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桃 曹春暉 (湖南大學圖書館 湖南 長沙 410082)
OPAC (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 聯機公共檢索目錄)是現代化的圖書館書目信息資源檢索系統,是圖書館為讀者提供書目服務的主要工具。目前OPAC 已廣泛應用于各類型圖書館,其主要功能為:揭示特定館藏及其準確狀態,從多種途徑檢索館藏文獻。讀者通過OPAC 可以方便地檢索到各類型的符合自己需求的館藏資源。注重用戶研究、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提供個性化服務功能是OPAC 新的發展趨勢。因此,新環境下的OPAC 應具有個性化特征,并能夠反映機構特點及其自身特色[1]。元數據是生成OPAC系統的結構框架,框架結構的合理性保證了系統的質量[2]。
我國各類型圖書館已經使用OPAC多年,但關于OPAC元數據利用情況調查研究的論文很少。目前國內許多OPAC系統中的檢索途徑為題名(刊名)、責任者、主題詞、分類號、國際標準書/刊號、索取號6種。針對目前OPAC元數據的讀者利用情況,筆者專門設計問卷進行調查分析。問卷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針對讀者使用上述6種檢索途徑情況的調查:包括是否使用過及使用頻率(用經常和偶爾進行區分);第二,對讀者希望增加的檢索途徑進行收集;第三,對讀者對目前書目查詢系統的建議進行收集。同時還設計了不同學歷選擇欄,試圖對不同層次讀者的使用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本次調查采用隨機抽取的方法,調查地點主要集中在湖南大學圖書館(以下簡稱我館)公共檢索目錄廳及讀者流量比較大的3個閱覽室,調查時間為2009年12月22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91份。其中研究生42個,本科生249個,所得統計數據如表1。

表1 目前OPAC系統6種檢索途徑利用情況調查數據統計表
從表1可以看出,本科生經常使用的檢索途徑中,主題詞排第一,其次是題名,責任者排第三位。研究生經常使用的檢索途徑中,題名排第一,其次是主題詞,責任者排第三位。對于分類號、國際標準書/刊號、索取號3種檢索途徑,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經常使用的人都非常少,偶爾使用的本科生也只有近1/5。可見,OPAC系統可以供讀者選擇的有效檢索途徑并不多。
對讀者希望增加的檢索途徑,調查人員也通過問卷進行了收集、統計,按照提出人數的多少依次排列如下:圖書(學科)類別;出版社;關鍵詞;書名;人工服務、咨詢;作者;熱門書籍;圖書館推薦的書;新增圖書;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同時,在整理“希望增加的檢索途徑”調查數據時,筆者發現有很多讀者對OPAC系統的檢索功能提出了如下要求:類似百度搜索最好;檢索結果中附帶相關文獻或者類似書目;按內容模糊查詢;按語種查詢;摘要檢索;全文檢索;把理論課本和習題資料分開等。
將上面6種檢索途徑使用情況調查結果(圖1)與讀者希望增加的檢索途徑調查結果(圖2)進行對比發現,目前OPAC系統元數據主要存在以下5個方面的問題。

讀者使用分類號這種檢索途徑相當少,卻非常期望按學科類別查找。這說明目前OPAC系統使用的分類號檢索途徑不能夠滿足讀者按照學科類別名稱查找的習慣和心理。因為分類號是編目人員根據圖書分類法給出的圖書分類代碼,這對于很少甚至沒有接觸過分類法的讀者而言是非常陌生的,讀者一般不知道書的分類號,也就不可能用分類號這條檢索途徑去檢索了。而圖書屬于哪個學科類別,讀者一般是比較清楚的。所以分類查找應該直接使用通俗易懂的類目名稱,而不是專業化的分類號。建議采用電子期刊、電子圖書數據庫的檢索方法,讀者可以直接在學科分類列表上進行選擇,而不需要輸入分類號。在學科分類列表中的大學科下設置專業方向等的選擇鏈接更理想,還可以嘗試把理論課本和習題資料分開。
目前,書目查詢系統已經提供題名和責任者檢索途徑,但讀者對增加書名和作者檢索途徑的呼聲仍比較高。這反映出大部分讀者對系統中的題名和責任者檢索途徑不太理解,可能這樣的表述過于專業化,不太符合讀者檢索和查找的習慣。可以考慮將題名(刊名)和責任者檢索途徑相應改為書名(刊名)和作者檢索途徑。這樣既通俗又符合讀者查找習慣,能夠滿足讀者查找要求。
如前所述,目前OPAC系統有6種元數據作為檢索途徑。看上去不少,但讀者在實際檢索中可用的卻不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經常使用分類號、國際標準書/刊號、索取號3種檢索途徑的人很少,分別占6%、0%、2%,表明這3種檢索途徑不是非常有效的檢索途徑。而從圖2可以看出,希望增加出版社和關鍵詞檢索途徑的讀者比較多。因為出版社和關鍵詞對讀者來說容易得知、易于檢索,是讀者比較喜歡的兩條檢索途徑。但目前很多OPAC系統中沒有這兩種檢索途徑,建議增加出版社和關鍵詞兩種元數據來豐富檢索途徑。
