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卓丁
(東莞市大朗醫院,廣東東莞523770)
醒腦靜注射液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活血、開竅醒腦之功。用于治療卒中昏迷、頭痛、眩暈等疾病。筆者近3年來采用醒腦靜注射液治療頸性眩暈取得較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80例患者均來自東莞市大朗醫院2006-2010年門診及住院病例,按就診順序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50.25 ±5.84)歲;對照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48.85±6.5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納入及排除標準 診斷標準[1]:有典型的眩暈癥狀,如自身旋轉或晃動感,或目眩,或視物有旋轉感等;可伴有惡心、嘔吐、耳鳴、肢體麻木、轉動頸部可引起發作性意識障礙或猝倒,旋頸試驗陽性。中醫辨證分型[2]:屬痰濕中阻型、肝陽上亢或瘀血阻竅型。分級[1]:屬重度:即有劇烈旋轉感、不能睜眼、不能轉動頭和身、不能自理日常生活。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典型眩暈診斷標準,分級屬重度;(2)證型屬痰濕中阻型、肝陽上亢或瘀血阻竅型;(3)頸椎X線片示:頸椎椎間隙退行性病變或骨質增生。
排除標準:(1)耳源性眩暈、眼源性眩暈;(2)頭顱CT提示存在腦梗塞;(3)神經官能癥;(4)證型屬氣血虧虛及腎精不足型。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常規西醫治療,予吸氧、鎮靜、補液、對癥等處理。治療組40例,采用醒腦靜注射液20 mL稀釋于5%葡萄糖溶液250 mL或生理鹽水中靜滴,每日1次;對照組40例,采用5%葡萄糖250 mL能量合劑靜滴,每日1次。兩組均以7 d為1療程。
1.4 觀察指標 于治療3~7 d后詳細記錄臨床癥狀(頭暈、視物旋轉、惡心嘔吐、轉頸誘發癥狀等)改變的情況及癥狀消失的時間。
1.5 療效標準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的標準判定療效:痊愈:癥狀消失;顯效:癥狀明顯減輕,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癥狀減輕,雖能堅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響;無效:癥狀無改善。1.6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應用SPSS 11.0統計軟件處理。
2.1 兩組治療3 d后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3 d后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治療7 d后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7 d后療效比較 例(%)
頸性眩暈(Cervical Vertigo)是指頸部各種病變所引起的眩暈綜合征。系因頸椎退行性改變或外傷使脊椎內外平衡失調,引起頸動脈顱外段即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以眩暈為主要癥狀的臨床綜合征[3]。頸性眩暈最常見的病因是由于頸椎不穩,可對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構成機械刺激,激惹頸交感神經使椎動脈血管收縮,造成椎-基底動脈缺血而眩暈。
醒腦靜注射液是以安宮牛黃丸為基礎而研制的中藥針劑,主要成分有麝香、梔子、郁金、冰片,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活血、開竅醒腦之功。用于治療氣血逆亂,腦脈瘀阻所致卒中昏迷;外傷頭痛,神志昏迷;酒毒攻心,頭痛嘔惡,昏迷抽搐;腦栓塞,腦出血急性期,顱腦外傷,急性酒精中毒見上述癥候者。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醒腦靜具有興奮中樞、解熱、鎮痛、抑菌、抗炎、保肝的藥效[4]。能增強大鼠大腦皮層神經元耐缺血缺氧的能力[5],對腦缺血大鼠皮層組織中的神經元、膠質細胞具有保護作用[6],能減輕細胞的損傷性變化,減少乳酸鹽脫氫酶(LDH)的漏出率,顯示出對抗過量葡萄糖對神經細胞的興奮性毒性作用,進一步證實了醒腦靜具有抗腦缺血作用[7]。
本組臨床研究觀察了醒腦靜注射液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醒腦靜組治療3,7 d后的痊愈率與顯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醒腦靜注射液有改善腦缺氧、缺血的作用,同時也有可能存在降低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興奮,從而減少椎動脈血管痙攣的作用,對于這一機制,還需作進一步研究。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24.
[2]王永炎.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88-291.
[3]劉忠軍,姜亮.頸性眩暈[J].繼續醫學教育,2006,20(12): 32.
[4]張路晗,向金蓮.醒腦靜注射液的藥效學研究[J].華西藥學雜志,2001,16(6):429.
[5]萬文成,陳潔文.醒腦靜與川芎嗪對不完全性全腦缺血大鼠腦皮層電圖的影響[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14 (2):92.
[6]羅海燕,萬文成.醒腦靜對腦缺血大鼠大腦皮質超微結構的保護作用[J].中醫藥研究,2000,16(4):37.
[7]萬文成,李杰芬.醒腦靜對大鼠皮層神經細胞的保護作用[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19(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