們這種“落后”的生產和組織,將一個個昔日的龍頭老大拉下了馬,在與跨國巨頭的熱身賽中搶得了先機。如果選擇差異化戰略,要審慎考慮能否獨樹一幟。如果選擇模仿化戰略,要深思能否贏得一席之地。無論差異化還是模仿化,都要前瞻性地考慮在同行競爭中如何積聚自身的競爭優勢。
創業評估必然要考慮風險問題。事實上,創業者們在創業選擇時,往往遵循弱險趨利的原則。即以最小的風險,獲得最大的成功。筆者認為,創業者在創業選擇時,應該注意下列幾個方面。
一是根據投資風險進行創業評估與創業選擇。為什么不少創業者創業時都習慣于從“小”做起?原因就在于小生意不僅投資少,而且風險小。比如開店是小本經營,倘若是開個餛飩店,2000元就能開張,不擔什么市場風險,即使賠了也不會傾家蕩產,而辦廠則要巨額投資,少則十多萬,多則數百萬,要承受巨大的市場風險,有時產品還在設計之中就遭到市場封殺而胎死腹中。所以,創業者應該慎重投資,切記不能打無把握之仗。在沒有強大實力的情況下,最好把企業的經營方向轉到不適宜大、中企業生產、而市場十分需要,并且投資少,見效快的商品生產經營上。
二是根據融入狀態進行創業評估與創業選擇。所謂融入狀態,就是創業者能夠迅速融進當地主導產業結構體系。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明確指出,一個國家的致富之道就在于分工。他指出:“勞動生產率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訓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據他分析,專業分工可以帶來三個好處:“其一,勞動者的技巧因專業而日趨長進;其二,分工可以免除因更換工作造成的時間損失;其三,分工使人類的注意力傾注在單一事物上更容易在工作方法上有所突破,找到達到目標的簡易而便利的方法,為發明創造機會”。他還以制針業為例,因分工協作,一個工人一天可生產4800枚針;如果單個人完成制針的所有工序,說不定一天連一枚針也生產不出來。溫州人的創業就很好地利用了分工的原理。這種分工不僅提高了產業的集中度,而且產業關聯度高、專業分工細、生產成本低,有利于各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1]
三是根據產業特色進行創業評估與創業選擇。創業者在創業選擇時一定要注重特色。實踐表明,特色是優勢、是專長、是競爭力,也是生產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項目不在大小,就看有沒有特色。創業者要把握資源、區位等優勢,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如農村創業者可以從事特色產業的種植、養殖、儲運和營銷,并逐步實行種養加銷配套,使原料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進而形成商品優勢。
創業者的創業選擇還與創業者的能力有關。當然這個能力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如擁有的財力、人力以及個人的素質等等。所以在創業選擇時應該評估自己的這些條件,量體裁衣,量力而行。具體說,要注意把握這樣幾點。
一是根據個體投入能力進行創業評估與創業選擇。有人說,辦工廠比開商店創業層次高,賺錢又多,要多辦工廠少開店。但事實上,無論是辦工廠還是開店鋪,都要因人而異,如果你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沒有獨特的經營理念,就不宜去辦工廠,而應先找個合適的地段開個小店鋪。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原始積累,開拓了經營理念,有了一定的實力再去辦工廠賺大錢,進行二次創業。這就是說,創業不能貪大求洋、急功急利,而應該實事求是,有多少錢,辦多大事。當然我們并不反對創業者負債創業,問題是要以成功為前提。如果只滿足于一時的輝煌,搞得自己狼狽不堪,則得不償失了。
二是根據個體的素質進行創業評估與創業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或者叫做個性。個性不同人所選擇的創業方向就應該有所不同,如性格外向的人,就適宜于從事經營活動,而性格內向的人則適宜于從事生產活動。另外各人的能力不同,創業選擇的方向也應不同。當然能力是多方面的,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能力結構(即能力的質),在創業選擇時應對自己的能力結構進行分析,從而確定自己的創業方向。此外,在創業選擇時還要考慮各人的文化水平、知識結構以及社會閱歷、工作經驗等多種因素。
三是根據區域能力進行創業評估與創業選擇。個體創業并不是孤立的,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會孤獨地存在于社會空間。所以創業者在進行創業選擇時必須看到社會的力量,看到當地的發展能力。浙江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區域性產業集中,即一鄉一品,一縣一品,一市一品。這種區域經濟的能力為個體創業提供了強大的支撐。以臺州為例,由于上千家摩托車企業集于一地,每家企業就可以專攻一個零部件,將自己的全部資金、資源,都集中于一個零部件上,將這個零部件的質量做得很精、批量做得很大、成本做得很低。
[1]鐘朋榮.產業集中的七大優勢[EB/OL].[2007-12-05].http: //www.quyujingji.com.cn/news/.
F270
A
1673-8535(2010)04-0017-03
張華(1983-),男,江蘇省姜堰人,中共泰州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經濟學。
(責任編輯:鐘世華)
201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