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忠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近些年來,在我國圖書館學專業刊物上討論圖書館學研究的國際化、本土化、專業化的文章不太多,而且主要是討論本土化。為了使圖書館學研究健康發展,圖書館學內容不斷創新,筆者想對上述3方面的問題作些膚淺的探討。由于筆者認識的局限性,因此對上述問題的看法不一定全面、深刻、準確,如有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為了便于對圖書館學研究的國際化、本土化、專業化的內容有一個比較正確的統一的認識,因此首先需要明確什么是圖書館學研究的國際化、本土化、專業化。
何謂圖書館學研究的國際化呢?我們認為圖書館學研究的國際化,是指國與國之間、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對圖書館的歷史與現狀、理論與技術所開展的研究,也就是世界各國之間就圖書館學的一些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研究,相互學習,相互磋商,分工協作,推動世界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學發展。
圖書館學研究為什么要國際化呢?一是圖書館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共同現象,雖生長在不同的國土和不同的時代,但從產生之日起至今的幾千年,所有圖書館都是由收藏圖書(文獻信息資源)與服務讀者(服務社會)兩個基本方面構成,本質上是一致的。盡管各國之間圖書館產生的時間不同,社會背景與條件不同,然而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保存人類文明和各國文化,服務于社會;其基本規律、主要技術方法與手段大多也是相同的。因此以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時期的圖書館為研究對象的圖書館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世界圖書館學的一部分,各國之間應相互溝通,共同開展研究。二是各個國家的圖書館都有自己成功的實踐經驗,圖書館學有各國成熟的理論、技術方法,值得交流推廣。三是世界圖書館學現存難題、簿弱環節、未來發展方向應由各國共同研究解決。
圖書館學研究國際化原則:一是要以本國研究為基礎;二是絕不照搬照抄外國的,而是從本國的需要與實際出發,吸收、消化對我有用的內容,并為我所用,真正做到推動本國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學發展。這些原則對各國圖書館學研究應是適用的。
中國圖書館學研究國際化的基本任務與目標:一是從整體對圖書館學進行系統研究,以掌握世界圖書館事業與圖書館學的發展規律、各個階段特點和發展趨勢;二是分別研究世界各國圖書館事業與圖書館學的發展歷史、特點與現狀,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與成熟理念;三是向世界宣傳中國圖書館事業與中國圖書館學,逐步使世界更多國家了解和接受中國圖書館學,使中國圖書館學真正成為世界圖書館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四是把中國圖書館學與世界圖書館學有機融合為一體,中國圖書館學不僅要成為世界圖書館學的組成部分,而且要為這個體系的發展做出貢獻,使世界圖書館學中的中國元素不斷加強,徹底改變世界圖書館學是西方圖書館學、世界圖書館事業是西方圖書館事業的狀況;五是要為世界圖書館學的不斷創新做出貢獻。
在圖書館學研究的國際化、本土化、專業化中,本土化比國際化更為重要。圖書館學研究本土化,就是要從本國、本地的國情、鄉情、民情出發,研究本國、本地圖書館的發展歷史與現狀,總結圖書館的發展規律與經驗,服務于圖書館實踐,以推動本國、本地圖書館事業持續發展與繁榮,使圖書館學具有鄉土特色,更符合實際。
圖書館學研究為什么要本土化呢?一是圖書館是從一定的地方產生和發展的;二是圖書館總是服務于一定的地區;三是由于圖書館產生和發展于一定的土地,服務于一定的地區,因此它必然受一定地區的條件、背景、情況的影響與制約,具有本土特點。圖書館學研究本土化,應該說在中國不是一個新問題。中國自有了圖書館以來,至20世紀之前的幾千年,都處于封閉狀態,圖書館學研究主要從本土出發,以本土為主,研究中國圖書館的藏書、管理方法、服務范圍與方式,對國際化涉及比較少。從而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學知識、技術方法與著作。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圖書館學國際交流的廣泛開展,特別是互聯網出現之后,圖書館學研究本土化有所削弱,在一些人的思想意識中漸漸淡薄,因此今天有必要強調本土化。
