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晶,杜永國,周 云,周貴忠,林 洪,賀東平,何秀清
(海南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海南 ???570311)
肝纖維化發生發展的核心環節是肝星狀細胞的活化,活化的肝星狀細胞分泌組織金屬蛋白酶抑制劑(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增加,抑制 MMPs的活性,導致細胞外基質降解減少,使細胞外基質在肝內沉積。肝纖維化及肝硬化是多種慢性肝病的終末期病理表現,傳統的治療手段難以從根本上修復肝臟的纖維化。各種干細胞用于治療終末期肝硬化是新的研究方向,而且臨床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Human un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應用于治療終未肝病是新的研究熱點,目前尚未應用于臨床,只有少數應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療研究[1]。因此我們應用 hUCMSCs治療終末期肝硬化,探討該治療方法短期內對終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纖維的治療作用。
1.1 選擇 2009年1月至 2010年 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 52例,臨床診斷為肝硬化失代償期(Child B或 C級)。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為 hUCMSCs干細胞治療組,共 26例,均為男性,年齡 29-67歲,平均 46歲,25例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例為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另一組為對照組,共 26例,為常規護肝治療,其中男性 25例,女性 1例,年齡 32-65歲,平均 48.6歲,26例均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所有患者診斷均符合 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2]。
1.2 方法
1.2.1 hUCMSCs治療組
1.2.1.1 術前準備 患者術前 1 d做碘過敏實驗,雙側腹股溝備皮。
1.2.1.2 hUCMSCs制備 由深圳北科公司提供經提純培養符合要求的 hUCMSCs,hUCMSCs懸液8-10 ml,鏡下干細胞數達 1.0×107-1.0×108/ml。
1.2.1.3 動脈導管介入干細胞移植 在 X光透視下,經股動脈插管至肝固有動脈,注射造影劑,觀察肝內血管情況及有無占位性病變后,將 hUCMSCs懸液注入肝內,輸注完畢拔出導管,予穿刺點加壓包扎,要求患者術后 24 h內平臥休息,插管側髖關節限制活動,進行肝動脈導管治療后常規護理。26例患者手術全部成功,順利在肝動脈內輸入 hUCMSCs。
1.2.1.4 觀察指標 治療組在術前及術后的第 8周分別用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查肝纖維化標志物:HA(透明質酸)、LN(層粘連蛋白)、PCIII(Ⅲ型前膠原)、IV-C(IV型膠原);對照組則在治療前及治療第 8周檢查肝纖維化標志物,兩組進行對比。
1.2.2 對照組 常規予多烯磷酯酰膽堿、甘草酸二胺等護肝治療。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組間比較應用獨立樣本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檢驗結果比較 治療組治療兩個月前后比較 HA、LN、PCⅢ、IV-C四組標志物變化均有顯著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兩個月前后比較只有 HA項有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LN、PCⅢ、IV-C三項指標治療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 2個月肝纖維標志物的變化 (x±s)
2.2 不良反應 26例做干細胞移植患者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及并發癥,術后有 1例出現發熱(37.8℃),無過敏、消化道癥狀加重、肝區疼痛、出血等并發癥。
hUCMSCs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細胞,它的增殖及定向分化具有巨大的應用潛能。hUCMSCs在國內外動物試驗中均證實具有誘導分化為肝臟細胞的能力,并且具備肝細胞功能和作用[3-5]。研究表明,間充質干細胞是一種多潛能干細胞,不僅支持造血系統,還可向中胚層和外胚層來源的組織分化,在一定的實驗條件控制下可分化為肌細胞、成骨細胞、脂肪細胞、神經細胞、肝細胞、心肌細胞等[3-5]。國內高蕾等[6]研究亦證實 hUCMSCs能夠向肝細胞分化,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MSCs)的生物學特性與骨髓 MSCs非常相似,尤其是流式檢測結果更是與骨髓、臍血、胎肺等其他組織來源的 MSCs免疫表型一致[7]。
因此我們探索 hUCMSCs在晚期肝硬化患者中的抗肝纖維化作用,臨床 hUCMSCs已有部分學者應用于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研究[1]。但應用于肝病的治療尚無報道,hUCMSCs用于治療終末期肝病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其來源廣泛,采集方便,無倫理學問題等,因此,我們應用 hUCMSCs治療終末期肝硬化,觀察 hUCMSCs短期治療對終末期肝硬化的肝纖維化標志物的影響,間接了解 hUCMSCs肝移植治療肝纖維效果。
