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春牛”文化與原始圖騰崇拜——以廣西各地“春牛”民俗為研究指向

2010-03-21 22:20:59陳家友
梧州學院學報 2010年4期

陳家友

(玉林師范學院, 廣西 玉林 537000)

“春牛”文化與原始圖騰崇拜
——以廣西各地“春牛”民俗為研究指向

陳家友

(玉林師范學院, 廣西 玉林 537000)

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始終伴隨著農耕文明發展而不斷延伸的文化現象,那就是 “春牛”文化。我國淵遠流長的 “春牛”民俗事象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礎和獨特的社會功能,該文以廣西各地 “春牛”民俗為研究指向,探討其蘊含的農耕稻作文化與原始圖騰祟拜內涵。

春牛;民俗;稻耕;圖騰;闡釋

“春牛”是我國各地多種不同的農事活動形式或民間藝術種類共同使用的一個名稱,是跨越我國大部分地區、數十個民族的一個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母題。它蘊含著豐富的考古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經濟學、宗教學與藝術學等文化內涵,它幾乎貫穿于中華民族數千年農耕文明的時空,甚至影響著東亞其他地區及東南亞各地。每一個民族文化母題都有著其自身起源、發展過程的歷史記憶,后人都會從它的流傳軌跡感受到一種人類生命活力的釋放,感悟到一種人類文明久遠的內涵魅力,從中獲得一種深邃的民族文化認同。

一、我國歷史悠久的“春牛”民俗文化

牛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動物之一,早在龍山文化中期,遠古先民就以簡陋的武器狩獵兇猛的野牛,不少考古發掘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和漆器的圖案和紋飾,都反映了古人狩獵野牛等野獸的場面。人類用勇敢和智慧馴服了野牛,并把它們馴化成溫順的家畜。原始人類認為萬物有靈,牛也不例外,世界上許多民族均有牛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早期農耕社會,牛崇拜是崇拜祖先、祈求豐產等農耕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現。中華民族牛文化賦予的各種象征意義的神話、風俗、典故廣為流傳,蔚為大觀,深受百姓喜愛,其中民間的 “鞭春牛”風俗流傳甚廣,并由此產生出許多 “春牛”母題民俗文化。

“鞭春牛”起源于史前時代的春耕儀式,原始氏族部落首領總會在春天到來時帶頭進行耕種,其他成員跟隨而作,這是人類最早的春耕禮。起初他們使用的是鋤頭以及人挽犁具,耕牛出現后才出現了驅牛而耕的破土春耕儀式,以后各朝代均普遍承襲此種風俗。 《事物紀原》中曰: “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1]唐代詩人元稹的 《生春》中也有 “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2]的詩句。據說鞭牛是為了提醒臥冬的耕牛,春天來了,該下地干活了。人們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竹篾及紙泥造了假牛,用柳條鞭打,謂之 “打春”。中國以農立國,農業生產有強烈的季節性,人們歷來都重視農業生產,不誤農時,及時耕作,所以每年立春,舉國上下把“鞭春牛”當作一件大事來辦。 《后漢書·禮儀志上》中曰: “立春日,……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3]立春前一日清早,州縣官率下屬到先農壇祭祀,迎接芒神、土牛,迎春隊伍鑼鼓喧天,八音齊嗚,氣氛喜慶。孩童扮成各種傳說人物,坐在五彩繽紛的架臺上,被抬著去迎春游行。鄉村男女老少聚集在春牛經過的路邊,夾道觀看迎春游行,謂之 “看春”。農人們見到春牛就用五谷擲過去,讓五谷粘在牛身上,以示人壽年豐。清朝乾隆年間還把立春 “鞭土牛”列為國家慶典活動,由專管天文歷法的欽天監于每年六月制訂次年的芒神土牛圖,包括相關的農歷及農事活動,頒發各地,作為芒神春牛的印制范本。可見我國 “鞭春牛”由民間產生到官府行為,其風俗源遠流長、經久不衰。

