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玲 黃 群
(江西師范大學圖書館,江西 南昌 330022)
博客是blog的中文譯名,它是一種用來表達個人思想,內容按時間順序排列并且不斷更新的網絡信息交流方式,從產生至今有近10年的歷史。它始于1998年,2000年開始在歐美流行起來,“9·11”事件以后,博客現象呈指數增長。至2006年,國際上的博客數量已達到數百萬。[1]
在中國,2002年,博客的概念被引入并得到快速發展;2005年,博客得到規模性增長;截止到2007年11月底,中國博客空間已達7282萬個,博客作者人數達4700萬,平均近每4個網民中就有一個博客作者。[2]
博客概念引入中國后,這種快速、便捷的網絡信息交流工具很快就受到高校一批知識精英的青睞。自2004年至2006年及此后,一批大學教授、博碩士生導師紛紛在博客世界里扎根,從而形成了一種“學科教師博客”現象。這一博客群體有著勤于讀、精于著、善于述的特點,他們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系統的知識結構體系以及較高的網絡信息素養,把各自的博客經營得有聲有色,使其成為網絡上一塊可讀性、指導性非常強的陣地,這是高校一塊非常寶貴的、不容忽視的網絡免費資源。而其中最為亮麗的一點是他們對書籍的品評,這為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編制學科導讀書目提供了一條絕好途徑。筆者在參考咨詢導讀工作中,搜集、整理了一批學科教師博客,并閱讀了相關研究文章,發現從對它們的應用現狀和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圖書館界對這一資源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
“學科教師博客”主要發布博主在自己學科領域關注的熱點以及自己從事研究方向的信息,進行知識過濾和知識積累,并與同一領域的教授、博碩導和自己的博碩士生形成互動,在這種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學習圈。[3]學科教師博客在如下3個方面具有典型特征:
學科教師博客的博主均為各大學教授、副教授、博碩士生導師。如筆者所調查的4個學科的36位博主(見表1),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大學、中南大學、重慶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大學、中山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十幾所全國重點大學的教授、副教授,博碩士生導師。他們都身擔著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課程,他們都勤于讀、精于著,也善于述。
一個博友鏈接圈就是一個學科教師博客圈。如筆者調查的4個學科的36位博主,其中科技哲學專業13位,新聞評論學專業8位,經濟學專業10位,圖書館學專業5位。往往通過一位點擊率較高的教授博客,就可鏈接出該學科內十幾位、二十幾位知名教授的博客或者是網絡空間,他們在各自的學科里,互為博友,互相鏈接,從而形成一個學科教師博客圈。
一個學科教師博客圈基本上容納了一個學科最前沿、最核心的學科思想和研究動態。36位博主的博客當中,其博文基本上包括:博主的論文,博主的著作,博主的買書、借書、讀書、薦書、評書,博主的教學,博主的生活,博主的業余愛好等等這些內容。所有博文內容,都是圍繞他們的專業展開的,一個教師博客就基本反映了該博主在本專業領域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動態,而由十幾、二十幾位該專業領域的教師博客組成的學科教師博客圈就基本上容納了該學科領域最前沿、最核心的學科思想和研究動態。

表1 初具規模的4個學科教師博客(數據截止到2009年2月24日)
閱讀是每個人都必需的,特別是對當今大學生來說。但有史以來,書籍之多,浩如煙海。在當今信息爆炸時代,這一點尤為突出。與此相對應的是個人時間、精力的極其有限,遍讀古今中外的書籍根本不可能,所以選擇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于是,自古至今就有名人、學者“開書單”一說。這一行為,提升到目錄學學科層次,就命其為“導讀書目”或“推薦書目”或“選讀書目”。現代大學生都是分學科、專業攻讀,為不同學科開列的導讀書目即為“學科導讀書目”。
歷史上著名的導讀書目有元朝程端禮的《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清末張之洞的《書目答問》,清末民初胡適、梁啟超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等等。20世紀80年代初,著名學者蔡尚思、季羨林及文獻學家王余光等,先后開列了《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40種書》、《西學基本經典書目》、《中國古典名著導讀書目》、《中國近現代名著導讀書目》等一批中外經典名著推薦書目。