hUCMSCs治療肝纖維化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當前推測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hUCMSCs分化形成正常肝細胞,補充肝細胞數量,改善肝功能,維持人體正常肝臟功能(約需 2.5×1010個肝細胞)。在肝纖維化特別是肝硬化時,因過量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擠壓,正常功能的肝細胞數量大大減少,hUCMSCs通過體外誘導然后輸注體內,可隨循環植入肝臟,增殖分化成肝細胞,從而改善肝功能[8]。(2)hUCMSCs分泌細胞因子、生長因子,抑制炎癥反應。hUCMSCs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如干細胞生長因子(HGF)等。HGF不但具有誘導 hUCMSCs自身向肝細胞分化的功能,還抑制轉化生長因子 β1(TGF-β1)產生,阻止肝臟纖維化,抗肝細胞凋亡的活性,從而提高存活率[9-10]。總之,在肝損傷環境中,hUCMSCs分泌不同水平的細胞因子相互影響,表現出抗纖維化、抗炎癥反應作用,目前機理尚未明確,人們仍在探討之中。
從我們所進行的治療觀察中可見,用 hUCMSCs移植治療組與常規治療對照組的比較可見,治療組的 HA、LN、PCⅢ、IV-C四項肝纖維化標志物,治療兩個月前后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治療兩個月前后對比只有 H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LN、PCⅢ、IV-C三項肝纖維化標志物治療前后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用 hUCMSCs肝動脈移植治療終末期肝硬化能顯著改善肝臟纖維化,有積極的治療意義。hUCMSCs移植治療肝纖維化短期療效是肯定的,我們在移植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及并發癥。
晚期肝病的治療一直以來沒有令人滿意的進展,臨床上主要以保肝對癥處理及預防并發癥為主,尤其是終末期肝病的治療總體效果不甚理想。近年來肝移植已成為終末期肝病最理想的治療選擇,但是供體的緊缺、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應以及高額的治療費用限制了其臨床應用。重癥肝病患者進行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過程,因病情限制穿刺及短期不能反復多次穿刺,影響其持續治療。終末期肝硬化的治療需要連續性、短期內多次的干細胞移植治療方能達到較佳效果。而 hUCMSCs功能作用類似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用于治療終末期肝硬化的治療不存在這些問題,因此成為一個新的研究熱點,并已經引起廣泛關注。
由于我們進行研究的是短期 hUCMSCs移植治療肝纖維的作用,遠期效果尚不清楚,需要我們進一步的研究觀察。
[1] 陳 新,牛建媛,石慶之,等.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對再生障礙性貧血 T細胞的調節作用[J].臨床醫學,2009,13(40)∶7 908-7 912.
[2]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324-329.
[3] Lee OK,Kuo TK,Chen WM,et al.Isolation of multpoten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umbilical cord blood[J].Blood,2004,103(5)∶1 669-1 675.
[4] Ohgushi H.Caplan AIStem cell technology and bioeeramies:from cell to gene engineering[J].J Biomed Mater Res,1999,48(6)∶913-927.
[5] Erices A,Conget P,Minguell JJ,et al.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s in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J].Br J Haematol,2000,109(1)∶235-242.
[6] 高 蕾,劉吉勇,裴慶山,等.人臍血間充質干細胞向肝細胞樣細胞的分化[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46(12)∶1 141-1 144.
[7] 張 彥,黃平平.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及應用前景[J].國際移植與血液凈化雜志,2007,5(4)∶39-42.
[8] Lee KD,Kuo TK,Whang Peng J,et al.In vitro hepat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J].Hepatology,2004,40(6)∶1 275-1 284.
[9] Oe H,Kaido T,Mori A,et al.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as wel1 a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t gene induction effectively promotes liver regeneration after hepatectomy in solt farber rats[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5,52(65)∶1 393-1 397.
[10]Shi MN,Huang YH,Zheng WD,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l and anti-fibrotic effect of interleukin-10[J].WorId J Gastroenterol,2006,12∶2 357-2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