圍繞著 “鞭春牛”還產生了非常豐富的春牛民俗文化事象。由于迎春牛活動只是由州府縣衙舉辦,未能惠及各鄉村,所以民間便有了 “鞭春牛”的延伸習俗——“送春牛圖”。各地農家送春牛圖多在年初一,由數名孩童吹著嗩吶、敲著鑼鼓,挨家挨戶送上象征五谷豐登、富貴吉祥的“春牛圖”。人們在墻上掛貼春牛圖,以觀四時節序。春牛圖是中國民間最常見的吉祥圖案,歷史上保留下來的春牛圖以及有關天文歷法、農耕技術、民間藝術、風土人情的資料,是我國農業史、民俗史、美術史寶貴的研究材料。如果說 “鞭春牛”體現的是官方色彩,送 “春牛圖”則更具有民間性。又有人專門制作小春牛出賣,各種各樣造型生動、充滿了喜慶情趣的小春牛泥塑擺放在花架上,成了新春之際的走俏年貨。人們爭相購買,作為吉祥物和藝術品欣賞饋贈親友,謂之“送春”;新春 “鞭春牛”時,女人們都會頭戴色彩艷麗的頭飾,或用裁剪的春燕、春蝶做飾物,或插上幾朵鮮艷的小花,一股春意撲面而來,謂之 “戴春”;孩子在 “游春”時吃著可口的年糕、糍粑,啃著香脆的春卷、春餅,謂之 “咬春”。后來在 “鞭春牛”的迎春儀式上又逐漸衍變成 “舞春牛”、 “唱春牛”、 “跳春牛”、 “春牛鬧”、“春牛會”、 “春牛燈”等多種形式的民間娛樂活動,這些構成了我國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 “春牛”母題民俗文化。

“鞭春牛”活動最初主要在中原地區進行,是以漢族為主的迎春習俗。唐代以后逐漸向全國各地擴散,也傳到了古百越之地,南方現代的壯族、侗族、苗族、瑤族、仡佬族、土家族、布依族、彝族、黎族、水族、畬族也有 “春牛”破土開犁的習俗,以及各種 “春牛”民俗活動。

二、異彩紛呈的廣西各地“春牛”民俗

廣西地處中國南疆,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12個民族。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古百越民族中的西甌、駱越人,在這片土地上從事農業勞動并已大量使用牛耕,稻田耕作與管理技術都達到了較高水平。受漢文化的影響,廣西許多民族地區也有各種 “春牛”民俗活動,如壯族的 “舞春牛”、侗族的 “逗春牛”、苗族的 “芒蒿舞”、瑤族的 “舞水牛”、水族的 “斗角舞”、 仫佬族的 “敬牛王”以及桂東南地區的 “唱春牛”等。

壯族是我國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壯族孕育、形成、流傳著自已風格獨特的民族文化,也吸納了不少外來的文化。壯族地區春節期間也會有 “舞春牛”祈年求福與開春酬神的民間游藝活動, “春牛”用竹片編織成牛架子,蒙上黑布做成牛身,插上牛尾,用搗好的紙漿在模具上做成牛頭和牛角。表演時兩人鉆入 “春牛”中,前者撐牛頭,后者拱背擺牛尾。另有一表演者頭包毛巾手持犁架跟在后面,做農人犁田的模樣,眾人敲鑼打鼓、唱著春牛歌隨后。春牛隊每到一村,先在土地廟前表演,叫做 “老虎入村投土地”,然后逐家逐戶祝賀新春大吉、人壽年豐。 “舞春牛”從初一鬧到元宵,為壯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也帶來了豐收、祥和的祝愿。

侗族也有 “逗春牛”活動,不少地方還是在晚上進行。立春前晚,夜幕降臨后, “逗春牛”活動開始,兩人手持寫有 “風調雨順”、 “陽春豐熟”紅字的大圓燈為前導, “春牛”居中,鑼鼓隊和耕作隊隨后,吹著蘆笙、侗笛,奏著牛腿琴、侗琵琶,唱著春牛歌走村串寨,祝各家各戶新年愉快。春牛隊所到之處,群眾燃放鞭炮、夾道相迎,送紅包和糍粑表示感謝。 “逗春牛”有許多詼諧風趣的挑逗春牛游戲,還有豐富多彩的侗族 “多也”表演,以及踩高蹺、打陀螺等娛樂活動。

