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琴(重慶文理學院圖書館 重慶 402160)
近年來,因超市寄存產生的糾紛屢見報端,而圖書館的自助寄存柜也遭遇了同樣的問題。讀者因存放在自助寄存柜的物品滅失而要求圖書館賠償的事件時有發生。讀者能否要求賠償呢?從現代民法原理來看,有權利必有救濟,有損害即有賠償,讀者受到的損失理應得到合理賠償。但圖書館作為公益機構,為讀者提供自助寄存服務并不獲益。如果讓圖書館承擔讀者的損害賠償,會讓圖書館增加額外風險,束縛圖書館開展人性化服務的步伐,不利于整體讀者的利益。
讀者的物品在圖書館自助寄存柜中丟失,能否向圖書館主張賠償呢?要弄清楚該問題,首先需了解讀者與圖書館之間的法律關系。
目前,尚未出臺全國性的圖書館基本法,但隨著中國法制改革的深入和法治化國家建設的推進,圖書館相關法規、條例將逐漸得到制定和完善。圖書館立法的目標在于為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為人民群眾從圖書館獲取知識和信息、享受文化服務提供法律保障。圖書館法律體系主要由3個方面構成:一是專門法,包括全國性法規、系統性規章和地方性法規;二是相關性法規,如《教育法》、《著作權法》等;三是行業自律規范及與圖書館事業有關的條約、協定、章程、宣言等,如《圖書館宣言》等[1]。這些法律法規在對圖書館業務進行規定的同時,也明確了讀者在利用圖書館過程中的權益。
圖書館現行的法律規范已對讀者享有的權利作出了具體的規定,其內容反映出對我國讀者的權益保障還處于具體的利用行為保護階段[2]。歸納起來講,圖書館讀者有用戶平等權、隱私權、文獻閱讀權、服務保障權、信息知情權、自由選擇權、批評監督權等權利。文獻閱讀權包括文獻借閱權、查詢權和復制權。服務保障權通過以下幾項權利得到實現,即接受“最好的圖書館服務”的權利,享有達到規定閱讀時空的權利,享有使用設施、設備的權利,接受信息獲取能力培訓的權利。雖然讀者安全權也被提出,但并非圖書館權利研究的主要問題,而且在圖書館法規中還沒有涉及讀者財物安全問題的相應規定,所以,因圖書館自助寄存柜引發的糾紛,還不能從現有圖書館法律體系中找出解決問題的依據。
以圖書館為主體的法律關系主要有民事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和刑事法律關系3類[3]。從法律關系產生的依據、執行的職能和實施規范的內容來看,圖書館與讀者的法律關系為民事法律關系。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依據。圖書館民事法律關系必然受《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民事法律的調整。
圖書館與讀者在寄存柜上的糾紛,其核心是讀者能否得到賠償問題。賠償損失是我國《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的10種具體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之一[4]。民事責任的發生以債為依據。“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在當事人間產生的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債的發生原因有四,即合同、侵權行為、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5]。圖書館與讀者在寄存柜上的糾紛屬于合同之債,圖書館理應承擔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
讀者認為圖書館應該對自助寄存柜內物品的丟失負責,承擔賠償責任。持這一觀點的依據是超市與消費者間的自助寄存案例。目前,理論界對自助寄存柜服務的法律性質爭議很大,主要形成了以下幾種理論觀點:(1)保管合同說;(2)借用合同說;(3)租賃合同說;(4)法定保管合同說;(5)附隨義務說;(6)混合合同說。
這6種觀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合同說;一類是非合同,附隨義務說。從自助寄存柜的法律地位看,自助寄存柜相當于“電子代理人”,具有相對“獨立”的締約能力;從合同的成立要件來看,自助寄存法律關系具有合同屬性[6]。所以,將自助寄存服務的法律關系確認為合同關系更為恰當。