圖書館學研究如何實現本土化呢?我們認為:一是要以本國、本地圖書館研究為主,包括本國、本地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學發展的歷史、理論、實踐、技術方法等。二是要充分反映本國國情、民情、社情。圖書館是一種社會事業,也是一種公共事業、公益事業,服務于廣大民眾,它離不開社會的環境、條件、文化,不同的社會環境、條件、文化,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與服務就存在差異。三是要以服務推動本國、本地圖書館實踐的發展為目的。四是要正確處理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關系。在本土化的前提下,努力吸收世界圖書館事業的先進經驗、理念、技術方法,結合實際,為我所用。本土化不是排斥國際化,更不是不要國際化,而是要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有機結合。五是從理論到方法要盡可能對本國、本地圖書館研究比較深透,形成某些特色,在不同方面建立本國、本地圖書館學的特色,如圖書館發展的歷史、圖書館管理、讀者服務等。六是本土化要與創新相結合,既要有本土特色,又要有新的視角和新的內容。只有不斷創新,本土化才富有生命力。
何謂專業呢?專業是指根據社會發展與需要,對有關科學的理論、知識、技能分工形成的門類,或生產部門根據產品生產的不同過程分成各個業務部分。圖書館學是人類科學的組成部分,它以圖書館為研究對象,是研究圖書館產生與發展的規律、特點,以及圖書(或信息資源)收集、整理、存儲,提供讀者(或用戶)使用的全部知識、理論與技能的總和。它既包括歷史,也包括現狀;既有理論,也有技術方法;既以本國為主,也涉及世界各國。
圖書館學專業化的目的:一是為了明確圖書館學學科的范圍與內容;二是為了與其他學科區別;三是保證圖書館學內容不斷深化;四是為了圖書館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圖書館學教育體系的建立與發展。
圖書館學既是一門社會科學,也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自1807年德國人施萊廷格(M.W.Schrettinger)首次提出“圖書館學”這一名詞,1808年又出版《試用圖書館學教科書大全》以來,圖書館學的專業性就逐步得到社會的承認,特別是1886年德國戈廷根大學的圖書館學講座開課,1887年美國麥維爾·杜威(M.Dewey)創辦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管理學校誕生和1876年杜威創辦的《美國圖書館雜志》創刊,圖書館學專業化地位不斷鞏固。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與廣泛應用于社會諸多部門,世界步入信息化時代。在這一進程中,圖書館學緊跟時代步伐,對有關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進行積極研究,吸收和廣泛應用于圖書館實踐,從而使圖書館邁入信息化時代,使圖書館學的內容不斷擴展、延伸、升級,使圖書館學更加充滿生力,其專業化的程度很高,現代化的內容更豐富。
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圖書館學專業化程度不斷加強,具體表現在以下6個方面:一是圖書館學專業體系不斷完善,分支學科不斷發展、創新;二是圖書館學專業教育的建立與不斷擴大、提升,一個由圖書館學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不同層次組成的專業教育體系正逐步完善;三是大量圖書館學專業課程的建立與深化,專業教材的大量出版;四是圖書館學專業雜志不斷增多,專業研究論文數量龐大;五是圖書館專業人員有了自己的專業職稱,專業分工更加細致;六是圖書館專業化管理更加科學。
以上事實說明,圖書館學專業在不斷鞏固、發展、提高,其專業化是肯定的,誰也不應懷疑。然而我們心中仍有所擔憂:從我國近些年來的情況看,圖書館學專業化不是提升,而是有所削弱,主要表現為:一是某些專業人士對圖書館學專業性有些淡薄,圖書館學某些研究內容邊緣化、空洞化、瑣碎化;二是對圖書館學整體發展關心的人少了,從事圖書館學系統化、整體化宏觀研究的少了。