“舞水牛”是瑤族在春節時舉行的傳統娛樂活動,分 “迎牛”、 “耍牛”、 “送牛”三個部分。“迎牛”活動為迎接 “水牛”進瑤寨的儀式,村民們皆穿民族盛裝聚集在寨門相迎,高聲唱念 《迎牛詞》: “水牛水牛,黑耳黑頭,拖耙耕田,越嶺過溝,陽春豐熟,家家富有……”,鑼鼓鞭炮齊鳴,把 “水牛”隊伍簇擁進瑤寨中的草坪; “耍牛”活動由兩個青年男子表演,主要模擬牛的各種習性、動作和形態,有牛走路、過橋、喝水、搔癢、撒歡、發怒等,大家都爭著摸 “水牛”的眉心,討開年吉利,村民給春牛隊贈以紅包及各種年貨; “耍牛”活動結束后是 “送牛”儀式,全寨又列隊敲鑼打鼓將春牛隊送出寨門,繼續到別的寨子拜年。

廣西苗、侗、瑤等民族春節都有斗牛的風俗習慣。苗族是蚩尤的后代,傳說蚩尤帝為銅頭鐵額、牛首人身。苗族是一個敬牛、愛牛、崇牛的民族,他們把牛視為力量、勤勞、勇敢的象征。苗家人喜愛斗牛,春節或其他節慶都有斗牛活動。斗牛之日,方圓數十公里的苗民都會身著節日盛裝到斗牛場觀看,斗牛場面相當熱烈、壯觀、有趣、扣人心弦,哪家的牛獲勝了就被封以 “牛王”的稱號,這在當地是一種莫大的榮譽。斗牛結束后,人們紛紛給 “牛王”披紅掛彩,并向其主人敬酒祝賀。

水族的祖先是古百越人的一支,祖輩流傳下來一種與眾不同的節慶娛樂方式——“斗角舞”。相傳水族先民善種水稻,熱愛耕牛,看到毗鄰的苗族、侗族新年時有斗牛的活動,既熱鬧又隆重,雖然也羨慕,但又不忍心讓自己的耕牛斗得遍體鱗傷,于是他們改為以牛角道具代替耕牛的表演辦法,用竹篾編成斗笠,用木頭削成水牛角,安在斗笠頂端兩側做成牛頭。兩人持牛型道具你來我往,表現兩牛頂角相斗,用蘆笙和莽筒伴奏,幾個頭插山雉尾、腰拴白雞毛花裙的姑娘伴舞,眾人圍觀擂鼓助威。 “斗角舞”一般在開春前和秧苗拔節抽穗后舉行,是對耕牛嬉戲、打鬧的形象化表達,表現了水族人對牛敬重的感情,也是一種耕作文明的體現。

秦漢以后,由于中原不斷遭受戰亂,大批難民避亂南下,部分漢族移民經福建、江西、廣東西部進入桂東南,使這塊百越民族世居之地逐漸形成了越漢民族雜居的局面。移民帶來了中原文化,也帶來了 “春牛”這一漢族傳統習俗,經與當地壯、瑤等民族古老的牛耕文化結合, “春牛”這一漢族傳統習俗形成了極具桂東南地域特色的民間娛樂方式——“唱春牛”。“唱春牛”也是以制作的牛模型為表演道具,農夫扮演者深情地贊頌辛勤勞作的耕牛,不時對 “牛”說幾句打諢的話,充滿村野農家的歡樂情趣。 “唱春牛”內容樸實、感情真摯、唱腔流暢動聽,配以 “八音”樂器伴奏,生活氣息濃郁,很受群眾歡迎。后來加進了人物與故事情節,也有把民間傳說與古典名著編成劇本,逐漸發展成為桂東南城鄉喜聞樂見的 “牛戲”、 “牛娘戲”等民間戲種。

廣西各地的民間 “春牛”習俗沿襲著地方民族歷史文化的基因,同時在千百年民族交往中又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交融,呈現出一派各具特色而又相互影響的民間娛樂活動景象,共同構建了異彩紛呈、內涵豐富的南國 “春牛”民俗文化。

三、“春牛”母題民俗的農耕稻作文化闡釋

牛者,農之本也。數千年來,辛勤勞作的牛推動著我國農業的發展,食草流乳的牛哺育著華夏民族的繁衍。中國是農業古國,耕牛與農業生產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春牛”形象頭碩體肥、耳尖目圓、樸拙可愛,為各地民間所喜愛。 “春牛”母題民俗即為農耕文明最富特色的經典標志,它蘊含著豐富的農耕稻作文化內涵,成為我國農業發展史上一個悠久的文化題材。