合同關系又分為保管合同、借用合同、法定保管合同、租賃合同和混合合同。由自助寄存柜引發的合同糾紛具有中國特色,因為在歐美國家進入超市或賣場不需要寄存。但對于寄存問題,國外規定為場所主人的責任。如《德國民法典》第701條、《日本商法典》第594條、《法國民法典》第1952條、《意大利民法典》第1783條及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第606條均是關于顧客攜帶物品寄存發生損毀、丟失的賠償問題的規定[7]7-8。這些國家和地區將適用場所限定于浴池、旅店等,其目的在于昭示交易安全。超市不在這類場所范圍內,原因在于苛求商家責任會引發道德風險,有違效益原則。
由于借用合同在我國大陸《合同法》中屬于無名合同,故應該準用租賃合同的相關規定[6]。 而混合合同兼具保管合同與租賃合同性質,所以合同關系中爭議的焦點在保管合同和借用合同之間展開。這兩種合同在交付方向和交付對象方面大相徑庭。如果構成保管合同關系,意味著商家應承擔主要責任;如果構成借用合同關系,則意味著顧客在占有并控制自助寄存柜,商家的責任可以相對減輕。實際上,保管合同和借用合同的爭論焦點在于物品的控制狀態,即是否占用寄存柜內的物品。在司法判例中,2002年李杏英與大潤發超市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案最終認定構成的是借用合同[6],因為從雙方當事人的外在行為特征來看,顧客對寄存柜的占有更加明顯。
圖書館自助寄存柜和超市自助寄存柜在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上是一樣的,但其本質卻不相同。圖書館的自助寄存柜具有公益性,為讀者提供自助寄存柜服務以公益為出發點,并不以獲利為目的。超市寄存柜是以貨幣為媒介進行交換從而實現商品流通的經濟活動,其目的在于方便消費者購物、吸引顧客、獲得更多利潤。可以說,雖然超市寄存服務是無償的,但其使用費已包含在消費者購買商品支付的商品價格之中[7]3-4。故在認定圖書館自助寄存合同的法律性質時,不能簡單地套用商業自助寄存合同的法律性質,因為超市自助寄存柜糾紛的法律性質存在多種學理上的分歧。但超市自助寄存合同性質認定中的法律技術可以供圖書館自助寄存柜糾紛案借鑒。
圖書館自助寄存合同的法律性質認定應以公平和誠實信用為原則。超市自助寄存柜的主要分歧在于保管合同和借用合同的適用上,歸根結底是責任的承擔問題。如果圖書館自助寄存合同為保管合同,則要求圖書館對不知情物品承擔保管責任,會加重圖書館的負擔,引起負面影響:(1)圖書館將付出更高的成本看管自助寄存柜或者中止寄存柜服務,這都有違效益和排斥進步;(2)自助寄存柜內物品丟失在很多情況下是由寄存者的錯誤造成的,如果適用保管合同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對圖書館而言也有失公平;(3)不能排除讀者虛構物品丟失的情況,引發道德風險。
圖書館自助寄存合同的法律性質應當認定為借用關系。“借用合同,是指當事人約定一方將物無償交付給他方使用,他方在使用后返還其借用物的協議”[8]。雖然我國《合同法》條款中未明文規定借用合同,但借用合同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它是規范平等主體間民事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屬于《合同法》調整范圍。借用合同具有以下特征:(1)借用合同是轉移財產使用權的合同;(2)借用合同是無償合同;(3)借用合同的標的物為特定非消耗物;(4)借用合同是實踐合同;(5)借用合同不是要式合同[9]。借用合同的生效必須以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和出借人將借用物交付給借用人的行為作標準。
自助寄存過程是合同簽訂和履行的過程[10]。圖書館設置自助寄存柜應認定為一種要約,讀者打開寄存柜的行為應理解為同意要約內容的意思表示,即承諾。而讀者將寄存物品放入寄存柜后,關閉寄存柜門則應視為交付行為。在這一合同關系中,標的物為寄存柜,是特定的非消耗物,移轉的是寄存柜的使用權。讀者與圖書館之間不需要簽訂書面合同,為非要式合同。在圖書館自助寄存合同的借用合同性質認定上,需要論證的關鍵問題是合同的無償性和交付行為。
2.3.1 無償合同