為了加強圖書館學研究的專業化,我們認為:一是加強專業隊伍建設,提高圖書館學專業工作者的職業意識、專業意識和職業責任感、專業責任感;二是正確處理圖書館學專業與非圖書館學專業的關系。圖書館學的邊緣學科與相關學科作為圖書館學的上位類,或姐妹學科是應該研究的,但要堅持專業為主,不能以上位類或相關學科代替圖書館學,否認圖書館學;三是加強圖書館學整體研究。圖書館學要整體發展,就要做好學科的發展規劃,不能放任不管,隨其自流,船到哪里算哪里;四是要重視專業創新。只有創新專業才有生命力,才有新的內容,才能緊跟時代與科技發展,才能在科學中獲得相應的地位。
圖書館學研究的國際化、本土化、專業化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補充,三者缺一不可。專業化是國際化、本土化的基礎與主體。由于專業化的需要,才產生了國際化、本土化。國際化、本土化是從專業化需要出發的,為專業化服務的,是專業化的范圍與內容,依附于專業化,其目的是使專業化的內容更全面、更科學、更符合圖書館的實際與需要。本土化是為了充分體現國情、民情、社情、圖書館館情,使圖書館學有的放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有本國、本地特色。國際化是為了學習外國的先進理念,吸收外國已有的研究成果,為我所用,也是為了本國圖書館學走出國門,成為世界圖書館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各國共同推進世界圖書館學發展。
圖書館學研究的國際化、本土化、專業化既與各國的發展歷史、國情、社情、民情有關,更與圖書館學的發展過程有關。隨著圖書館學的發展,圖書館學本土化、國際化就更顯成熟,反映更加客觀、充分。
圖書館學的發展過程,也是圖書館學專業化的過程,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圖書館學的孕育時期,也就是圖書館學知識的積累時期,圖書館學研究本土化為主時期。這一時期從有圖書館學知識記載開始,到19世紀初圖書館學正式確立結束。這是一個幾千年的摸索與積累過程。它主要立足于本土、本館,通過長期的圖書館實踐與總結,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圖書館學有關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雖具有本土化特色,但大多是松散的,互不聯系的,屬于經驗性的和局部性的,沒有形成圖書館學體系。
第二階段是圖書館學的確立與發展時期,也是圖書館學研究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初步結合時期。這一時期從19世紀初開始至20世紀40年代結束,約140年。由于圖書館學知識經過長期的積累,其內容已很豐富。這時的歐美國家比較開放,人員相互交流增多,因此一些圖書館界人士如前面提到的德國施萊廷格在1807年提出“圖書館學”這一名詞之后,1808年又設想了他的圖書館學體系。他的意見很快獲得歐美圖書館界人士的支持,從而一個反映歐美圖書館實踐的,并具有歐美本土色彩的圖書館學體系不斷獲得豐富和發展。到19世紀下半葉,隨著歐美圖書館學校的建立,教材的出版,專業人才的大量培養,圖書館學研究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結合就更為顯著。1927年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FLA)成立之后,為圖書館學研究本土化與國際化結合創造了更好的條件,開辟了更廣闊的道路。這一時期由于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初步結合,產生了一些影響較大的圖書館學著作,如英國不列顛圖書館館長安·帕尼茲(A.Panizzi)等合編的《英國博物館91條編目規則》,于1841年出版后,被稱為世界目錄學史上的“大憲章”,現代編目法的開端。美國著名圖書館學家麥維爾·杜威1876年出版《杜威十進分類法》,到1989年已出至第20版,為美國和世界許多國家的圖書館廣泛采用,打破了圖書館學國家之間的界線,成為國際圖書館學的共同財富。印度阮岡納贊(S.R.Ranganathan)1923年應聘擔任印度馬德拉斯大學第一任圖書館館長,1924年到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圖書館學系進修圖書館學,在倫敦期間參觀了100多所各類型圖書館。通過國內外圖書館的廣泛實踐和思考研究,1931年他出版了《圖書館學五定律》一書,對世界圖書館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總結、分析,得到世界圖書館界的廣泛好評,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廣泛流傳。以上說明圖書館學研究本土化與國際化的結合取得了初步成就。