我國栽培稻谷的歷史非常古遠,先秦的古籍中有許多地方講到種稻的事, 《詩經》中的 《小雅·白華》曰: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4]。 《豳風·七月》中曰: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5]南方古越民族也較早種植水稻, 《漢書·地理志八下》載: “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6]。據彭適凡撰寫的 《百越對中國古代文明的卓越貢獻》一文初步統計,在全國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部分青銅時代遺址中,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發現有稻谷遺存的共37處,這些遺址中遺存的稻谷,經有關專家鑒定,屬于人工栽培的水稻,而且有秈、粳兩個亞種及其過渡型,通過百越族群文化遺址中的稻谷遺存,也可以看出百越人是我國最早的水稻種植者,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民族之一。[7]

廣西是稻作農業較為發達的地區,特別是壯族的稻作文化,歷史久遠、內涵豐富。覃乃昌所著 《壯族稻作農業史》認為: “壯族地區早在距今9000多年以前就出現了原始的稻作農業,成為稻作農業的起源地之一。”[8]壯族人自稱 “布那”,“布”壯話為 “人”, “那”為 “水田”, “布那”就是指耕田種稻的族人。壯民地區以 “那”字開頭的地名很多,如 “那坡”、 “那馬”等,遍布廣西、云南、貴州、廣東各地,越南、老撾、泰國的不少地方也有類似的地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那”文化圈。 “那文化”體現了壯族稻作文化是一種很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傳統,以壯族為代表的廣西農業是悠久的古百越民族稻作文化史重要的組成部分。

廣西各地的 “春牛”民俗活動就蘊含著許多稻作文化的內容,如三江侗族的 “逗春牛”在侗寨文化中心 “鼓樓”前進行, “春牛”在地坪繞圈子哞叫、刨蹄、晃角、擺尾、滾地,模仿耕牛各種逗人開心的笨拙動作。接著由耕作隊表演田間農事活動,有扶犁揚鞭驅牛耙田,有田邊揮刀劈砍雜草,有手捧畚簊播種下秧,有撒肥除草田間管理、端茶送飯簍田頭小憩。他們用歌舞形式表現田間耕作的情景,寓教于樂,表達了一年之計在于春,抓好春耕莫誤農時的主題。表演動作簡樸粗獷,富有濃郁的農耕生活氣息。而壯族在“舞春牛”的民間活動中,唱著 《都想今年五谷好》、 《十二月使牛歌》等春牛曲調,表演馴牛、播種、拔秧、插秧、中耕、收割、挑谷、慶豐等農事情節,場面歡快熱鬧,表現了壯鄉大地農耕勞作的田園風情;多民族雜居的桂東南,民間“唱春牛”則是以唱為主,配以各種人牛鬧春的表演,春牛的動作十分簡樸,一邊模仿犁田等動作,一邊繞圈而舞。農夫表演者驅 “牛”犁田并領唱春牛調 《十二月慶豐歌》,歌詞除了頌牛謝恩外,主要傳授農業生產知識,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教人生活倫理,基本上是農村生活與勞動的內容,具有鮮明的稻作文化取向。

牛耕技術的使用,是古代人類進入更文明時代的一個標志。我國牛耕文明始于何時目前雖無確鑿的歷史記載,但近代考古發現,不少春秋時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鐵犁等多種農事鐵器出土,在嘉峪關市境內發現的魏晉時期古墓葬中,有多塊《牛耕》畫像磚出土,可見當時使用牛耕技術已很普遍。按 《山海經》中所載: “后稷之孫叔均始作牛耕”[9],據此推測,牛耕不會晚于距今4100多年前的帝舜夏啟時期。1963年在廣東連縣 (今連州)龍口晉代永嘉六年 (公元312年)古墓中,出土一個陶質犁田耙地模型,該模型生動地記錄了當時的農耕情景:模型場景為水田,四角各有一漏斗狀,中間一田埂將水田分為兩塊,一塊有一人使牛犁田,另一塊田有一人使牛耙田。犁田耙地模型的出現,說明當時嶺南地區稻田耕作技術已較為先進。

