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遼寧省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15)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祖先為我們留下浩如煙海的珍貴古籍,這是一筆極為豐厚的文化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們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包含著5000年來無數勞動人民的心血,真切地反映了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每一部古籍都記錄著神州大地的歷史脈絡,延伸著中華文明鏈條,豐富著人類文化寶庫。古籍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應當得到很好保護。但現實卻是隨著歲月的變遷,我國現存古籍中不少已破損嚴重,有的甚至“灰飛煙滅”。竭盡全力保護和搶救古籍文獻已經成為當前一項緊迫的歷史性任務。古籍文獻的保護與修復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它需要一大批訓練有素的專業人才。筆者結合我國古籍修復人才隊伍的現狀,就未來該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問題談幾點認識。
據統計,我國公共圖書館和博物館中共存古籍3000余萬冊,其中1000多萬冊古籍由于歷經歲月侵蝕、火燒、水浸、蟲蛀而損壞嚴重。也就是說,3本書中就有1本亟待修復。以國家圖書館為例,約有150萬冊件的珍貴文獻存在不同程度破損,僅善本古籍中,輕度破損的就有13萬冊件,中度破損的26萬冊件,重度破損的12萬冊件。南京圖書館的170萬冊古籍藏書中,至少1/3需修復。遼寧省圖書館有56萬冊古籍,其中也有一些古籍善本有不同程度的破損。用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的話來說,以每人每年修復10冊古籍計算,在古籍現狀不再惡化的情況下,也得花1000年才能把已破損的古籍修完。就拿遼寧省圖書館現在正在修復的《嘉興藏》來說,計劃十幾個人一年內修復320冊,可是到規定的時間還是沒能完成,每頁書都需要洗書、托裱,從中可以看出古籍的破損程度不同,修復所花費的時間就無法計算。如果所有收藏單位都有這樣的古籍急于修復,那么需要的修復時間和人員就可想而知了。
保護搶救古籍,不僅需要加強基礎建設,改善保存條件,還需要大量地培養專業人才。庫存古籍需由專業人才披閱研讀,收藏整理;受損古籍需由專業人才裱褙修復,修舊如舊,恢復如初。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大國,我國這方面人才儲備應當十分充足。然而,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按上述提到的我國古籍共有3000余萬冊,其中1/3由于歷經歲月滄桑,或已被蟲蛀,或已霉爛,損毀嚴重,也就是說有1000多萬冊古籍有待修復。目前,我國古籍修復專業人才不足百人,已是鳳毛麟角,平均來說1個人竟要負責10萬冊古籍文獻的修復工作。人才匱乏,使得我國古籍修復的科學化、規范化程度不高,破壞性“修復”也時有發生。
我國分別于1961年、1963年、1989年在國家圖書館、中國書店舉辦過3期全國性的修復培訓班,培養了一批古籍修復人才。但由于各種原因,古籍修復人員流失嚴重,還有一部分老修復人員已經退休。十幾年前,又在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福建圖書館舉辦過修復培訓班。現在從事古籍修復的一線人員,大多數已年過半百,年齡普遍偏大,35歲以下人才寥寥可數。行業里沒有年輕血液輸入,面臨人才斷檔。
在我國,人們對古籍修復的認識仍停留于“修補匠”的層面。對于此類專業人才的培養,一直沿用“師帶徒”的形式,培養模式缺少連貫性和穩定性。目前,高等院校還未設置“古籍修復”這一專業,全國只有少數幾個職業技術學校開設了該專業。其實,古籍校勘整理、裱褙修復需要專門的技巧和特殊的技藝。修復古籍更是一門既費心又耗時的“拯救藝術”,需要的是懂歷史、藝術、化學、生物和古籍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沒有充分的知識儲備,很難成為行業中的“專家”。掌握這些知識需要通過專門的系統學習。遺憾的是,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中,這門專業還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此外,因待遇低、工作枯燥、職稱等原因,也很少有人愿意問津。可見,解決古籍修復人才匱乏的問題,不僅需要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還需盡快提高待遇,創造條件留住人才。
2006年,我國文化部制定并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自此我國古籍文獻保護工作迎來了新的春天。新成立的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為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于2007年重啟古籍修復人才培訓計劃,現今已辦了9期培訓班,共培養了三四百名專業人才,有效地緩解了人才緊缺的局面。但無論從現有古籍修復人才的數量來說,還是就現有人才隊伍的專業水平而言,與繁重的古籍文獻修復工作任務相比,都顯得捉襟見肘,無濟于事。古籍修復人才的培養可以說任重而道遠。
中國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曾強調,古籍修復能不能做好關鍵是人,古籍的修復是一種特殊技術,現在很多行業都實現了工業化,但古籍修復完全做到工業化還很難。周和平介紹說,建國以后,中國組織過很多古籍修復人員的培訓班,培養了很多修復人才。文化部門目前計劃借鑒建國初期的做法,加大培訓力度,使現有從事古籍保護工作的人得到培訓,按照規范的技術進行修復。從全國范圍來看,古籍修復需要制定統一的修復標準與工作條例,以實現行業規范。遼寧省古籍修復培訓中心也在著手做這方面的工作,準備對遼寧省內的市、區、縣或本系統的修復人員進行培訓,加強本省古籍修復的力量。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只有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國書店3家古籍修復機構,這3家機構也是中國古籍修復事業的龍頭,曾經為整個古籍修復事業培養人才立下過汗馬功勞。過去這些系統舉辦修復培訓班,只接收本系統的人員。而現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舉辦的培訓班,打破了這一傳統,培訓班學員不僅來自省、市、縣公共圖書館,也有博物館、軍隊院校圖書館、大學圖書館、社會科學院系統圖書館以及佛教協會圖書館。選送學員的單位之多,范圍之廣,史無前例。這就加強了同行業之間的交流,大家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如:圖書館主要修復的對象是古代書籍,對書籍修復技術研究的非常多,這方面就有很大優勢;而故宮和博物館主要修復的是書畫,這方面優勢大一些。所以,只有互相交流經驗,才能有利于古籍修復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遼寧省圖書館在這方面起步較早,在10年前就曾派修復人員去博物館學習函套的制作和書畫裝裱,這對后期的修復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古籍修復人員不僅需要心靈手巧,身體健康,還必須具備多種學科知識,如歷史、藝術、化學、生物、版本學知識等。只有具備廣博的知識,才能更深入地研究總結,寫出高質量的研究報告和論文,這對做好古籍修復工作相當重要。根據國外的經驗,修復專業教育應以研究生教育為主。而現在國內只有幾家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了古籍修復專業,如:南京金陵職業技術學院、南京莫愁學校和吉林藝術學院等,和國外相比相差甚遠。國內高等學府應該審時度勢,看到古籍修復專業的前景和人才需求,開設相關專業,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據悉,北京大學中文古典文獻專業將設置相應的本科課程,并準備開設古籍文獻保護與鑒定方面的研究生課程。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些具備合理知識結構的高級人才,會將現代的科學技術和傳統的修復技術相融合,把中國古老的修復技術發揚光大。
[1] 陳紅彥.國外古籍修復人才的科學培養對我們的啟示.國家圖書館學刊,2009(4).
[2] 杜偉生.古籍修復隊伍的建設及發展機遇.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