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峨
(佳木斯市圖書館,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劉 峨 女,1960年生。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專業,大學本科,副研究館員,發表論文10余篇。
隨著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的啟動,各級各類型圖書館也都相繼開展了本館的古籍保護和普查工作。這是古籍保護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建國以來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第一次全面深入的調查。這對全國古籍保護與利用,建立健全國家級、省級古籍綜合信息數據庫和古籍聯合目錄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然而,在實際普查工作中,大館與小館、強館與弱館之間的普查質量和進程有著很大的差異。由于中、小型圖書館受經費、館舍、人員等條件限制,長期以來在古籍保護管理方面積累了諸多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古籍普查登記工作的正常進行,甚至將直接影響到省級乃至國家級古籍保護與利用的整體效果,因此研究解決中、小型圖書館古籍工作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已刻不容緩。
在普查登記工作中,我們無法回避地看到太多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并非一館現象。據了解,除少數條件相對好的省市級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外,有些問題在一些市縣級中、小型圖書館普遍存在,古籍保護現狀令人堪憂。
各級、各類圖書館均無古籍保護經費。重點古籍收藏單位或大型圖書館的古籍工作經費支出,一方面可向國家申請,另一方面還可以擠占其他經費。而對中、小型非重點古籍收藏單位而言,根本沒有資格申請保護經費,甚至連基本工作經費尚難以保障,就更談不上擠占其他經費,古籍保護工作基本就是零投入。資金不足已經嚴重制約了古籍保護工作的開展。
由于受館舍面積、安全保障、現代化條件等因素制約,很多中、小型圖書館根本無法為古籍單設專庫,只能將古籍與普通圖書混放在一個書庫。防塵、防蟲及溫濕度控制均無法談及。所謂“保護”已成了“摧殘”,環境污染嚴重,一些古籍酸化、老化程度日益加重,許多珍貴古籍正面臨失傳危險。
目前,大多數中、小型圖書館并沒有設專職古籍工作人員,老同志退休造成斷檔,涉及臨時性工作只能由其他部門人員代替,專業能力不足,工作無連續性,其工作效果可以想象。古籍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古籍工作人員的特殊性。古籍管理人員必須具備圖書館學、版本學、目錄學、文字學、校勘學等古文獻方面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一定的文學、史學、哲學以及其他學科的知識。但對于中、小型圖書館古籍人才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靠一個短訓班即能速成的。
多年來,由于在普通書庫“保存”的古籍無人問津,基礎性業務工作停滯,卡片與排架混亂無序,書卡不一致,有卡無書、有書無卡、書與卡的登錄號不符等現象甚多。這都給普查工作帶來困難。
由于古籍分類不同于普通圖書分類,很多中、小型圖書館對所藏古籍一直沒有進行分類,更無分類目錄和書名目錄,僅按登錄號排架,造成亂架現象比較嚴重。另外,款目不規范、字跡不清、款目缺項現象司空見慣,甚至有的款目上只有書名和出版者兩項。因此,大量基礎性工作亟待回爐。
在古籍保護和普查過程中,絕大部分工作離不開現代化設備,除書庫必備的溫濕控制設備和修復保護設備外,書影制作也要配備專業掃描儀、數碼照相機及三角架等設備,多數中、小型圖書館缺乏這些相應的設備,館內人員難有機會得到鍛煉,古籍工作停滯不前。
古籍修復工作技術含量高、速度慢、專職人員少。然而,大多數中、小型圖書館一無修復人員,二無基礎設備,古籍修復工作基本就是空白。在古籍保護上,所能做的就是將館藏古籍“封存”在庫里,不丟失就是“保護”。很多塵封于書庫中的古籍酸化、絮化、斷線、散頁,就像一個久病的老人得不到正規的醫治一樣,如再不加以搶救,用不了多久,將成為一堆爛紙,古籍保護措施亟待加強。
對中、小型圖書館的古籍保護工作而言,唯一能做的就是將古籍“封存”起來,這種保護手段必然造成惡性循環,以致形成古籍無專門書庫、無專職人員、基礎工作停滯、無現代化設備配置、無開發與利用,也就更沒有了讀者。這就是多數中、小型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的現狀。