自古以來,牛在廣西各民族中一直享有神圣地位, “春牛”民俗文化在廣西各地長期流傳發展,有其深刻的歷史和文化根源。古代南方百越族群生活在水稻的故鄉,牛自然成了這里先民賴以生存的重要依靠,他們認識到只有愛惜、呵護耕牛,農民才能發展生產、維持生計。因此,廣西各地的 “春牛”民俗與農耕有著緊密的聯系。受漢文化的影響,壯族不少的地方在立春時都有古老的破土開犁儀式,由一人扶犁,兩人挽繩拉犁,另外兩人扮演春官進行表演,表演結束之后全村才能進行春耕工作。瑤族開春儀式也是由三人表演,一人為牛,一人扛耙,一人扶犁,在村上舉行耕作表演儀式,然后各戶才能投入春耕。桂東南地區則是在立春日由村中聲望較高的長者親自驅牛扶犁,在村民的簇擁下犁開幾行冬眠了的農田,各家才開始春耕。

廣西各地圍繞著牛耕文化流傳著許多節日,有 “牛魂節”、 “敬牛節”、 “牛倌節”等,體現了不同地方牛耕活動的風俗習慣。

“牛魂節”又稱 “牛生日”、 “牛王節”、“脫軛節”、 “開央節”、 “牛王誕”,是壯、漢、布依、瑤、侗、土家、仫佬等民族的傳統節日。“牛魂節”一到,人放犁,牛脫軛,是日村民都會給牛放假一天,小孩清早就把牛放出欄,牽到河邊給牛洗刷身體,用篦子梳去牛虱,用茶油為其擦涂傷口,精心護理,使耕牛保持強健的體魄。這一天是絕對不能打牛的,打了牛會把牛魂驚跑,對農事是不利的。各家各戶把牛欄清掃、修整一新,撒上石灰。桂北地區的壯、侗、瑤、苗等少數民族都要上山采集烏柏等樹葉,用熬出的水煮一鍋呈紫紅色糯米飯,叫烏飯,人們盛碗烏飯,放上幾塊臘肉,加上自釀的甜酒端去喂牛,然后全家人才能吃節飯。有的地方還在堂屋供桌焚香并擺上酒肉瓜果,牽一頭老牛繞著供品行走,唱著春牛歌,酬謝牛的辛勞與功德。

而桂東南地區,更多的是通過民間曲藝 “唱春牛”的形式表達了深厚的憐牛、贊牛、愛牛的人類情感: “諸君聽我說因由,世間最苦是耕牛。又用鐵圈穿我鼻,又用麻繩套我頭。趕出田邊犁架起,大垌山沖田百丘。深山曲木擔在膊,爬地青藤箍緊喉……”。唱詞內容樸實、感情真摯,以擬人化手法,唱盡耕牛的苦楚,令人感動。春牛調規勸大家要愛護耕牛,勤耕勤種,創造美好生活。

進入農耕社會以來,牛在人類生產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以安牛欄、敬牛魂的儀式和活動,表達對耕牛愛護、敬重的心理。廣西各地 “春牛”民俗體現了稻作民族愛牛勤耕的古老傳統。

四、“春牛”母題民俗的原始圖騰崇拜闡釋

“圖騰” (totem)是從印第安語轉化而來,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原始人迷信某些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存在著某種血緣關系,因而將其視為圖騰,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志,并加以崇拜。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和原始人類對自然的無知,是圖騰產生的基礎。在眾多動物圖騰中,對牛的崇拜是一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歷史上有許多以牛為圖騰崇拜物的國家和民族,如古埃及人、波斯人就視公牛為人類的祖先。有著數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崇奉炎帝與黃帝為人文始祖。 《帝王世紀》云: “神農氏……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10]《列子·黃帝篇》云: “庖犧氏、女媧氏、夏后氏,蛇面人身、牛首虎鼻。”[11]由此可見,華夏先民相信那些非凡人物都是牛的圖騰化身,應當頂禮膜拜。遠古時人們視牛為祖先、神靈、保護神,而奉以祭祀。 《蓼花州閑錄》中有云: “明中原來者,云北方有牛王廟,畫牛百于壁,而牛王居其中間”,[12]可見秦代已有祭牛神的風俗。六畜牛為首,近代民間供奉的牛欄神也是擬人化的神靈。