有償合同與無償合同效力的區分,在民法上是根據當事人是否需要給付對價。讀者在圖書館寄存是否需要支付相應的對價呢?圖書館是否存在營利性?對于公共圖書館而言答案很明顯,公共圖書館由各級人民政府興辦、面向社會開放,其公益性很容易被確認。但對于高校圖書館而言,則存在質疑。目前,學生的學費是高校收入來源之一,學生與學校之間似乎存在“消費”關系。但從每個學生的教育經費來看,學生的學費占生均培養成本的25%。學生投入的教育經費與總體培養經費仍有差距,這說明高等教育是公益性質的。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辦學條件之一,其經費來自于學校的辦學經費,其圖書和其他電子資源免費向學生開放,未收取“租金”或“使用費”,故無利益可言。
2.3.2 交付行為
在實務中,物的控制、占有成為保管合同和借用合同的判斷依據之一,這說明保管合同與借用合同二者存在容易混淆的地方。但從學者對借用合同的定義可以看出,借用合同與保管合同在交付方向、交付對象上相反。
如果從保管合同的角度來分析自助寄存柜服務,物的移轉不能實現,這意味著保管合同不成立。根據《合同法》第365條規定:“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還該物的合同。”[11]保管合同是實踐合同,保管合同的成立僅有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還不夠,還必須有物的移轉,即寄存人將保管物交付給保管人的事實。在讀者寄存的法律行為中,交付的方向是讀者把物品交付給圖書館。而實際上寄存柜內物品的占有、控制的權利仍在讀者手中,并未交付給圖書館。
從借用合同的角度來看待讀者寄存的法律關系,物的移轉的外觀很明顯,其交付的方向為圖書館把寄存柜交付給讀者。事實上,圖書館失去寄存柜的使用權,讀者可以自由占有、控制和使用自助寄存柜;讀者使用完后取出寄存物品關閉柜門,即把使用權返還給圖書館。
合同法的違約責任是嚴格責任,在法律無例外規定的情況下,普遍適用于合同領域。但遵循嚴格責任原則并不排除以過錯為歸責事由。我國《合同法》分則中對某些特定合同規定了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包括保管合同、租賃合同等。從《合同法》可以看出,租賃合同強調的是承租人的過錯責任。《民法通則意見》第127條規定,借用人因管理、使用不善造成借用物毀損的,借用人應當負賠償責任[4]。該條款明確了借用人的過錯責任。借用合同成立后,出借人不負有其他義務,但在借用合同中出借人對出借的標的物仍有瑕疵擔保責任。又因為借用合同是無償合同,所以出借人不負有償合同當事人的瑕疵擔保責任,而是應將借出標的物有瑕疵的事實告知當事人。《民法通則意見》第127條也規定,借用物自身有缺陷的,可以減輕借用人的賠償責任[4]。
我國民事訴訟法奉行的舉證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按照此項規定,讀者對請求賠償的主張負有舉證責任。物品發生滅失,讀者要對自己是否存放物品、滅失事實及實際損失承擔舉證責任。如果讀者不能舉證或者舉證不被采納,那么將承擔對己不利的法律后果。實際中,讀者要證明上訴事實并不容易,如果還需證明圖書館存在過錯就更難了。基于公平和誠實信用原則,舉證責任的分配應以與證據的距離為標準(證據距離指當事人控制證據的可能性的度量,即擁有更多的舉證可能性的一方當事人,應負該事實的舉證責任)[12]。圖書館在進行抗辯時需證明以下幾點:(1)自動寄存柜不存在瑕疵,即機柜不能被不知曉密碼的人打開;或者寄存柜存在使用問題,圖書館已在柜門或顯要位置貼出寄存柜損壞的通知。(2)自動寄存柜沒有被暴力打開,即沒有被撬的痕跡。(3)已經履行了開啟機柜箱門的嚴格程序[10]。
圖書館設置自助寄存柜供到館讀者寄存,目的是防止圖書的非法流失。在我國,圖書館寄存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在沒有門禁系統之前,為防止讀者不辦理借閱手續就帶出圖書而又不干涉讀者人身自由,圖書館采取寄存的方法來保證圖書館財產的安全。但現在圖書館基本上都安裝了門禁系統來自動檢測過往讀者是否存在違法行為。另外,圖書館的讀者眾多,圖書館不可能為每位讀者配置一個自助寄存柜,這勢必引起自助寄存柜的供求緊張,進而引起讀者之間及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矛盾。所以,圖書館完全可以放心地讓讀者攜帶包、貴重物品等進入閱覽室。這樣做一方面減輕了圖書館自助寄存柜供求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表達了圖書館對讀者的信任和尊重。
