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偉
(桂林理工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1)
科學發展觀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
潘 偉
(桂林理工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1)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極大地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同時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與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建立起適應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乃當務之急。
科學發展觀;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指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理論的提出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先進的理論指導,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導方針。
高校為青年學生提供了學習與成長的平臺,在這一環境中,學生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正確引導,逐步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先進理論的指導和不斷的實踐,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相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一些不適應的方面。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青年大學生,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要以學生為本,以他們的實際發展需要為我們工作的根本出發點。灌輸理論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手段,主要是通過對學生灌輸正確的思想、道德意識來達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是,這種單一的教育手段在新時期下已經漸漸缺乏活力。當代青年學生是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長大的,他們生活和成長的環境是一個多元化的環境,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級化的漸漸形成,他們的思想也受各種西方思潮的沖擊,容易迷失正確的方向。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 “我講你聽,我打你通”的單向式灌輸的教育模式,教育者常常自覺不自覺地突出自己的角色地位,教育者選擇和應用的工作方法往往是從自身出發愛灌什么就灌什么,愛怎么灌就怎么灌,不考慮受教育者的個性特征,受教育者往往是被動接受,對教育內容一知半解,難以內化為自己的行動準則 。[1]所以,一味地灌輸會使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厭倦感,傳統的以書本理論知識講述為內容的課堂教學也漸漸缺乏活力,需要引入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予以補充。以學生為本就不能以目前單一的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學生的就業率為標準,而是要把學生的學業與思想道德水平相結合,以他們未來發展為導向,采取各種形式的教育方式確保高校教育的高水準、高質量。在高校的管理中,我們尚未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在管理的手段上也只是從管理者的角度出發,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沒有創新,沒有深入了解到學生的實際需要,沒有結合他們的自身特點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導致校園文化活動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在后勤的管理上,如高校食堂飯菜的品種單一、口味不佳,造成學生對學校的后勤管理不滿意。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就需要把新技術、新手段及新的教學理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啟發他們去思考,去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如何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活潑起來,如何引導學生去積極思考,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在高校的教育當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指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讓他們不但有扎實的學術底蘊、寬廣的視野,也具備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質,同時具備在今后的工作學習中不斷學習完善自身的自我提升能力。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手段單一、實踐教學環節較少、德育實踐基地建設滯后,這些使得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不能把眼光局限于學生智育的培養上,而應看到綜合素質對學生的重要影響。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實踐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自身的發展和對正確思想的認識。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由于升學和就業壓力的加大,學校和學生對實踐教育的忽視,容易對學生產生錯誤的價值導向,使他們的大學生活存在嚴重的功利性。缺乏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適應的德育實踐基地,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差、缺乏團隊合作意識與艱苦奮斗的精神,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培養出個人道德修養與學識相協調、個人價值與國家的發展需要相協調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當前,高校各種教育的比例安排還不夠合理,思想政治教育視野的局限性使教育更注重短期的利益,沒有充分從大局出發,協調好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的問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學習隔離開來,尤其在理工類院校較為明顯,這對學生的協調發展是不利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基礎,要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學生未來的發展也關系到一個學校的發展,而具備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尤為重要。這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指學生在工作學習中具有一種隨機應變、終身學習的能力,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而不是單一模式的培養。當前一些高校,人才培養的模式僵化、缺乏創新精神、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學生一旦面臨實際問題就不知所措,生搬硬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停留在老的模式下,無法為學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1世紀是一個資訊的時代,伴隨著新的媒體和通訊手段的出現,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已經成為學生了解外界訊息的一個重要平臺,同時伴隨著互聯網的開放性,大量網絡精神垃圾也在沖擊著學生的思想,色情、暴力、頹廢、腐朽、反動的網絡信息也對學生的思想產生迷惑和誘導。與這些錯誤的思想爭奪青年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去做的。但缺乏一個有效的監管平臺和完善的教育平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難度加大。
當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借鑒了多個學科的科學管理體系,在整體的管理當中同時又融入了許多自身特色,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評價指標的建立上還存在著不足。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樣,不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所有的意愿、方式等都會失效。[2]在實際的操作當中,缺乏一個系統、科學、易操作的評價指標。這一指標的建立需要大量跨學科的數理模型、管理學等跨學科的知識支撐。沒有一個科學的評價指標,對工作的開展是不利的,不能夠及時有效地評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很容易使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深層次的思考和改進,從而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停滯不前。
在當前的高校中,本科學生基本由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學生構成,獨生子女比例加大。這些學生由于從小受到父母與長輩的溺愛,在一個充滿蜜意的環境中成長,他們往往不能夠正確地認識自身,不能清晰地給自我定位,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更加關注自身利益的實現,從而無法很好地融入集體和與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比如在日常管理中發現,部分學生嚴重缺乏社會公德意識,上課打手機;在圖書館因為占座問題發生沖突大鬧圖書館;因為別人和自己意見不合而對其大肆辱罵,等等。這些都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所面臨的一些列問題。這一系列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將會嚴重干擾正常的教學秩序,進而阻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學校的方方面面,每一個環節都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在實際工作中,由于我們沒有很好地運用統籌兼顧這一根本方法,缺乏大局意識,在制定教育規劃、落實教育政策、拓展教育平臺上往往從教育和管理者的角度出發,沒有考量到全校的協調發展,沒有從動態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兼顧到學生的實際思想和需求的變化、兼顧校內外的環境與教師的實際工作能力,缺乏對事物發展規律與各階段主要矛盾、工作重心的認識,導致工作的有效性和時效性大大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必須要重視統籌兼顧方法的運用,從全局出發,兼顧運行中的每一個環節,尊重客觀規律,發掘自身的潛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幫助人們健全人格、獲得全面發展的藝術。