第三階段是圖書館學的成熟時期,也是圖書館學研究本土化與國際化有機結合時期。這一時期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除部分國家或地區有延續不斷的戰爭之外,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是和平的、穩定的,世界經濟也不斷增長。在這種大背景下,各國的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學研究也得到相應發展,圖書館學研究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結合得更好,世界性的、宏觀性的、系統性的、綜合性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如美國詹森教授(Elmer D.Johnson)著的《西洋圖書館史》于1965年初出版之后,即風行一時,被認為是一部具有參考性及資料性的學術著作,1974年重加修訂,內容更為豐富,對歐洲、美洲各國圖書館不僅作扼要敘述,并分析其發展背景,指出發展趨勢。1977年版的《美國大百科全書》中的《圖書館》條目,比較系統地介紹了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歷史、現狀與趨勢,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從1977年2月至1980年12月,日本丸善株式會社主辦的《學燈》雜志,連載51篇介紹世界一些國家圖書館的系列文章,后由日本德永康元收集,選擇其中的39篇出版了《世界圖書館博覽》一書。在新技術方面,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縮微技術、聲像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成為世界各國圖書館學共同研究與應用的內容,并根據各國實際,時有創新,使圖書館學本土化與國際化得到有機結合。
中國圖書館學的發展階段是與世界圖書館學發展階段一致的,經歷了圖書館學孕育時期、圖書館學確立與發展時期、圖書館學成熟時期,只是時間上長短不同。20世紀前的幾千年,中國圖書館學研究基本上處于一個封閉社會,以本土化研究為主,所積累的圖書館學知識主要是從中國幾千年圖書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土生土長的,具有很濃的中國特色,本土內容豐富,特別是藏書、分類、目錄學最為突出。但同世界一樣,由于長期沒有提出明確的圖書館學研究對象,因而這些圖書館工作經驗、知識、技術方法、理論只能是單個的、松散的、互不聯系的,沒有圍繞圖書館這一研究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正式建立圖書館學學科。20世紀初期,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翻譯介紹日本和西方圖書館學,后來一些在國外學習和研究圖書館學的專業人士回國,從而促使中國古代圖書館學與世界圖書館學結合為一體,并形成了近代中國圖書館學。這是中國圖書館學的確立與發展時期,也是圖書館學研究本土化與國際化在中國初步結合的時期。在這種思路與方法指導下,中國圖書館學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了第一個研究高峰期,產生了一批有一定質量的論著,如1926年洪有豐出版的《圖書館組織與管理》,杜定友1934年出版的《圖書館學概論》,劉國鈞1934年出版的《圖書館學要旨》,程伯群1935年出版的《比較圖書館學》,愈爽迷1936年出版的《圖書館學通論》等。從20世紀30年代中至40年代末,由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國圖書館學研究基本處于停頓狀態,其研究成果也主要是本土化的。20世紀50年代至今,是中國圖書館學成熟時期,也是圖書館學研究本土化與國際化進一步發展與有機結合時期。從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新中國成立時間不久、“文化大革命”等原因,中國圖書館界與國際圖書館界接觸較少,除50年代與原蘇聯有所交流外,基本處于封閉式的本土化研究階段。這一階段成果比較少,但本土化特色突出,產生了一些有中國特色的論文與著作,特別是圖書館學理論、圖書分類法、圖書史、目錄學等。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處于改革開放與大發展時期,請進來、走出去的國際交流多了,圖書館學研究國際化的程度也不斷提高,如商務印書館1988年出版楊威理著的《西方圖書館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袁詠秋、李家喬主編的《外國圖書館學名著選讀》,198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鄭挺編譯的《西歐圖書情報事業》等,還有大批國際化與本土化有機結合的教材與專著,如黃宗忠1988年出版的《圖書館學導論》和1992年出版的《圖書館管理學》,密浩主編于1988年出版的《圖書館學原理》,徐引篪、霍國慶1999年出版的《現代圖書館學理論》,于良芝2003年出版的《圖書館學導論》等。