圖書館取消入室寄存的規定不等于取消自助寄存柜,應給予讀者寄存自由。不少讀者隨身攜帶物品較多,需要寄存。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人性化服務時,自助寄存柜的合理分配就是一項涉及讀者利益的貼心工作。圖書館自助寄存柜應合理布局,根據讀者的需求情況進行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12]。一般而言,圖書館大廳是讀者流動量最大的地方,應該在大廳集中設置一批自助寄存柜。分散到各閱覽室的自助寄存柜應根據閱覽室的具體訪問量來適當調配,一般參考書室自助寄存柜需求量比外借書室要多,所以參考書室的自助寄存柜可以適當多一些。在自助寄存柜的使用中,圖書館應杜絕不文明現象,防止自助寄存柜“私有化”。圖書館要加強對自助寄存柜的清理工作,防止個別讀者長期占用自助寄存柜,以促進自助寄存柜的循環使用。
從設備的技術層面來看,自助寄存柜的安全性能是符合國家標準的。但在自助寄存柜完好的情況下,柜中物品丟失事件還時有發生,這無非有兩種可能:一種情況是門沒有鎖好,另一種情況是密碼條遺失。第一種情況可能是由讀者粗心所致,也可能存在誤操作。對此,圖書館還要在自助寄存柜上標示詳細的操作步驟和寄存須知,特別注明“貴重物品、現金、有價證券等請勿存入”,盡到注意和說明義務。同時,圖書館應設置溫馨提示,要求讀者細心保管密碼條。
圖書館應加強員工的安全教育,讓全體員工協力保障到館讀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首先,圖書館要安排專人管理寄存柜,并按規范程序開啟寄存柜。專職的監管人員不僅要防止自助寄存柜的暴力打開事件,還需要加強自助寄存柜的維護檢修,杜絕安全隱患。其次,增強圖書館員工的責任心。圖書館應要求各室員工對本室自助寄存柜負責。各閱覽室的自助寄存柜應安置在閱覽室的顯要位置,如閱覽室的門口,以保證其在閱覽室管理人員的視野范圍內。再次,利用好圖書館相關的人力資源。針對在圖書館大廳的自助寄存柜,可以與圖書館的保安或者保潔人員聯系,要求其注意自助寄存柜的使用情況。最后,增加自助寄存柜的監控設備。在自助寄存柜的上方安裝監控器,進行24小時錄像,既可以起到威懾作用,也可為糾紛的解決提供線索和證據。
自助寄存柜問題是圖書館工作中的小問題,但卻反應了圖書館為讀者服務的細節。與其在發生糾紛后爭執責任的歸屬,還不如防微杜漸,在圖書館日常工作中重視自助寄存柜的管理,加強監管力度。隨著社會法制意識逐漸增強,圖書館應以積極主動的姿態維護讀者的權益,提高圖書館服務質量。
[1]李國新. 中國圖書館法治建設的成就與問題: 上[J]. 圖書館建設,2004(1):1-9.
[2]明 莉. 圖書館讀者合法權益淺議[J]. 圖書館學研究,2004(4): 93-95.
[3]王玉林. 圖書館為主體的法律關系研究[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5):86-88.
[4]國務院法制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5]王利明.民法[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 247.
[6]蔣 梅, 羅滿景. 超市自助寄存法律性質研究——基于合同法的視角[J].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5):80-82.
[7]盛 霞. 商業儲物箱服務合同法律問題研究[D]. 大連: 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 2009.
[8]劉克祥. 合同法教程[M]. 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9: 492.
[9]郭明瑞.民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410.
[10]傅鼎生. 自助寄存的法律性質[J]. 華東政法學院學報, 2002(6): 67-71.
[11]國務院法制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M].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
[12]王利明.論舉證責任倒置的若干問題[J].廣東社會科學,2003(1):155.
[13]劉驚雷. 高校圖書館寄存柜管理的誤區及對策[J]. 圖書館界, 2009(3):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