高校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學生為本,幫助和引導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有序推進,統籌各方面積極因素,同時兼顧到教育中的主客體,全面、協調、可持續地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發展。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必須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服務于學生,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到大學的生活當中,在學習、生活和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從而獲得自身的全面發展,進而把自身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好地結合起來。尊重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利用各種新穎的教學手段、各項積極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在學生的管理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一些傾聽,多一點疏導,讓學生把想說的話說出來,在與學生的談話中充分了解他們的思想情況,理解他們,幫助他們樹立一種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把賞識教育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當中,遇到問題盡量少批評、多引導。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應當以學生為本,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生成績的提高,更應該著眼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在學校的教學管理中,邀請學生代表出謀劃策;在食堂飯菜質量的提高上,應該充分尊重南北學生口味的差異;在校園文化生活上,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來開展活動。
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當中不斷改善自己的工作作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要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具備多種學科的知識儲備和扎實耐心的工作作風。在工作中,要以學生為本,貼近他們的生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要運用多種教育方法,啟發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案例教學等等,可以通過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在討論中師生達到一種良好的溝通,在討論中使教育的主客體得到共同的提高,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建立起寬廣的視野、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不斷完善自己的發展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在教育當中,應該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而不是僅僅局限智育等方面的發展。在社會的發展當中,一個人的思想道德品質往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有文化卻無道德的人對社會的危害是極大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思想道德的教育。要在高校教育當中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社會法制教育、創新能力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全面協調各種教育比重,力求協調發展,培養出具備可持續發展素質的優秀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學生未來的發展,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社會和國情,為他們以后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當中應該結合時代特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通過先前的經驗積累,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現代的科學管理方法,運用數學、統計學的定量分析,建立起數理分析模型,細化評價指標,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入學生評價部分,從而建立起一套有效、易于操作、貼近學生的科學評價指標。通過對這一系列指標的分析,使我們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得以及時整改,不斷提高我們工作的有效性,更好地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發展。
充分認識網絡建設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充分認識到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影響,建立一個有效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立思想政治理論宣傳網站,宣傳積極文明健康的思想文化。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加大經費和設備的投入,設計思想政治教育網頁,發布健康文明上進的信息,開展熱點問題的討論,傳遞正確的思想導向,并且動員青年學生加入到網絡平臺的建設中來,使受教育者轉變為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從而更好地促使他們自我學習,自我完善,培養他們的興趣,根據他們自身的情況和特點來滿足他們自身的發展需求。
當手機普及之后,短信這一領域已經成為我們必須重視的新視角。把握青年學生的特點,抓住他們的喜好,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又好又快地貼近他們的生活,用那些正面、積極、健康文明、溫馨的短信來傳播我們的教育理念,使他們通過這一平臺來獲取自己所需的思想輔導、心理輔導,獲取更多適應社會的技能,獲取新資訊,了解時事政治??梢酝ㄟ^與電信部門的合作,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短信平臺,比如在節假日向學生發送一些祝福短信,平時發送一些生活的小常識,發送一些宣傳正確價值導向的短信,這樣不僅能夠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學生的生活當中,也讓學生感受到了人文關懷,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中發展的要求。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由多個因素與環節緊密相連的有機整體,在其運行當中需要多個部門、多種方式的有序配合。這就要求在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候,必須樹立大局觀,要總攬全局、科學規劃、有序開展,不僅要從事物的整體結構考慮,還應該從動態過程分析問題。要充分認識到有助于開展工作的各方面積極因素,同時也要看到影響工作開展的不利因素。要充分整合有助于開展教育的各方面資源,要統籌校內校外的種種有益資源。要加強與周邊社區、文化紀念場館、德育實踐基地的聯系,充分利用這些優良資源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實踐鍛煉平臺。同時也要兼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各方面參與者的實際情況、兼顧到教育實踐活動中的各個領域、兼顧到不同年級學生的切實需要,兼顧到各種教育活動開展時的可行性與有效性。統籌兼顧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無論是制定教育計劃、落實教育決策,還是創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徑,都要做到總攬全局,全面規劃,兼顧到教育活動中的各個方面主體,兼顧到教育活動中的各個領域,兼顧到各個層次學生的思想實際。[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獨特性,所針對的教育對象是正處在人格完善期的青年學生,我們必須要根據其自身特點,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教育活動中的客觀規律,才能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突出其時效性,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充分利用統籌兼顧的方法,根據時代的需要,針對青年學生的自身特點,采用適合青年人接受的教育方式,因勢利導、培養興趣、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主動性,把社會的發展與其自身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
[1]張耀燦,徐志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358.
[2]佘杰.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1): 42.
[3]任宇翔.論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A New Research into the Polit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Pan Wei
(College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1,China)
Puttingforwar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development set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the polit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largely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the polit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brings forward newrequirements for the polit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It is the top priorityat present to establish an education mod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development.
scientific concept ofdevelopment;polit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human-oriented
G641
A
1673-8535(2010)04-0031-05
2010-05-26
潘偉(1985-),男,安徽馬鞍山人,桂林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高 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