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芮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圖書館 北京 100089)
IC(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空間)是上世紀90年代末期,國外高校圖書館為適應研究和學習的需要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服務模式,至今已有十多年時間。由于IC最早來自于實踐,所以國外的IC實踐進展迅速,其中不乏成功實例。雖然IC的實現形式多種多樣,但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務、促進信息素養、推動研究與學習是其共同特點[1]。這種模式通過全方位整合信息資源、加強與讀者互動、密切融入學校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圖書館在信息資源、場所、技術設備和專業人員方面的優勢,因此引起了我國圖書館界的廣泛關注[2]。我國大陸較詳細介紹IC的文章最早發表于2005年,實體構建開始于2006年[3]。筆者對2005-2009年5年間在國內期刊上公開發表的247篇論文進行分析發現,目前國內對IC的研究已逐步從初始研究和倡導階段向實踐探索階段過渡。國內構建實例不斷涌現,短短3年內已有10余家圖書館對IC進行了嘗試,并取得了初步成功。另外還有多家圖書館已有了建設IC的設想,正在積極地規劃設計,如東南大學圖書館[4]、延邊大學圖書館[5]等。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以下簡稱中青院)圖書館是剛剛建成投入使用的新館,2006年開始設計規劃,2008年圖書館舉行奠基儀式并正式開工建設。2009年6月落成并開始試用, 9月正式投入使用。圖書館總建筑面積11 000平方米,共10層,整個建筑氣派大方,內部環境舒適美觀,是中青院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新館建設是構建IC的最佳切入點,從館舍空間、設備配置、資源建設到人員配備和服務流程,都可以深入貫徹IC理念。中青院圖書館正是抓住了這一難得的機遇。為了做好新館IC建設工作,圖書館對內地和香港多所高校圖書館新館進行了調研,并通過文獻分析,借鑒了國外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成功實踐。為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求、與教學相結合的需要和讀者學習方式的變化,新館的建設理念和配套設施都應適度超前,這樣可以在一定時期內順應現代圖書館不斷發展的趨勢,避免反復改造和不必要的浪費。建設過程中,圖書館自始至終全面深入地參與了各項建設工作,學校充分尊重圖書館的意見,賦予了圖書館相當大的自主權,特別是當涉及到圖書館內部功能區的布局、布線和裝修時,都充分征求圖書館的意見或者由圖書館提出方案。
IC的規劃是一個系統工程,國外圖書館非常重視IC規劃的制定,周密詳實的IC規劃文件和資料在國外的IC網站上比比皆是,其內容也日益豐富,因為IC規劃制定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后期的執行和IC發展[6]。
中青院圖書館IC規劃既是圖書館未來發展的一部分,更是中青院整體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為了實現全校多部門服務的整合及適應學校整體發展規劃的需要,IC規劃委員會由主管圖書館工作的校領導帶隊,負責整個IC規劃的整體方向及多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委員會成員除圖書館館長,還包括來自基建處、財務處、網絡中心、教保中心等部門的工作人員。其職責是制訂文件、起草愿景和目標、確定項目建設具體的時間節點、預算投資、設計招標、采購設備、布局環境、監督管理資金等事務。
委員會下設服務模式、文獻、設備、家裝和協調保障5個專門工作小組。各工作小組在考察走訪和資料收集工作的基礎上進行多方面的認真論證,從理論上論證IC的背景、可行性、任務、目標、程序、預算等,將IC理論形成具體可操作性方案,制定出具體實施步驟。經過幾個月的規劃與可行性論證,形成具體的IC規劃方案,規劃委員會對整個方案進行了修正和完善后,圖書館IC于2008年初正式開始建設。在整個IC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圖書館全程參與,館長作為項目的總監督,負責委任合適人員監督項目實施情況。
中青院圖書館在借鑒國內外成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和本館的實際情況,采用了適合自身發展的組織模式和構建模式。