壯學研究者認為,壯族歷史上曾流行過牛圖騰崇拜,出現過強大的牛圖騰部落。壯族先民最早崇拜的是本地產的犀牛和水牛,戰國時期,黃牛從西北地區傳入南方地區,同樣成為壯族先民崇拜的對象。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牛耕的流行,人們對牛的崇拜觀念進一步增強,并逐步演變成對牛的崇敬與愛護之民俗。這不但在民族學方面已有許多研究成果,而且在考古學研究方面也得到了證實。銅鼓是南方古越民族用于重大族群宗教活動的禮器,上世紀70年代在西林縣出土的西漢古句町國銅棺、銅鼓都有牛的紋飾,說明古越人牛圖騰崇拜歷史的久遠。廣西巴馬壯族相信牛的靈性,把一些帶有孔的石頭叫 “牛石”,春夏之交都會成群結隊到山沖河床尋找 “牛石”,邊尋邊唱“尋寶牛歌”,用繩子把檢到的帶孔石頭穿起帶回家,掛在牛欄上,說是能使牛欄養牛繁殖快、不生病、避牛瘟。在端午節到來之時,廣西不少地方都有用紙牛與蒲艾一起貼在門上驅邪的習俗,名曰 “鎮病”,相信牛能消災降魔、避邪斗鬼、保佑人類平安。探究其源,應為古人受原始牛圖騰崇拜意識影響而產生并流傳下來的古老習俗。

西林縣壯族在春節和春耕時節祭祀活動中,有一種當地人跳的春牛舞叫 “龍涯外”,壯語意為“舞動牛頭的舞蹈”,又含有 “跳母牛舞”的意思。最熱鬧的是農歷正月初七,村民們在寨老的帶領下,敲鑼打鼓,跳著古樸粗獷的牛頭舞,到出水洞祭請牛神。祭祀時,主祭人向牛神點香拜禮,擺上清茶果品等供品,念祭詞,酬謝牛神造福于人,迎接牛神回村寨與人同樂,共度佳節。祭完牛神后,燃放鞭炮,前呼后擁地迎牛神回村寨,然后在宗族祠堂前舉行各種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表演活動。

用 “牛角酒”敬客是廣西苗族地區最隆重的一個迎賓禮節,在春節或其他重大節慶時,苗族各家各戶都要在大門的兩邊掛兩只水牛角,春牛隊拜年或賓客到來之時,主人都會用牛角裝滿米酒敬獻來客。苗族為什么不用貴重的銀制酒具或其他瓷器酒杯,而一定要用牛角裝酒敬客呢?數千年前,苗族就是一個崇拜牛的民族,他們認為牛能給人們帶來吉祥與安康,帶來富裕與豐足。苗族先民一直把牛角視為牛圖騰的特有標志,敬“牛角酒”是苗人向客人展示自己氏族圖騰標志,表示對賓客敬重與歡迎的傳襲行為。苗寨寨門一般都懸掛著帶角的牛頭,過年過節或立春農事活動時,都要在寨門祭祀牛神。苗族家庭供奉祖先的神龕下都放著一對相連的牛角,家祭時也不忘供奉牛圖騰。苗人在造房時都會把家門口的連楹和上門斗都做成牛角形,他們認為水牛最能避邪,有牛把門,安然無恙。這種文化心態,與漢族貼門神十分相似。有趣的是,漢族貼了門神晚上照樣關門睡覺,而苗族做了牛角形連楹和門斗后,吊腳樓上的大門便是日夜敞開著的。

在遠古時代,彝族先民認為牛是祖先的化身,把牛崇拜如神, “頌牛節”便是彝族敬牛的節日。傳說這一天是天牛下凡效勞人類的日子,所以舉行歌頌牛的儀式活動。彝族的崇牛習俗古樸而別開生面,各家各戶都要把耕牛全部趕到牛神廟前的草坪,中間圍插12根木桿,一些大簸箕置放在木桿之上,里面盛滿了用洋芋或蘿卜制成的類似漢族古代的 “小春牛”, 還有上好的飼料。然后在一位年長的老歌手帶領下,大家牽著掛紅綢的耕牛在草坪踏歌而舞,歌頌耕牛的辛勞,歌唱彝家獲得的好收成。最后,用飼料來慰勞耕牛, “小春牛”則裝在用彩帶編織成的 “牛轎”中,大家趕著耕牛游村過寨,把 “小春牛”帶回家供在廳堂上。

