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華,黃 毅 ,鄭 暉
(福建省立醫院檢驗科,福建 福州 350001)
糞便隱血是診斷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重要指標之一,對早期發現與診斷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糞便隱血的檢測方法有多種,傳統上較常應用的是鄰聯甲苯胺法,但近年來,在臨床上膠體金單克隆克體法被廣泛應用。本文對這兩種方法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標本來源 2009年 4-8月收集的 36例柏油樣便標本來自我院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33例血便標本來自我院下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所有患者消化道出血之診斷均經胃鏡、腸鏡及手術證實;38例正常對照糞便標本來自我院健康體檢者。
1.2 方法 鄰聯甲苯胺法的操作嚴格按第三版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1]。膠體金單克隆抗體法試劑采用萬華普曼生物有限公司生產的“消康寶”膠體金試紙條,主要成分為膠體金、抗 Hb2單克隆抗體、抗 Hb1單克隆抗體和羊抗鼠 IgG多克隆抗體。檢測時用采便棒多點采取糞便,將采便棒放回采便容器內,將蓋擰緊,充分混勻,取 2-3滴滴于試紙條一側,10 min后觀察結果。膠體金單克隆抗體法結果判斷:控制線(C)與反應線(T)同時出現一條色帶時結果為陽性,表明標本有隱性出血;只有控制線(C)出現一條色帶,反應線(T)無色帶出現時結果為陰性,表明標本無隱性出血;只有控制線(C)和反應線(T)均無色帶出現,或只在反應線(T)出現一條色帶,表明試驗無效,應用新條重新測試。
1.3 統計學分析 所有的統計學處理均在SPSS11.5統計軟件包上進行。
膠體金單克隆抗體法與鄰聯甲苯胺法糞便隱血檢驗結果的比較見表 1。由表 1可見,膠體金單克隆抗體法在 33例血便中的陽性率為 84.8%(28/33),低于鄰聯甲苯胺法的陽性率[100%(33/33)];膠體金單克隆抗體法在 36例柏油樣便和 38例正常對照糞便中的陽性率分別為 61.1%(22/36)、0%(0/38),均明顯低于鄰聯甲苯胺法的陽性率 [100%(36/36)、23.7%(9/38)](P<0.01)。

表1 膠體金單克隆抗體法與鄰聯甲苯胺法糞便隱血檢驗結果的比較
臨床上常規采用鄰聯甲苯胺法檢測糞便隱血,其原理是利用血紅素有過氧化物酶的特性,通過血紅素催化分解過氧化氫,釋放出新生態氧,使鄰聯甲苯胺氧化呈色,從而達到檢測隱血的目的。由于糞便中的成份很復雜,常存在一些類似過氧化物酶活性的物質如鐵劑、鉍劑、某些中藥及治療幽門螺桿菌的藥物,各種動物的肉、血、肝臟和富含葉綠素的食品等均可產生此化學反應,干擾檢測結果而造成假陽性。有文獻報道鄰聯甲苯胺法檢測糞便隱血假陽性率高達 30%[1],本研究 38例正常對照糞便鄰聯甲苯胺法的陽性率為 23.7%(9/38),結果與文獻報道相近,提示鄰聯甲苯胺法檢測糞便隱血存在特異性低的缺陷。
相比鄰聯甲苯胺法,膠體金單克隆抗體法采用抗人體血紅蛋白的單克隆抗體和多克隆抗體,特異性針對糞便樣品中的人血紅蛋白。該法不受動物血紅蛋白和藥品的干擾,實驗前不須禁食肉類及其他有過氧化物酶的藥品及食品,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和準確性,能確診消化道是否有出血[2-3]。但該法易出現標本中抗原血紅蛋白(Hb)濃度過高所致的“后帶”現象[4],本研究膠體金單克隆抗體法在 33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血便和 3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柏油樣便中的陽性率分別為 84.8%(28/33)、61.1%(22/36),均低于鄰聯甲苯胺法,提示膠體金單克隆抗體法存在一定程度假陰性的問題。對這些假陰性標本進行稀釋后重新檢測,5例假陰性血便的隱血結果均陽性,14例假陰性柏油樣便中有 11例隱血結果陽性,但有 3例隱血結果仍陰性,提示造成柏油樣便隱血假陰性的原因除與“后帶”現象有關外,還存在其他的影響因素,推測可能與上消化道出血后,Hb經胃、胰、腸等不同 PH值消化液及腸道菌蛋白酶的作用,約 24 h后才隨糞便排出體外,期間 Hb易變性或降解有關。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鄰聯甲苯胺法檢測糞便隱血敏感性高,但存在較高的假陽性;膠體金單克隆抗體法檢測糞便隱血不受飲食限制,特異性高,但在敏感性上不如鄰聯甲苯胺法,兩種方法聯合使用,可有效保證臨床糞便隱血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敏感性。
[1] 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310-311.
[2] 王培之,徐克沂,皮國華.膠體金免疫結合試驗在檢驗醫學中的應用[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0,23(5)∶308-309.
[3] 韋常麗.糞便潛血單克隆抗體法臨床應用的探討[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3,6(4)∶56-57.
[4] 寇麗筠,陳宏礎,叢玉隆,等.臨床檢驗基礎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