國外圖書館IC組織模式可歸納為獨立管理型、聯合管理型和合并管理型3類。由于獨立管理型模式具有容易協調和運行高效的優點,中青院圖書館IC采用了此種組織模式,即由圖書館獨立負責管理與運行,各類人員均由圖書館聘用和配置,對個別服務項目僅提供場所,由服務部門管理[7]。
目前國內大學圖書館的IC構建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改建、擴建模式。國內采用該模式的實例最多,如上海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圖書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研究生信息交流學習室、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蘭州分館信息交流學習室等。另一種是新建模式,這種模式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在圖書館的某個樓層或某個區域構建IC,如復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圖書館、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二期工程中的數字共享空間等;二是將IC理念和元素融入整個圖書館的建設中,并用于全館服務與管理,如復旦大學江灣校區圖文信息中心被認為是國內首家將IC理念用于全館服務與管理的圖書館,此外還有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圖書館。中青院圖書館IC建設采用了第二種模式,即新建模式,同時又根據自身特點把該模式的兩種情況相結合,即重點在圖書館的3層和8層構建IC,并將IC理念和元素融入整個圖書館的建設中。
圖書館IC的具體實施應該以把圖書館融入教學與研究的整個過程中,培養讀者的信息素養,以促進讀者的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作為建設目標[7]。以此為目標,中青院圖書館IC的具體實施從空間、資源和服務3個方面進行。
圖書館大樓共10層,地下1層,地上9層。地下為密集書庫,地上1層和9層為辦公區。2-8層對讀者開放,IC元素融入了整個開放空間中,每層都設有閱覽座位和舒適的沙發軟椅,供讀者學習、閱讀和小憩。3-8層都設有文獻區、個人學習區、上網服務區、信息咨詢臺、交流區、休閑區,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文獻區位于每層的中心位置,學習區分布于文獻區的兩側,檢索機、上網機和自助文印系統分布于每一層中。雖然這些元素并不都集中在IC里,但這樣的IC更有靈活性,更能夠體現IC的服務目標[8]。各層的交流區和休閑區與學習區相分離,營造了一個動、靜分離,輕松自在的學習和休閑環境。
圖書館IC核心區分別位于圖書館的3層和8層。3層IC分為學習區和休閑討論區兩大區域。學習區又包括文獻區、個人學習區、休閑區、上網服務區、信息咨詢臺5個功能區。文獻區提供有中外文學術期刊、休閑雜志和多種中外文現報和過報。個人學習區的入口處設有信息咨詢臺。上網服務區配有27臺高性能的電腦。與個人學習區一門之隔的休閑討論區是一個裝飾精美的休閑水吧,提供休閑桌椅和自動飲料售賣機,水吧也通過樓梯與2層大廳直接相連,讀者既可以走出學習區在此休閑閱讀、交流討論,也可以從2層大廳直接進入水吧。位于最西側的休閑走廊設有木質藤椅和茶幾,仿真綠色植物和各種小墻飾使環境更顯溫馨、優雅,因與學習區做了較好的隔離,可作為學習間隙休息、聊天的好去處。
圖書館8層IC約1 100平米,共分9個功能區:配有兩名參考館員的參考咨詢臺、文獻資源區、5間可容納10人的小組研討室、1間可容納50人的可伸縮讀者培訓室、1間配有視聽設備的視聽室、配有沙發軟椅的個人學習區、上網服務區、文獻復制區和休閑區。
3.2.1 實體資源
中青院IC核心區的實體資源配備情況如下:文獻資源區,配備中外文專業期刊和圖書、報紙、工具書;參考咨詢區,配備咨詢臺、液晶電視(播放信息)、自助式咨詢電話;個人學習區,配備170個閱覽座位、37臺電腦;小組討論區,配備5間容納10人的研討室;文獻復制區,配備2臺自助系統(打印、復印、掃描一體);讀者培訓區,配備1間容納50人的可伸縮多媒體教室、1臺筆記本電腦;視聽演示區,配備1間容納50人的視聽室、1套媒體播放設備、30個無線耳機、1臺液晶電視、大量視聽資源;休閑閱覽區,配備1臺多點觸摸式閱報機、1臺自動飲料售賣機、1臺液晶電視(播放電視新聞)。
3.2.2 虛擬資源
覆蓋全館的有線、無線一體化高速網絡接入環境,使館內各樓層、區域均能通過有線和無線方式接入校園網和因特網。圖書館主干帶寬為萬兆,桌面帶寬為千兆,讀者通過IC內的計算機可訪問圖書館電子資源和網絡資源。圖書館IC內的77臺電腦為全配置電腦,軟件環境滿足學生日常需要。除圖書館提供的77臺電腦外,讀者也可自帶筆記本電腦通過館內的327個有線網絡接口或覆蓋整個館舍的無線網絡獲取電子資源和使用數字參考咨詢等各種數字化服務。
3.2.3 人力資源