到20世紀末,隨著學生素質教育要求的提高,中國的大學校園里又出現了一批由名教授推薦的引導大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書目。最著名的如武漢大學于1997年出版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百部名著導讀》、清華大學于1997年編印的《清華大學學生應讀書目(人文部分)》和北京大學1998年由校內外50多位教授擬定的《北京大學學生應讀選讀書目》等等[4]。
縱觀上述導讀書目,或是針對一般讀者,或是局限于古代近代文獻,且偏重在文史的范疇,對指引當代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大學生讀書治學遠遠不夠。[5]理想狀態下的導讀書目是:每一門學科,每一個分支,以至每一個方面或每一個重要的問題,都應該至少有一種導讀書目。讓大學生知道:要了解這門學科,應該讀哪些書?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基礎、不同的階段分別應該讀哪些書?那些書的優缺點如何?[6]
3.2學科教師博客的一個亮點——買書、借書、讀書、薦書、品書
在調查的4個學科36位博主的博客里,都或多或少有關于博主買書、借書、讀書、薦書、品書的博文,由于篇幅所限,每種摘取其中一篇以示說明,見表2。

表2 學科教師博客中關于買書、借書、讀書、薦書、品書的博文舉例
仔細研讀他們的這些博文,發現無論是買書、借書,還是薦書、品書,都經過了博主的精心挑選和閱讀,體現了博主的閱讀和評判水平。這些由博主精心挑選和閱讀的書籍,具有如下特點:
其一,及時與精典性。本年度本學科領域出了哪些書籍,哪些書籍是經典的、最值得閱讀的,在博文里都及時、準確反映出來。如表2所列的江曉原的博文“從牛頓到布魯姆斯伯里——2008年我最喜歡的3本書”和汪丁丁的博文“薦書2008年精選”中涉及到的《牛頓傳記五種》和《經過省察的人生》等9本書籍,均是博主就2008年出版的、自己專業領域里他們認為最值得閱讀的書籍給予閱讀和推薦。
其二,系統性。如上表中所列的馬少華的博文“昨天借的新聞書——我自己的知識結構”,其中一共涉及到了《王中文集》等9本書,博主對9本書的作者、寫作緣由、圖書內容及類似內容的論文、書籍都有文字交待,并對自己為何要借這些書,各本書之間互相又有些什么內在聯系等等,都做了具體說明。通過閱讀這篇博文,讀者不僅可以了解到博主知識結構體系,也可以了解到這種知識體系是如何建構起來的,這對新聞評論學專業的學生有非常大的的閱讀指導作用。
其三,隨意性。在這30余位博主的博客里,所涉及到的書籍,都是非常隨意的,或者是在敘述課堂教學過程中談論到的書籍,或者是敘述在本校圖書館借書過程中看到過的書籍,或者是敘述在書店、舊書攤買書過程中碰到的書籍,或者是敘述在與朋友、同事交談過程中涉及到的書籍,再或者就是在報刊、雜志上閱讀到某本書的信息,從而談及自己的看法。這種隨意性,并不是每個讀書人都能做到的,它需要深厚的專業、學術功底。
首先,博客的即時性、開放性、零技術、零成本、零編輯、零形式等特性讓編制學科導讀書目只需利用網絡即可完成。
其次,學科教師博客的博文質量如上所述,是無可挑剔的,這為圖書館學科館員利用網絡編制高質量的導讀書目提供了一條絕好途徑。從而可以避免傳統的、嚴肅地把所有的名師、教授請到一塊,商討如何給學生開列導讀書目,如何讓名師、教授回家冥思苦想,然后開出一個嚴肅的、還有些許落伍的導讀書目的方式。
其一,圖書館學科館員負責到網上搜索類似信息,及時關注各大學各學科教師博客。
其二,圖書館學科館員可主動與本校各院系知名教授聯系,了解他們開博客的情況,對于開通了博客的教授,把他們的博客地址拿過來,給予關注和宣傳。對于沒有開通博客的,則可建議他們開通,并把相關專業的知名的博客地址告知他們,建議互相鏈接,從而形成一個學科教師博客圈。
其三,圖書館學科館員自己也可開通博客,可命名為“學科館員博客”,或“某某專業學科館員博客”,可以把本專業內知名教授、學者的博客鏈接過來,對本校相關專業師生進行宣傳,從而形成資源共享。
其四,圖書館學科館員要隨時瀏覽相關學科教師博客涉及到書籍的博文,結合本校圖書館館藏,編制面向本校師生的學科導讀書目。
[1] 王成棟.博客(blog)及其在圖書館中的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06.
[2] 2007年中國博客調查報告.http://www.sina.com.cn.2007-12-26.
[3]高海峰,任樹懷.Web2.0技術在高校圖書館學科建設中的應用——以上海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平臺建設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07(4):115-118.
[4]徐雁平.20世紀20年代的國學推薦書目及其文化解讀[J].學術研究,2000(10):100-106.
[5] 夏南強,張炯.當代社會需要的目錄學[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3(5):66-68.
[6] 葛劍雄.讀書的“名堂”.文匯讀書周報,199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