目前OPAC系統雖然提供6種元數據,但其都是針對書目信息的檢索,即使是主題詞檢索也是如此,并不能在文獻內容和摘要中進行特定詞條的檢索。這樣就使得OPAC的模糊搜索功能只是對揭示文獻的書目數據信息進行查詢,而不能在文獻的內容或者摘要中進行模糊查找。因此,OPAC的模糊搜索功能就顯得很欠缺。而現在廣泛使用的搜索引擎(如谷歌、百度、雅虎等),只要輸入任意詞,網絡上包含這個詞的有關信息都會被檢索出來,其模糊搜索功能非常強大。
目前,OPAC系統主要應用于各類型圖書館。對于圖書館來說,一方面圖書的借閱排行榜、借閱人氣等都是比較具有圖書館個性化的檢索條件;另一方面熱門圖書,圖書館推薦的圖書、新增圖書等也是具有個性化特征的。借書排行榜不僅可以幫助圖書館及時了解讀者的閱讀傾向,還可以讓讀者知道別人都在閱讀何種圖書。目前的OPAC系統功能較單一,不能體現圖書館OPAC系統個性化的查找功能。而中國知網等全文數據庫則體現出了期刊文獻的很多個性特征,如被引次數、下載次數、相似文獻列表、相關研究機構、相關文獻作者等,給讀者提供了很多個性化信息。由此看來,在OPAC中增加“借書排行榜”和“圖書館推薦書目”等個性化元數據、加強系統的個性化檢索功能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根據OPAC系統元數據存在的上述問題,為了使OPAC系統的功能和檢索途徑更符合讀者檢索文獻的習慣和心理,筆者建議對OPAC系統MARC ( Machine - Readable Catalogue,機器可讀目錄)數據中的元數據進行下列的增添和修改:(1)增加類目名稱子字段,最好是可以同時標識二級、三級類目名稱。同時,在OPAC系統中將分類號檢索途徑變為學科類別下拉菜單供讀者進行選擇。這樣,讀者就可以很方便地在OPAC系統中利用學科類別下拉菜單選擇學科類別,進行特定的文獻檢索,而不必知道或者查找出所要檢索文獻的分類號。(2)增加子字段,對理論課本和習題資料進行標注,在OPAC系統檢索界面上增加理論課本和習題資料選擇框,以使檢索結果更精確。特別是對于高校讀者而言,由于其中大部分是學生讀者,他們的文獻需求也是圍繞其學習而展開的。如果OPAC系統可以提供理論課本和習題資料的選擇,對于學生讀者快速地找到其理想的文獻是非常有幫助的。(3)更改一些字段定義。將原來定義為“題名(刊名)”的字段定義改為“書名(刊名)”定義;將原來定義為“責任者”的字段定義改為“作者”定義;同時將OPAC系統的檢索途徑相應地變為“書名(刊名)”和“作者”,從而更符合讀者的檢索習慣。(4)增加MARC元數據結構,以豐富檢索途徑。如在MARC元數據中增加“出版社”元數據,在OPAC系統中增加“出版社”檢索途徑,則能滿足部分讀者所需。(5)增加文獻內容描述元數據,注重資源內容的描述,強化模糊搜索功能。如可以增加子字段對內容關鍵詞進行標注,編目人員在編目時對文獻內容深入分析并通過關鍵詞揭示文獻內容,則讀者就可以通過“關鍵詞”檢索入口進行檢索。“關鍵詞”元數據能夠大大強化OPAC系統的模糊搜索功能,使其模糊搜索功能不僅僅局限于書目信息,而是擴展到文獻內容中。(6)增加具有本館個性化特征的元數據。如可以增加借書排行榜、熱門圖書、圖書館推薦的書、新增圖書等元數據,以加強OPAC系統的個性化檢索功能。
另外,讀者希望增加人工咨詢服務。這反映了有些讀者對OPAC系統的使用方法還不是很清楚,希望有教師直接指導。特別要指出的是,從讀者希望增加的檢索途徑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提出的需求都是針對圖書而言的,并沒有涉及到期刊的檢索,但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不會查找館藏期刊而前來咨詢的讀者。這反映出讀者對OPAC系統的功能還不太了解,需要學校在新生入學時安排圖書館講座,對新生進行科學利用文獻的知識教育,而且還要加大OPAC系統使用指南的宣傳力度,讓讀者隨手可及,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得OPAC系統的使用方法及功能等方面的知識。
鑒于篇幅所限,對于調查問卷中第三部分收集的讀者對目前書目查詢系統的建議的統計分析將另外單獨進行論述。通過這次調查分析發現了很多問題,有助于圖書館工作的改進。從讀者需求心理的角度出發可以更好地發現問題,也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1]喬 歡, 劉 漫, 陳志新. OPAC歷史沿革及其發展趨勢[J]. 國家圖書館學刊, 2006(4): 5-9.
[2]張敏勤. 影響圖書館OPAC系統的質量因素探析[J]. 新世紀圖書館, 2004(2):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