IC內共配備5名咨詢人員。3層IC咨詢人員3名,其中兩名為圖書情報專業畢業、1名為計算機專業畢業,按照各自的專業和特長分工協作,主要負責解答讀者在資料查找、文獻檢索、計算機和設備使用方面的疑問;8層IC的兩名咨詢人員的學科背景分別為英語專業和圖書情報專業,他們除疑問解答和研討室預約等工作外,還負責為讀者提供論文資料查找和電子資源使用指導等工作。
3.3.1 咨詢服務
為了體現IC“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IC委員會下設的服務模式專業工作小組對國內多所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模式進行了調研,決定改變我館傳統的服務模式,采用“借、閱、藏、參”一體的大咨詢、大服務格局。即把原有的借閱、流通部與參考咨詢部合二為一,成為讀者服務部。部門合并后,把書刊上架、排架等傳統工作外包,使工作人員從繁雜的日常工作中解脫出來,接受書目檢索、電子資源使用等方面的業務培訓,提高信息素養,走向咨詢一線,為讀者提供更及時的咨詢服務。讀者服務部的5名咨詢人員在IC核心區解答咨詢, 其他咨詢人員分布在圖書館2層和4-7層。除提供現場咨詢外,每層信息咨詢臺配備的自助式咨詢電話都與2層的總咨詢臺相連,讀者可在咨詢臺無人值守時直接拿起咨詢電話,無需撥號即可向2層總咨詢臺進行咨詢提問,真正使咨詢無處不在。
3.3.2 數字化服務
圖書館IC的人性化服務還體現在:打破傳統形式,使全館77臺高配置的電腦并不集中在某一層或某個區域內,而是分布于各層,而且讀者可通過任意一臺電腦把打印任務輸出到館內的任意一臺自助文印系統上完成輸出打印作業,并通過自助刷卡的方式計費;信息發布系統通過2層的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on,數字光處理)顯示屏和3-8層的液晶電視向各層發布信息,使讀者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及時獲取圖書館的各種信息;遠程教學使讀者可以在圖書館內任何一臺安裝有客戶端的電腦上接受培訓,方便地實現語音對講、學生演示、文件分發和遙控輔導等功能。
3.3.3 信息素養教育
圖書館IC以年級為主線,舉辦不同層次的系列培訓,滿足不同類型讀者的需求。如面向低年級本科生開展的圖書館資源與服務介紹、查找書刊、網絡搜索引擎的使用、中文數據庫檢索等培訓;面向高年級本科生和低年級研究生開展的檢索課題分析、電子資源的檢索與利用、網絡資源檢索技巧等培訓;面向高年級研究生開展的開題前的文獻調研、外文資料檢索、文獻分析方法等培訓。除此以外,還有專門面向預約讀者的專題指導培訓和在幫助讀者解答資源查找疑問時穿插的臨時指導培訓。
3.3.4 課程服務
為了能夠將圖書館資源與服務有機整合到教學過程中,我們積極與院系取得聯系,讓教師把某些課程的課堂設在圖書館內,如中文系和外語系講授有關工具書的選擇與利用時,教師把學生們帶到工具書閱覽室里,進行現場講解,從而使課程內容豐富生動,學生的實踐興趣也更加深厚;新聞系教師在視聽室內講授影視鑒賞。與此同時,將某些教師列出的課程參考書目在圖書館主頁教學課程資源欄目中提供電子書鏈接,并在圖書館內開辟出10臺電腦免費用于電子書的閱讀。
中青院圖書館IC開放半年來,受到了全院讀者的歡迎,從到館率和讀者調查結果來看,IC達到了較為滿意的效果。但因為尚在建設初期,仍面臨著很多的問題與不足,有待解決。
不可否認,IC為我國圖書館提升核心競爭力帶來了機遇,但這種在國外起源于實踐的全新服務模式在引入國內圖書館時,要結合國情、校情和館情,不能單純地演變為一場設備升級,也不可一味追求IC元素的豐富程度。IC的建設重在理念,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只有符合自身特色和用戶需求的圖書館IC才能真正發揮其優勢。中青院屬于教學型院校,讀者群以本科生為主,這決定了我館的IC服務應以教學資源支持、有效組織讀者和信息素養教育為主,同時也要結合文科類院校用戶利用資源的行為模式和專業特點,開展相應深度和廣度的學科服務。以上校情決定了我館在開展IC服務時不能照搬其他圖書館IC的成功實例,必須制定適合自己館情的IC發展戰略和實施策略,才能建立起滿足我館用戶需求的、具有一定特色的、能使用戶服務上一個新臺階的IC。
IC服務模式的興起是因為符合了美國高校不以課堂教學為主、鼓勵學生討論研究的教學模式。在國外,IC可能是圖書館為生存而競爭的一種形式[9],而國內的IC實踐多以主動變革為主。我國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IC的良好發展,尤其是教學型院校圖書館開展IC服務受到的影響較大。但IC理念的確為高校圖書館服務帶來了創新與機遇,因此,如何使IC在現有教學模式下最大限度地融入讀者的學習過程、將圖書館資源與服務有機整合到教學過程中,成為圖書館IC運作與發展的關鍵。目前我館還沒有建立學科館員制度,且工作人員大多也沒有相應的學科背景,雖然在深入教學方面已進行了初步嘗試,但距全面實現IC促進學習與研究的目標還相差甚遠,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
