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杰
(遼寧省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15)
公共圖書館是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設施,是實現面向廣大群眾的文化關懷、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創造的重要方式。建設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是建設公共文化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保障公民文化權利、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和實現文化創新的必然要求。
公共圖書館的核心在于“公共”。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資源都是歷史累積和留存下來的,或當代投資建設形成的,為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所有的物質文化資源,具有公共投資、公共所有、公共維護、公共提供、公共服務、全民享有的鮮明特征,其保護、建設和使用也由社會來共同承擔、共同管理和共同監督。
公益性是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最本質、最基本的特征,它最直接的表現就在于文化服務行為公益性——免費服務。從公共圖書館事業本身看,它是一種向全社會每一位成員提供文化服務的公益性事業。
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是全體民眾,即不管是區域、城鄉,不管種族和膚色,不管性別與年齡,不管身份、職務與貧富都同樣享有所有的公共文化服務,而不能有任何地域、城鄉等的差別和種族、身份等的歧視。讀者不分三六九等,不分貴賤貧富,都可以享受服務,人人都有享有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權利,人人都有享有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機會和能力。
公共圖書館是一個面向全社會開放的文化服務機構,它不同于學校圖書館、科研系統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性、公益性、均等性決定了公共圖書館體系的開放性。
創新是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生命所在。創新性具體表現在:公共圖書館服務觀念的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體系的創新,建立公共圖書館服務機構的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建立健全一整套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的運作標準、運作原則、運作程序;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技術創新,整合文化資源,構建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網絡信息平臺;公共圖書館服務的管理創新,包括制定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長遠規劃與發展戰略,這也體現公共圖書館服務的長遠性和廣泛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公共圖書館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為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初步奠定了基礎,國家圖書館和省(含自治區、直轄市,下同)、市、縣公共圖書館四級服務網絡框架已基本形成。我國從“六五”開始,幾乎用了4個五年計劃的時間解決了縣縣有圖書館的問題,在“十五”期間,全國新建或改擴建縣級圖書館達1000多個,其中東部地區的縣級公共圖書館建設突飛猛進。為在經濟發達地區構建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江蘇、廣東、浙江等地將農村文化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來抓,在全國新農村建設中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十五”期間,經濟發達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的重點是縣城所在地的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這里的許多公益性文化設施在規模和現代化程度上都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但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是復雜的、艱巨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個良性且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也不是花一兩年時間就能夠完整構建起來的。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文化資源利用率不高、文化體制政策不健全、文化投入嚴重不足、文化專門人才過少等一系列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結構和布局的問題。
