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賡,梁科慶,溫 偉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醫院病理科,廣西南寧530001)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MM)是 一種高度惡性的腫瘤,常原發于皮膚及黏膜組織,可廣泛浸潤皮膚表皮至皮下組織或黏膜及黏膜深層組織,甚至相鄰器官(或組織),并可通過淋巴結、血行遠處轉移,或廣泛播散。Nm23基因又叫抗腫瘤轉移基因,目前,在人類已發現幾種nm 23基因,研究最多的是nm 23-H1和nm 23-H2[1]。有研究表明,其有抗腫瘤轉移的潛能,有關nm23基因蛋白與惡性黑色素瘤轉移關系國內有一定的研究[2]。Ki-67是一種在細胞G1、S、M、G2期均會出現的核抗原,表達的高低反映細胞增殖的程度[3]。
本研究通過應用免疫組化方法對41例皮膚惡性黑色素瘤進行研究,以探討Ki-67和nm 23在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表達以及兩者表達的相關性對臨床預后的判斷。
1.1 臨床資料 取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醫院自2000年-2005年經手術切除病理確診、臨床資料較完整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41例,進行免疫組化研究,并進行隨訪。標本經10%福爾馬林液固定,常規石蠟包埋,3 μ m連續切片。男20例,女21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9歲;病程1月~1年。術前均未經放、化療。
1.2 免疫組化染色 Ki-67、nm 23單克隆即用型抗體和S-PKits均購自北京中杉生物技術公司產品,按S-P法操作,DAB顯色。以已知Ki-67和nm 23陽性組織切片作為陽性對照,以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
1.3 結果判定 Ki-67陽性定位于細胞核,nm 23陽性定位于細胞漿。染色陽性信號呈棕黃色。根據陽性比例分為,-:無陽性細胞<10%;+:陽性細胞10%~20%;++:陽性細胞20%~50%;+++:陽性細胞≥50%。為了便于統計,把(+)、(++)、(+ ++)合并為(+)。
1.4 統計學分析 全部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Ki-67和nm 23在皮膚惡性黑色素瘤中的表達
見表1。

表1 Ki-67和nm 23在皮膚惡性黑色素瘤中的表達 例
2.2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中Ki-67和nm 23表達的相互關系 見表2。
2.3 隨訪情況 見表3。

表2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中Ki-67和nm 23表達的相互關系 例

表3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中Ki-67和nm 23表達與5年死亡率的關系
Ki-67是一種與細胞增殖密切相關的核內蛋白,因其只表達于增殖細胞各期中,靜止期細胞陰性,并具有半衰期短的特點,而被作為評價細胞生長分數的有效指標,Rose et al[4]比較數種增殖標志物,認為Ki-67抗體較適合作為常規的免疫組化研究,目前Ki-67廣泛應用于臨床及基礎研究。本文通過分析淋巴結轉移陽性惡性黑色素瘤的Ki-67陽性率顯著高于淋巴結轉移陰性的惡性黑色素瘤(P<0.05),并且隨訪觀察的在5年內死亡18例病例中,Ki-67蛋白陽性15例,陽性率為83.3%,超過5年生存的23例中,Ki-67蛋白陽性10例,陽性率為43.48%,可以看出Ki-67的高表達對判斷皮膚惡性黑色素瘤預后不佳有一定提示作用。
nm 23基因定位于人染色體17q21.3[5],其蛋白質產物為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早期研究顯示其對癌細胞株的運動能力和轉移潛能有抑制作用,被認為是一種癌轉移抑制基因。有人發現NDPK至少有兩個主要功能在細胞生長、腫瘤轉移中發揮作用:(1)通過催化GTP?GDP的轉化,參與微管蛋白的聚合與解聚;(2)通過影響G蛋白來調節細胞內的信號傳遞[6]。在人乳腺癌、肝癌、胃癌、惡性黑色素瘤、卵巢癌等惡性腫瘤中,nm 23基因表達降低與腫瘤轉移特性相關。本研究結果中,在伴有淋巴結轉移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組織中,nm 23的陽性表達率為27.59%;無淋巴結轉移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組織中,nm 23的陽性表達率達到83.33%(P<0.05)。隨訪病人中,在5年內死亡18例中,nm 23陽性3例,陽性率為16.7%,超過5年生存的23例中,nm 23陽性15例,陽性率為65.22%,兩者有統計學差異,即生存超過5年者其nm 23陽性率顯著高于生存時間少于5年者,結果表明nm 23蛋白陽性表達對惡黑的轉移、復發具有負調控作用,nm 23蛋白低表達惡性黑色素瘤具有高轉移潛能,而高表達者預后相對好,淋巴結轉移率、復發率、臟器轉移率均低,生存期長。
nm 23和Ki-67蛋白與淋巴結轉移關系:nm 23是一種抗轉移基因,本組結果說明nm 23與淋巴結轉移呈負相關,nm 23基因蛋白對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癌的轉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Ki-67蛋白表達陽性比淋巴結陰性表達病例高。Ki-67蛋白表達陽性的病例15例在5年內死亡。Ki-67和nm 23在皮膚惡性黑色素瘤中的同時檢測可以為臨床的判斷預后及治療方面提供一定的幫助。
[1]Stahl JA,Leone A,Rosengard AM,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second human nm 23gene,nm 23-H2[J].Cancer Res,1991,51(1):445-449.
[2]吳秋良,傅思瑩,趙美清,等.nm 23,p53,PCNA表達與惡性黑色素瘤浸潤及轉移的關系[J].實用醫學雜志,2001,17 (8):703-704.
[3]湯合蓮,鄧杰,曹進,等.p73、Ki-67和PTEN在子宮內膜樣腺癌的表達及意義[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4,11(4):266-267.
[4]Rose DS,Maddox PH,Brown DC.Which proliferation markers for routine immunohistology A comparison of five antibodies[J].J Clin Pathol,1994,47:1010-1014.
[5]Gilles AM,Presecan E,Vonica A,et al.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 from human erythrocytes[J].J Biol Chem,1991,266(14): 8784-8789.
[6]Liotta LA,Steeg PS.Clues to the function of nm 23 and Awd proteins in development,signal transtuction and tumor metastasis provided by studies of dictyostelium discoideum[J].JNatl Cancer Inst,1990,82(14):117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