館員素養是IC服務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這一點已得到國內廣大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共識。在關于從國外成功案例得到的啟示的探討中,無一不提到人員配備和素養的重要性,即合理的人員配備及具備高素養的館員能夠吸引用戶真正把IC當成一個學習的中心,他們對用戶學習的有效支持比先進的硬件和優美的環境更重要。目前,人員結構和配備是我館IC面臨的最嚴峻問題,除一般性事務咨詢和包括信息服務、技術服務、多媒體服務在內的普通咨詢工作人員外,能夠提供如課業指導、寫作指導、教研輔助等深層咨詢服務的館員較為缺乏。IC的服務理念使圖書館工作人員從后臺走向前臺、走向一線去提供不同層次的咨詢服務,提高館員的信息素養和參考咨詢技能成為IC建設自始至終的一項重要內容。我館IC在正式開放前,對所有進入咨詢一線的館員進行了統一的業務技能培訓,內容包括服務理念、資源現狀、檢索技能、設備使用等;還邀請了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學校圖書館的館長為館員介紹國內外圖書館發展的先進理念;此外還制定了每月一天的定期培訓和業務交流日。隨著讀者信息需求的不斷變化,研究生招生人數、碩士點和教師科研任務的增加,今后一段時期內,人員引進與培養是IC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普通咨詢(圖書館使用常見問題解答、書刊查找)、咨詢臺(技術服務、多媒體服務)和資深咨詢(信息服務、知識服務)的梯隊咨詢管理模式[10]。
建立IC的使用評估與評價體系是提高服務水平的保證,通過質量評價和跟蹤不斷發現工作中的不足,可以真正達到提升服務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目前我館IC采用了門禁系統計數、統計參考咨詢量的方法獲得定量評價,采用現場發放調查問卷的方法來獲得用戶感受、意見和建議的定性評價。但在調查問卷內容設計、調查方式、調查結果的采納和反饋等問題上還有待進一步體系化,以為今后建立長效的使用評估與評價體系打下基礎。在國外,以用戶為中心的IC使用評估已成為對IC實踐進行深入分析的內容之一。國內學者任樹杯和張玲等學者也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建立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質量評價系統”[11]和“利用評估吸納用戶參與IC的設計與規劃”[12]的建議。
學習方式和信息獲取方式的變化使圖書館“信息中心”的地位正在逐步淡化,而圖書館IC作為“學習中心”更能體現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所在。在國內,IC的建設和管理尚處于摸索階段,在把國外IC成功經驗本土化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國情和校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但無論IC以何種形式實踐,建筑和設備都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支持用戶的學習和研究、如何促進用戶交流協作、如何激發用戶的潛在素質和能力才是IC存在的意義所在。
[1]孫 瑾. 國外Information Commons的發展現狀及相關研究[J]. 圖書館雜志, 2006(4): 57-60.
[2]胡振華, 吳志榮. IC服務模式的本土化策略[J]. 圖書情報工作,2008(11): 111-113.
[3]郝 群, 朱 莉, 成俊穎. 信息共享空間國內外研究進展及相關實踐[J].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08(3): 82-88.
[4]馮慧瑛, 袁曦臨. 構建學科信息共享空間——以東南大學圖書館為例[J]. 情報探索,2009(7): 57-60.
[5]王 冰. 延邊大學圖書館新館信息共享空間建設構想[J]. 重慶圖情研究, 2009(2): 39-42.
[6]盛興軍. 國外信息共享空間規劃實施的實證分析與理性審視[J].情報理論與實踐, 2009(7): 54-60.
[7]任樹懷, 盛興軍. 大學圖書館IC規劃與建設: 理論基礎、構建模式與實施策略[J]. 圖書情報工作, 2008(5): 82-85.
[8]盛興軍. 信息共享空間在中國的實踐模式探討[J]. 圖書情報知識,2009(3): 77-82.
[9]王啟云. 關于我國建設信息共享區的思考[J]. 新世紀圖書館, 2007(1): 38-40.
[10]馬凌云. 淺析信息共享空間建設的非技術因素[J]. 圖書情報工作,2008(3):125-127, 116.
[11]任樹杯, 盛興軍, 孫桂春. 信息共享空間研究進展、體系架構與實踐模式[J]. 數字圖書館論壇, 2009(2): 2-12.
[12]張 玲, 孫 坦. 2007-2008年國外信息共享空間研究進展[J].圖書館建設, 2009(4): 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