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成,郭繼宏,曲進榮
(1.吉林普濟醫院,吉林長春130021;2.輝南縣人民醫院,吉林輝南135100;
3.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組以組織血液灌注不足,以及肺循環和/或體循環瘀血為主要特征的臨床常見的復雜綜合征,是由于心臟泵血功能障礙及神經體液調節機制過度激活引起的血流動力學異常[1],是大多數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筆者于2007年2月以來,應用自擬益氣補腎活血方配合西醫常規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68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2月-2009年11月吉林普濟醫院住院確診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36例。納入標準:(1)西醫診斷符合《實用心臟病學》[2]中有關“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2)符合1994年美國心臟病協會修訂標準[3]。(3)中醫證候診斷符合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診斷標準[4]。(4)排除患有房室傳導阻滯、心肌梗死、心動過緩、嚴重心律失常及肥厚性心肌病等。符合納入標準的136例中,男84例,女52例;年齡51~75歲,平均(66.4±7.5)歲;有吸煙史26例,高血壓病史24例,糖尿病史8例;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55例,風濕性心瓣膜病17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5例,擴張性心肌病13例,肺源性心臟病25例。將136例患者按其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抗心力衰竭常規治療,包括應用強心甙類、利尿藥、血管擴張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移酶抑制藥及抗高血壓、糖尿病等。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予自擬中藥益氣補腎活血方治療,藥物組成:黃芪40 g,丹參、桂枝、白術各20 g,葶藶子、茯苓、川芎、赤芍、淫羊藿、肉蓯蓉、菟絲子、桃仁各15 g,附子、紅花、甘草各12 g。水煎服,取汁約200 mL,每日1劑,早晚分服。7劑為1療程,連續服用4個療程。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嚴格臥床休息、低鹽飲食,必要時吸氧,并注意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
1.3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擬定:顯效:心衰癥狀明顯改善或心功能提高2級以上;有效:心衰癥狀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1級,且未達到2級;無效:心衰癥狀未改善或加重,心功能提高不足1級。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并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儀進行治療前后心功能測定。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數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數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數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 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68 36.72±12.67 47.96±15.38#△對照組 68 36.84±13.02 42.61±14.25△
心力衰竭屬中醫學“喘證”“痰飲”“水腫”“心悸”“積聚”等范疇,多為本虛標實證,本虛為氣虛、陽虛,標實為痰飲、瘀血。初期多可出現心氣不足,并兼肺氣虧虛表現,若心氣進一步耗傷可發展為心陽虛,中后期則可出現脾腎陽虛。故臨床以益氣溫腎、活血化瘀、利水平喘治之。方中黃芪健脾益氣、利水消腫;附子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止痛,能走而不守、通上達下;淫羊藿、菟絲子、肉蓯蓉溫陽補腎,益氣培元;丹參消瘀通脈;葶藶子利水消腫,瀉肺平喘;紅花、桃仁、赤芍、川芎活血化瘀;桂枝、甘草溫補心陽;白術健脾祛濕。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芪有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舒張功能;葶藶子可減慢心率,對衰弱的心臟可增加心輸出量,使靜脈壓降低;丹參對離體動物心臟有明顯擴張冠狀動脈,明顯改善心功能。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自擬益氣補腎活血方配合西醫常規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臨床療效肯定,并能夠明顯改善左心室射血能力。
[1]衛峻楓,薄慶,曹風莉,等.補腎方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64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0,32(1):21-23.
[2]陳灝珠.實用心臟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702.
[3]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277-278.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