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鎮
(國家圖書館,北京 100081)
所謂公眾類圖書館,即指具有面向公眾開放、服務公眾等特點的圖書館,包括國家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對公眾開放的其他類別圖書館。公眾類圖書館具有公眾性、普遍性。下面僅就公眾類圖書館系統館員的職業生涯規劃問題展開探討。
總體來說,圖書館員的職業生涯規劃,需在科學發展觀[1]的指引下,借鑒國內外企業的經驗,從思想教育、素質養成、企事業合作型人才培育模式、引導型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著手;圖書館系統、團隊、個人是職業生涯的三駕馬車,缺一不可。唯有圖書館、團隊和個人齊抓共建,唯有館員把自己的職業生涯融于團隊中、融于圖書館系統中,才能進行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
圖書館員的職業生涯設計,決不只是協助館員實現個人目標,更重要的是把自己放在圖書館系統中、放到團隊中。因此,它包括個人對自己進行的個體生涯規劃,圖書館系統對員工進行的職業規劃管理體系[2-5],還應該包括系統中可能經歷的各個團隊之成長規劃。
這樣,可以使館員依靠團隊和圖書館系統平臺到達成功彼岸。對于圖書館來說,良好的職業生涯管理體系還可以充分發揮員工的潛能,給優秀員工一個明確而具體的職業發展引導,創造和諧的圖書館職業發展系統。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飛速發展,我國社會已經全面步入小康社會[1]。毋庸回避,現在我國機關、事業單位員工的收入,與企業界的收入差距比較明顯;而身邊的物質要求急劇膨脹。疑惑、迷茫可能會出現在某些圖書館員心中,并有可能體現在工作中。
因此,思想教育仍然是重中之重,應以“愛國、愛人民、愛讀者、愛崗敬業”為主題,黨、團、政、工齊心協力,引導館員以大局和長遠利益為重,充分認知企業工作的風險性,通過靈活多樣的活動進行思想教育,構建心靈的平靜和思想上的和諧。
圖書館系統應以“讀者服務”為中心,引導館員逐漸具有“大愛之心”,鼓勵館員以個人、團組、部門等組織形式,參與國家、社會、圖書館系統舉辦的愛心活動。
把社會上一些心理學和社會學專家、愛心人士、職業生涯專家邀請到圖書館舉辦講座,和館員們一起探討社會主義新形勢下的人生觀,指導他們進行職業生涯的思考和規劃,逐步升華思想境界。當然,我們也可以派員工到社會上參加此類活動。
在黨委、團委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基層黨、團員的模范帶頭作用,要求黨員、團員在實際工作中以身作則;引導大家從大局出發,以“服務”為榮,以工作為重,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來[6]。開展“模范在身邊”的活動,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發掘模范,樹立榜樣。
在各層工作會議上開展思想教育,樹立典型,并以此開展宣講活動[6]。要把會議制度化,每周一早上召開全體10分鐘大會,聽取員工的意見和建議,鼓勵積極分子、表揚典型人物。在班子會議上,還需要考察員工的思想動態,從干部管理層面筑起一道堅實的防火墻。領導班子要微服私訪,不定期地下基層,到讀者中去,到基層館員中來。
敞開館長辦公室的大門,接待基層館員,傾聽他們的聲音,盡量多鼓勵、表揚。這樣可以給予館員最暢通的溝通渠道。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開放各有關部門的大門,敞開接待,耐心解答,構建和諧溝通渠道。
公眾圖書館所面對的讀者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這對我們館員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挑戰,要求我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要精進,還要利用點滴時間掌握盡可能多的學科知識。“學習、研究、服務、創新”,不斷地學習、鉆研,不斷地提高自己,樹立起整個圖書館的形象。
第一,圖書館系統要實時統計讀者的資料,如:從事的領域、學科、專業、職位和職稱、年齡。據此,制定出館員應該學習或者重點掌握的知識,從而根據讀者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服務,減少由于不熟悉讀者的專業而可能出現的工作失誤。
第二,黨團政工部門要適當地組織館員,進行語言類、社科類、某些專業類的培訓。對于求知愿望強烈、某些關鍵服務崗位的館員,可以采取派出去研修、實習等學習方式。
第三,各部門還需橫向或者縱向建立興趣學習小組,組織館員參與進來,共同學習,提高業務技能。
第四,鼓勵館員在業余時間,發揮積極主動性,自行參與社會教育和學歷教育,并對成績優秀者采取適當的激勵措施。對于館內大專及以下學歷的館員,可以采取與高校合作培養的模式,鼓勵他們進修,提高學歷水平,更好地獲得職業發展。
企業在職業生涯規劃方面、在員工培訓教育方面、在團隊合作方面均有可供我們借鑒的案例和經驗[6-8]。因此,我們需開創由圖書館和企業一起合作培養人才的新模式。把館員、管理者派到大型企業中,學習企業中職員的職業生涯、團隊合作,接受企業的熔煉,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第一,引導館員從職業的意義、工作的時間和強度、企事業職業生涯的風險、人際關系等方面,深入體會。鼓勵館員撰寫日記,并擇優發表在內部刊物上;對于典型人才,可以在館內舉辦演講、座談等交流活動。這樣,可以促使館員認識企事業單位各自的優點和風險,從而穩定館員的心態和思想。
第二,從企業管理模式中汲取可以借鑒的經驗,并采取相關的措施,制定相關制度。對于世界百強企業,我們要積極聯系,認真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模式,針對圖書館系統的特點,加以變革和完善,為我所用。