“牛王菩薩”是仫佬族原始宗教敬奉的牛神,逢年過節祭祀祖先時,他們都要拿酒肉和香紙到牛圈門前去敬 “牛王菩薩”。每年農歷四月八日是仫佬族的 “牛王節”,其敬奉牛神的習俗與壯族差不多。仫佬族民間最重要的節日 “依飯節”都要在祠堂做 “依飯”法事,其程序就有一項 “唱牛歌”——由法師領唱當地的牛歌,請求祖先保護耕牛、牲口,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桂東南民間 “唱春牛”娛樂活動,都要先焚香供果祭祀牛神,燒一些有春牛字符的香紙,這是千百年來漢族移民把中原春牛文化與當地壯、瑤民族的牛崇拜文化結合的佐證。同時, “唱春牛”不但在節慶期間進行,平時民間的一些宗族祭祀活動都會有 “唱春牛”及鄉儺、木偶戲等鄉土傀儡藝術表演,可見牛圖騰崇拜的意識在民間是如此的根深蒂固。

在漫漫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中,世界上大多數民族都有過以動物為原形,進行過牛的崇拜、牛的文化創造活動。牛對人類一片忠誠,為人類付出艱辛,做出貢獻與犧牲,成為人類流傳的史話。牛在中國是一種具有圖騰意義、具有神性的動物,作為勤奮、力量、鎮邪、誠實、吉祥、豐足的象征,牛的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華文化之中。圍繞 “春牛”母題的民俗文化為何如此多姿多彩、遍布神州?關于 “春牛”的傳說、神話、詩詞及藝術題材為何如此琳瑯滿目、長盛不衰?究其原因,是人們崇敬牛的無私奉獻精神。牛的精神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教育、給人以力量、給人以做人的道理。牛對中國人的影響并不僅僅表現在農業生產、生活習俗方面,更體現在對中華民族內在精神的塑造上,以牛為標,化牛入性,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勤勞奉獻、勇于開拓的民族性格。牛作為誠實與辛勞的寓意,力量與奉獻的標志,富足與祥和的象征,必將永遠激勵著中華民族不斷努力開創美好的未來。

[1]北京市文物局編委會.北京文物精粹大系[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36.

[2]元稹.古典詩詞[M].北京:中華書局,2005:23.

[3]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5:42.

[4]王秀梅.詩經[M].北京:中華書局,2006:51.

[5]王兆鵬,等.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4:27-28.

[6]錢林書.漢書·地理志[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76.

[7]彭適凡.中國南方考古與百越民族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65.

[8]覃乃昌.壯族稻作農業史[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7:33.

[9] 山海經[M].方韜,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41.

[10] 皇甫謐,等.帝王世紀[M].濟南:齊魯書社,2010:78.

[11]史力丹.列子·妙句精解[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5:103.

[12]黎澤濟.文史消閑錄三篇[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8:47.

An Illumination of Cultivation Culture and Primitive Totemism in the Folk Custom with the Motif of Clay Catt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lk custom with the motif of clay cattle around Guangxi

Chen Jiayou
(Yulin Normal University,Yulin 537000,China)

In the longprocess ofChina's historyofthousands ofyears,the"Clay Cattle Culture"is a continuously-extending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development ofcultivation culture.The centuries-old folk customwith the motifofclaycattle in our countryhas a profound national culture base and unique social fun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lk custom with the motif of clay cattle around Guangxi,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cultivation culture and primitive totemism.

the motifofclaycattle;folk custom;cultivation;totem;illumination

G05

A

1673-8535(2010)04-0053-07

2010-06-10

陳家友(1954-), 男,廣西玉林人,玉林師范學院藝術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民族音樂。

覃華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一二三| 97狠狠操| 国产精品黄色片|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欧美天天干| 亚洲高清资源|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国产精品30p|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2021国产精品自拍|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色九九视频| 欧美一道本|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色婷婷|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国产91高清视频| 国产不卡在线看| 久久综合色88|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夜夜拍夜夜爽|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中文字幕第1页在线播|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极品国产在线|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婷婷综合色|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日本在线亚洲|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亚洲天天更新| 久久综合成人|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日韩在线第三页| 一级毛片免费的|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福利在线不卡|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2021国产在线视频|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97色在线| 日韩第九页| 伊人91在线| 亚洲综合在线网| 免费jizz在线播放|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