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謙,莫郁苓
(德陽市人民醫院呼吸科,四川 德陽 618000)
近年來,重癥監護室(ICU)內細菌感染發生率逐漸升高,引起越來越多臨床醫生的重視。與普通呼吸科病房不同,重癥監護室(ICU)主要收治各種危重病患者。因病情危重,病員存在嚴重的機體內環境紊亂,免疫功能失調,且慢性基礎疾病較多,易產生各種并發癥,加之侵入性操作較多,病員入 ICU前多有使用抗生素史,故入 ICU病人院內感染發生率明顯高于普通病房,且主要以革蘭氏陰性桿菌為主,致病菌也呈現多重耐藥甚至泛耐藥的趨勢。為了解 ICU中細菌感染及耐藥狀況,現對本院 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呼吸科入住 ICU的病人送檢的各種標本中分離出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菌株來源 從病人送檢的痰液、咽拭子、血液、中段尿、中心靜脈導管尖段等各種標本中分離菌株 217株。
1.2 對象 2008年 2月至 2009年 3月呼吸科入住 ICU的病人發生院內感染 106例,男 49例,女57例,年齡 39-79歲,平均 64歲,原發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57例,支氣管哮喘 26例,支氣管擴張 15例,重癥肺炎 8例。院內感染診斷參考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訂的《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1]。
1.3 藥敏試驗方法 方法及判斷標準均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規定進行[2],采用 K-B紙片擴散法測定菌株對抗生素的敏感性。藥敏紙片均為英國的 OXOID產品。
檢出的 217株致病菌株中,革蘭氏陰性桿菌占第一位(148株,68.2%),其中銅綠假單胞菌 56株(37.8%),肺炎克雷伯菌 32株(21.6%),大腸埃希菌 21株(14.2%),不動桿菌 19株(12.8%),嗜麥芽窄食單孢菌 17株 (11.5%),黃桿菌 3株(2.0%)。真菌 49株 (22.6%),革蘭氏陽性桿菌 20株(9.2%)。標本分布為:187株來自呼吸道(86.2%),22株來自血液(10.1%),8株來自大小便(3.7%)。從藥物敏感試驗結果中得出革蘭氏陰性桿菌的耐藥情況見表 1。

表1 革蘭氏陰性桿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率(%)
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細菌耐藥性問題日益突出,如何更好的控制院內感染,已成為當今醫學界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ICU有區別于普通病房的特殊性質,故控制感染顯得尤其重要,甚至關系到病員治療的成敗。呼吸系統疾病院內感染與院外感染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宿主發病條件及致病菌不同。本組病人均有基礎疾病,且年齡偏大者居多,分離所獲細菌中革蘭氏陰性桿菌占絕大多數(如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符合院內感染的標準。研究資料顯示,革蘭氏陰性桿菌是 ICU院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在本組檢出的致病菌株中,革蘭氏陰性桿菌有 148株,占 68.2%,革蘭氏陽性菌 20株,占9.2%,真菌 49株,占 22.6%。在檢出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中,占前 3位的是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從表 1可看出,革蘭氏陰性桿菌普遍對三代頭孢耐藥,多數耐藥率接近或超過50%,銅綠假單胞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普遍對多種抗生素耐藥,而亞胺培南仍有較高的抗菌活性。大腸埃希菌對三代頭孢菌素耐藥率普遍較高,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耐藥率低,與吳春鳳等[3]的報道近似。不動桿菌和嗜麥芽假食單孢菌感染的增加也提示了應用廣譜抗生素后耐藥菌的選擇性增長,這是由于臨床常用的抗生素通過產生和誘導 β-內酰胺酶、氨基糖甙類鈍化酶、改變青霉素結合蛋白及膜通道蛋白等機制促使耐藥菌感染的發生。細菌的耐藥性能在個體之間通過質粒和轉座子傳播,從而有利于耐藥菌株在醫院內流行[4]。
Richards等[5]認為,既往抗生素治療史、侵襲性操作及長期住院是 ICU中耐藥菌產生的危險因素。在感染部位中,呼吸道感染占 86.2%,血液占10.1%,泌尿道消化道占 3.7%,呼吸道感染仍占首位,與楊菊箐等[6]的報道相同,考慮與 ICU內呼吸科病人使用呼吸機較頻繁、重視痰液送檢有關??股厮幟粼囼烇@示,對大多數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亞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有良好的抗菌活性,這對于混合感染的患者聯合用藥的選擇有重要意義。
總之,加強院內感染病原學檢測和監控,及時根據病原學特點和藥敏試驗結果合理選擇抗生素,可以更好地避免多重耐藥菌株的產生和傳播,提高病人的治愈率。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9,22(4)∶201-203.
[2] 葉應嫵.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2版.1999∶414-486.
[3] 吳春鳳,吳冬玲,姜煥好,等.重癥監護病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07,24(4)∶571-573.
[4] Koffel MH,Ward S.The influence of mini-BAL cultures on patient outcomes implications for the antibiotic management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Chest,1998,113∶412-420.
[5] Richards MJ,Eswards JR,Culver DH,et al.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the United States[J].Crit Care Med,1999,27(5)∶887-892.
[6] 楊菊箐,張建中.重癥監護病房院內感染病原菌調查與防治對策[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