第三,要廣泛學習、借鑒,建立和完善圖書館的文化理念。我們要積極主動和各大著名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不僅僅要走進大型國有企業,還要走進歐美百強企業、日韓企業,學習其企業文化、人才培育模式和激勵措施。從而可以著眼于圖書館系統的長遠戰略,建立和完善圖書館系統的文化理念。
從企業的經驗來看,過去我們采取兩種方式,為職員進行職業生涯規劃[2-9]。一種是由員工自己思考、設計生涯規劃;第二種是由公司相關管理部門直接制定各類職員的職業生涯規劃。前者的缺點是,員工對于公司、部門的戰略及中長遠規劃并不了解,沒有把自己的生涯規劃放到團隊中去,沒有與公司的戰略及中長遠規劃結合。后者的缺點是,沒有考慮職員的素質和特點、自身職業發展目標和需求,直接出臺套路式、硬性的職業生涯規劃。
而且,由于各大企業員工的流動性逐年加大,大部分職員對于在某個企業中的職業生涯規劃,往往局限于2~3年,并沒有長期發展之愿望。二是,由于求職人員眾多,而企業提供的職位數量相對比較緊張,一些職員盡管給自己制定了職業發展規劃,但是往往由于被臨時加入某企業工作而改變。三是,職位層級越高,職位數越少,因此,即使職員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也未必能順利晉升為中層、高層。一般來說,“在同一公司坐等升遷和漲薪還不如跳槽來得快”,這樣就使職員的生涯規劃落空。
“職業生涯規劃就是職位升遷路線,就是薪水增加路線”,這是非常片面的、錯誤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本質在于:持之以恒地做好本職工作,結合企事業單位、部門、團隊的目前及中長期戰略規劃,做出如何提升自身素質、能力、培訓需求等方面的規劃,從而規劃出職業生涯的各個階段。
實際上,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公司[2],職員的生涯規劃通常注重于本身專業和職位的匹配及發展,注重如何逐步提高各種工作能力及團隊合作水平,對于薪水和職位設計方面,并不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列出。對于職位由低到高的升遷,則僅僅在職業生涯規劃書中給予一個長遠的、建設性的建議。他們一般不會局限員工一定要如何發展,而是充分尊重員工的意愿和潛質,引導他們在公司大環境下,在部門、團隊中穩扎穩打,做好每一步的工作。
韓國和日本公司往往希望職員長期在本公司工作,甚至直到退休[2-9]。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中,需要按照公司、部門、團隊的戰略和要求,列出自己如何獲取教育培訓,達到所需的各類能力;注重如何建立團隊協作組織,共同發展。在其部門、團隊的職業生涯規劃中,通常重點表現出對業績的要求;公司對于每一個工種的晉升年限和薪水都有成型的、嚴格的規定。
結合公眾圖書館系統的特色——工作穩定性相對較高,文化、學術氛圍較為濃厚,人際關系比較簡單,圖書館系統應為館員的未來發展提供充分的發展平臺,如:管理線、業務線、研究線等。
由于公眾類圖書館的職位層級仍然具有“層級越高、職位數越少”的特點,因此除了通常的館員晉升途徑之外,我們還需要開發另外的、廣泛的職業生涯發展途徑,包括館內、館際等戰線,可以根據圖書館系統的專業、學術、權威、信息等特點,按照服務和科研等領域,分成各類專業小組(或者協會、委員會),例如文獻提供協會、讀者參考協會、唐代詩詞研究協會等。
針對各類專業小組(委員會)的運營和收入分配,可以從宏觀上制定指導性規則,借鑒企業運營的模式,讓其充分開展各類活動和服務,館內從其運營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回饋他們,作為激勵。這樣,在專業領域內有特長的人才,可以在專業小組(協會、委員會)內充分施展才華,從而個人或者團隊獲得相應的激勵或者薪水收入。
最重要的是,必須引導館員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以“為讀者服務”為原則,以“做好本職工作”為基礎,深刻認清圖書館系統的現在和未來,把自己放到目前和將來從事的工作團隊中,結合自身的特點,制定中長期的職業生涯規劃。
綜上所述,圖書館員的職業生涯規劃,必須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為總體指導思想,以讀者服務為中心,由圖書館、團隊和個人齊抓共建;必須把自己的職業生涯融于所在的圖書館系統中,融于在經歷的或者將來經歷的團隊中;還必須持之以恒,全面發展,從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義。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R].新華網《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專題,2007-10.
[2]丁永欽.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8).
[3]劉貴勤.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7).
[4]張兵.現代圖書館知識管理[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11).
[5]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論文集(2008年卷)[G].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10).
[6]詹福瑞,袁彪,劉博涵.國家圖書館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8(3).
[7]徐晨陽.日資企業:文化性研究及職場指導[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3).
[8]林堅.三星文化(世界強中強企業文化叢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2).
[9]萊克(Liker,J.K)等著.豐田文化 復制豐田DNA的核心關鍵[M].王世權,韋福雷,胡彩梅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