為什么要進一步搞好圖書館學研究的國際化、本土化、專業化的有機結合呢?1925年6月,我國著名學者梁啟超在中華圖書館協會成立大會上就提出了“建設中國的圖書館學”倡議,他說:“學問無國界,圖書館學怎么會有‘中國的’呢?不錯,圖書館學的原則是世界共通的,中國誠不能有所立異。但中國書籍的歷史甚長,書籍的性質極復雜,和近世歐美書籍有許多不相同之點。……從事整理的人,須要對中國的目錄學(廣義的)和現代的圖書館學都有充分認識,且能神明變化之,庶幾有功。這種學問,非經許多專家們繼續的研究不可,研究的結果,一定能在圖書館學里頭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無疑,所以我們可以叫它做‘中國的圖書館學’。”[梁啟超.中華圖書館協會成立會演說辭.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1925,1(1)]梁啟超先生的講話,充分說明了圖書館學研究需要國際化、本土化、專業化的有機結合。三者的有機結合,其意義在于:一是有利于圖書館學科的健康發展,保證圖書館學研究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完整性、科學性;二是有利于圖書館學對圖書館實踐的指導性和實用性,保證圖書館學更好地應用和服務于圖書館實踐;三是有利于中國圖書館學走出國門,成為世界圖書館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保證中國圖書館學在國際圖書館學中應有的地位;四是有利于及時吸收世界圖書館學的已有成果和先進理念與技術方法,不斷提高我國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學水平。
怎樣搞好圖書館學研究的國際化、本土化、專業化的有機結合呢?三者的有機結合,既有自然的,更有人為的。自然的結合,如“世界圖書館史”研究,既有國際化,也有本土化,更是專業化。如何做好人為結合呢?一是加強圖書館學專業化建設。這是基本,沒有專業化,談不上國際化、本土化。國際化、本土化依附于專業化,滲透于專業化之中,體現于專業化之中,是專業化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若沒有國際化、本土化,就將影響專業化內容的科學性、全面性、實用性。加強圖書館學專業化建設,就是要以圖書館學專業為主,集中力量搞好圖書館學學科建設和圖書館學理論、技術方法、圖書館事業的研究。二是搞好圖書館學研究規劃。規劃是保證圖書館學創新、填補研究空白和學科平衡發展的重要手段。規劃首先要充分調查、摸底,不能僅憑個人申報,從中選擇某些項目就決定研究什么。規劃要對某些沒有人申報而學科發展需要的創新內容、空白,或難度較大的項目專門組織力量研究。規劃要對國際化、本土化的研究內容進行安排,如世界圖書館事業、世界圖書館學、外國圖書館史、中國圖書館史、中國圖書史、中國圖書館學史等。三是加強圖書館學的國際交流。國際交流包括人員交流、學術交流,參加國際和外國的專業會議。人員交流如派留學生、訪問學者到國外圖書館短期工作。學術交流,如交換教材、論著,參加專業研討會、國際圖聯大會或國際性的圖書館學研究課題等。四是加強圖書館學研究隊伍建設。創新圖書館學,提高圖書館學的學術水平與地位,實現圖書館學研究的國際化、本土化、專業化的有機結合,關鍵是人才。沒有人才,就只是一句空話。人才培養既要強調本土化,也要實現國際化,更要強調從圖書館學研究實踐中培養。我國近百年來,不少有成就的圖書館學學者是從圖書館學研究實踐中產生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更為明顯。
[1] 黃宗忠.圖書館學導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
[2] 黃宗忠.圖書館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圖書情報工作,2009(23).
[3] 黃宗忠.新中國圖書館學研究60年的回顧與展望.圖書館論壇,2009(6).
[4]劉茲恒.20世紀初我國圖書館學家在圖書館學本土化中的貢獻.圖書與情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