2.1.1 上下結構不合理
城鄉公共圖書館有頂層、中層和底層的結構。頂層為城市中的省市級圖書館,中層有地市區縣圖書館,底層有街道鄉鎮、社區、特殊人群集聚區和村圖書室等基層服務點,這些上下結構存在有科學規劃的數量和質量問題。從體系結構的協調發展而言,目前處于底層結構的基層公共圖書館最為薄弱,不少城鄉結合部和進城務工者居住區的圖書館服務網絡尚未陽光普照,不少街鎮和村的圖書館室還難以維持,而這恰恰是保障廣大讀者使用圖書館的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因此應當成為我們構建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力發展的重點。同時,頂層、中層和底層之間的聯動與互動(如城市圖書館的通借通還等)也是圖書館結構優化需要完善的地方。
2.1.2 類型結構不合理
從服務對象的年齡層次而言,公共圖書館有成人圖書館和少兒圖書館,其中成人圖書館較為重視,少兒圖書館或成人圖書館中的少兒服務區則不受重視或不太受重視,如有的地方在規劃建設少兒圖書館或成人圖書館中設置少兒服務區時,有相當的隨意性。從服務對象層次而言,公共圖書館有研究型圖書館和大眾型圖書館,其結構比例應當按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原則和廣大讀者的需求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和安排,同時要體現公共圖書館服務需求的適度超前性。
2.1.3 形態結構不合理
從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模式而言,有純公共產品與服務模式,也有準公共產品與服務模式,還有私人公共文化產品服務模式。國家全額撥款的圖書館我們可視為純公共產品與服務模式,國家撥款與社會資金投入相結合興辦的圖書館我們可視為準公共產品與服務模式,完全由社會上個人資金投入興辦的圖書館我們可視為私人公共文化產品服務模式。從目前發展的情況看,準公共產品與服務模式和私人公共文化產品服務模式還較少,我們應當鼓勵和引導這兩種模式在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結構比重。
2.2.1 空間布局
從全國東中西部的大型區域而言,東部圖書館的數量要比中西部多,西部地區有的省市的頂層、中層和底層的三層結構還存在不健全的情況,如青海省西寧市圖書館多年來尚未落實館舍。從一個城市的中型區域以及一個區縣的小型區域而言,公共圖書館的空間布局都普遍存在有數量不夠均衡的現象,包括空間區域布局不夠均衡,人口數量對應不夠均衡。近年來,有的城市提出15分鐘圖書館文化服務圈或按照人口數均等進行圖書館布局建設,這是針對圖書館空間結構不夠均衡而提出的改進舉措。
2.2.2 城鄉布局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各類資源要素向城市集中,城市在經濟社會和市政發展的同時,文化事業包括圖書館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北京、上海與重慶等直轄市和各省會城市以及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型城市,新圖書館建筑一座座拔地而起。相對而言,農村的圖書館事業就顯得比較薄弱,不少縣圖書館無購書經費,鄉鎮圖書館和行政村的圖書室更為薄弱,有的連服務的物理空間尚不具備,當然更談不上經費的落實和人員的配備。這種現象,即使在相對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的鄉村也同樣程度不同地存在。
2.2.3 網點布局
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目標是覆蓋全社會,這就要求在進行空間布局和城鄉布局的同時,對城鄉社會的人口居住點和人口流動點有所關注,對特殊人群的服務網點要進行專門考慮。如市民集中居住的社區會所,進城務工者集中居住區,人流密集的商廈、街區、車站、機場,都應當考慮進行布點,使圖書館的文化流融入到生活社區和商品流以及物流之中,讓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無處不在,更加貼近讀者。在城鄉進行殘疾人服務網點的均衡布局,讓殘疾讀者能夠就近就便得到圖書館的服務。
城市圖書館的總分館制是全球城市圖書館發展的普遍規律。上海圖書館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城市中心圖書館建設,進行了城市總分館制的積極探索;之后,這種總分館制又發展為兩級總分館制,即市圖書館為區縣圖書館的總館,區縣圖書館又為街鎮圖書館的總館,這種發展模式現已開始為內地的許多城市所采用。
如東莞市采取的是“總館加分館的事業管理體制”,即一個中心(城市中心圖書館)、兩個方面(鎮區圖書館和院校圖書館)、三級結構(中心、鎮區院校、用戶與讀者),形成以技術為依托的整體圖書館網群,并以此為特色,覆蓋和服務全地區。總目標是建造以東莞圖書館新館為城市中心館(總館),各鎮區圖書館為分館,村、社區(居委會)圖書館以及圖書流動車為補充,同時吸收企業、學校等其他系統圖書館加入,形成服務全市的地區圖書館網群。
2003年深圳出臺了《深圳市建設“圖書館之城”(2003-2005)三年實施方案》,提出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以圖書館網點和數字網絡為基礎,免費為深圳全市人民提供服務。這和東莞的總分館制大同小異,都是在地方政府指導下,實現了各系統圖書館之間的聯合與資源共享,形成與完善了圖書館的文化服務體系,值得各城市圖書館借鑒和推廣。
流動圖書館,是一種將館內的信息資源(包括書籍、報刊或音像資料等)定期地流動到另一個圖書館(或服務點)內,同時也從其他圖書館中交流該館的信息資源,以供當地讀者使用的服務模式。流動圖書館擁有信息資源“巡回流動”的特點,所以在以往又被稱為巡回書庫。在英、德、美等西方國家,流動圖書館已成為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國社區流動圖書館是典型的“流動圖書館”模式,流動圖書館的實現方式多種多樣,通常由具體的實施條件所決定。我國社區流動圖書館應結合國情,著重體現三種主要功能,即用戶信息咨詢中心、社區培訓教育平臺、社區娛樂活動場所。具體實施可以使用郵寄包裹流動圖書館、鄰水城市的摩托艇流動圖書館、汽車流動圖書館等。
具體工作和服務應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更廣泛地融入社區,強化各“社區圖書館”的角色及功能,使之發展成為區內重要的資訊、閱讀及文化活動中心。
②加強與各區的合作關系,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及切合地區需要的“社區圖書館”,在地區的層面上,更深入及更廣泛地服務不同社群,推動閱讀風氣。
③在可能的范圍下,盡量提供更多元化的圖書館資料,例如雜志或視聽資料等,外借給“社區圖書館”,供更多社區居民使用。
④在更廣泛的工作層面,公共圖書館能夠為參與計劃的伙伴提供更詳盡、更精辟的圖書館管理專業知識及意見。此外,各圖書館有關服務者亦可透過參與區內的社區文化活動,增加對地區事務的了解,促進社區融和。
⑤強化宣傳推廣工作,務求令更多有需要的讀者及社區居民知悉及了解“社區圖書館”的運作,令他們可以更加方便地使用公共圖書館的資源。
⑥透過與不同團體的協作,推廣其他文化活動。“流動圖書館”旨在解決經濟欠發達地區圖書館藏書量少、圖書陳舊、群眾看書難的問題。“流動圖書館”以網絡為基礎,以知識導航為動力,以資源共享為目標。應該看到,“流動圖書館”才剛剛起步,路漫漫其修遠,此中當然仍有不少拓展空間,需要圖書館人繼續努力,才能將服務更廣泛、更深入地推廣給每一個社區、每一位居民享用。
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應當融入當代全球圖書館事業三大發展空間的理念:
①物理空間:縱向布局從國家館到省市館,從地市館到區縣館,從街鎮館站到社區村落館室的“圖書館層”。
②網絡空間:立體布局的“圖書館網”大力發展圖書館的網絡服務平臺,加強各類有特色的文化數據庫的建設并整合社會數字資源,豐富網絡服務的內容,打破服務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而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作為發展的主引擎,發展城鄉網絡一體化的圖書館集群,建立“圖書館群”。
③社會空間:橫向布局的“圖書館圈”、“圖書館帶”、“圖書館線”,通過城市群和經濟圈,通過經濟帶和地理線,實現從同質競爭到主動對接,實行規劃共繪、網絡共構、資源共享、服務共聯、品牌共推、人才共用、事業共興的文化業態發展新模式。
以上這種“層、網、群、圈、帶、線”的發展模式,還可以統籌國內發展與全球發展,有的網群可以整合全球的文獻資源和人力資源,有的線可以連接到境外各個國家和地區,使文化業態的發展突破國界,充滿活力。
3.4.1 中心圖書館模式
“中心圖書館模式”以上海模式最為典型。以上海圖書館為中心館,以區縣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及專業圖書館為分館,以網絡為基礎,實行總分館“一卡通”,在不改變各參與圖書館行政隸屬關系、人事、財政關系的前提下,組建了圖書館聯合體。截至2005年10月,上海有市、區、街道、社區圖書館235所,其中市級圖書館1所,區縣級圖書館22所,街道、社區圖書館212所,上海地區三級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初步形成。這種以公共館為中心,其他館為分館的辦館模式,值得各省或市進行區域管理,從而節約資源,進一步實現文化資源共享。
3.4.2 農村農家書屋建設模式
“農家書屋”工程是黨和政府為農民群眾辦的一件好事,是一項民心工程、利國工程。“農家書屋”已經初步顯示出良好的社會效益。截至2007年2月底,全國新聞出版系統建成各類“農家書屋”已超過3000家,其中起步較早、建設較快的有江蘇、北京、甘肅、貴州、內蒙、河南等地。農家書屋工程大大加快了農村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步伐。
綜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需要經過一個長期建設的過程,同時也要求我們保持為人民群眾穩定的、隨著時代變代而有所變化的持續的服務。不是在強調文化重要性的時候,上一些設施,搞一些活動,而是要長期地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讓人民群眾接受文化的熏陶,享受政府公共文化服務帶來的文化成果。
[1] 梁貴紅等.滁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探索.滁州學院學報,2008(3):42-44.
[2] 羊守森.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策略思考.安徽農業科學,2008(12):5189-5190,5195.
[3] 王曉峰.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一個綜述性的觀點.北方經濟,2008(5):61-62.
[4]項繼權等.構建新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湖北省鄉鎮事業單位改革調查與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9):2-11.
[5]王世偉.關于加強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結構與布局的若干思考.圖書館,2008(2):5-13.
[6] 劉淑蘭.政府創新與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以福建省為例.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