中、小型古籍保護單位要抓住全國古籍普查這個契機,由省級古籍保護中心牽頭,并聯合地方相關部門,加強宣傳,爭取支持,通過普查發現以往古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通過普查引起對古籍工作的高度重視,將本館古籍保護工作真正提到議事日程。
省古籍保護中心應借全國古籍普查這一契機,加強對本省特別是中、小型古籍保護單位的督促檢查,從而引起當地主管部門的重視和政策傾斜;針對古籍工作落后館的實際,制定并下達整改意見,爭取通過古籍普查工作,強制扭轉古籍基礎工作長年停滯的狀況。
古籍普查工作對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或其他大館而言相對容易,因為他們在古籍保護工作上都已達標,基礎業務比較規范,只要統計上傳上報即可。然而,對中、小型圖書館來說卻是困難重重,有時會感到無從下手,要做的基礎工作太多。而由于工作人員沒有古籍專業基礎,只是剛剛接受過普查培訓,在實際定級操作中困難很多,特別需要指導援助。因此,省古籍保護中心應定期下基層館巡回指導或開設網絡在線幫助服務,對定級、印章、字體、時間、版本等諸多問題隨時予以解答。如能在線及時解答,將會加快古籍弱勢館普查登記的進度,達到全省一盤棋,使普查工作如期完成。
各古籍弱勢館館長要重視古籍普查工作,不能因經費不足而放棄本館的古籍普查。由于各弱勢館的古籍數量有限,今后采集的可能性更小,因此,應下大決心,舍得投入,從頭做起,按標準規范古籍基礎工作,在工作中鍛煉培養古籍保護人員,為本館古籍保護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并通過此次普查推動本館古籍基礎業務工作的開展。另外,各館的古籍工作人員要多登錄“全國古籍普查平臺”,通過他館上傳的相關數據的實例,來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
全國古籍普查對各級古籍保護單位而言無疑都是一種助力,但實際上仍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特別是對非重點古籍保護單位,尤其是中、小型古籍保護弱勢館的古籍保護工作并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所謂“普查登記”上報數據只是摸清了家底,最終形成了國家級、省級古籍綜合信息數據庫和古籍聯合目錄,而相當數量的古籍實體仍然“封存”,這就失去了普查上報數據的真正意義。因此必須采取配套的后續搶救保護措施。
3.4.1 實地考查重點古籍的生存環境
古籍普查工作結束后,針對各館上報的數據,省古籍保護中心應組織聯合檢查組深入基層館進行考查,進一步規范古籍基礎工作,為重點古籍的保護盡可能創造完善的環境。
3.4.2 采取古籍上移“領養”或“寄養”制
通過上報的古籍普查數據,省級古籍保護中心摸清各館重點古籍家底后,針對其數據確定重點,對古籍保護不達標或無條件對古籍進行保護的圖書館,其重點古籍特別是孤本、殘本和急需修復搶救的古籍,應結合省館古籍藏書狀況制定出一個“領養”標準。可采取一次性古籍上移“領養”或暫時“寄養”的方法。所謂“領養”就是針對古籍保護不達標或沒有條件對古籍進行保護的弱勢館所采取的古籍搶救措施。即可將重點古籍一次性上移至省級中心圖書館收藏保護。而“寄養”就是針對古籍保護暫時不能達標,但將來有希望達標的圖書館采取的古籍搶救措施。即可將重點古籍暫時上移到省級中心館收藏保護,待條件具備后再取回典藏。
針對古籍上移問題,各中、小型古籍收藏館要站在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和古籍資源共享的高度,將少量珍貴古籍上移,以便使本館珍貴古籍盡快轉入有生存條件的省級中心圖書館的“保險箱”中,以求存活。切不可以狹隘的思想將國家珍貴古籍把在自己手中“一封再封”,將來變為廢紙。
3.4.3 采取多種優惠補償古籍上移館
古籍上移的“領養”和“寄養”制,實際上是一種三方受益的明智之舉。作為領養的省級中心圖書館每年都有一定的古籍采集經費,領養本身也是一種采集方式,上移的古籍,部分復本可與其他省市交換,使省級重點古籍變分散為集中保護,從而豐富省級古籍館藏。針對上移館“領養”和“寄養”古籍級別和數量給予相應的補償,可體現在現代化設備配備上,流通系統、實用數據庫軟件免費使用上,也可折合為經費或新書等形式予以一次性補償并頒發證書。另外,凡古籍上移單位,均有權無償使用省級古籍資源,最終達到古籍資源共享。
3.4.4 開展館際修復協作共享
古籍修復非同普通圖書,除要配置相應修復設備外,還要有高水平的古籍專職修復人員,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省級古籍保護中心應聯合省級其他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共同擔負起全省古籍修復協作共享工作,有計劃地組織省內各館古籍修復人員,到省內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培訓實踐,下級館有破損古籍也可帶到省級館修復,學員學成后每年均可為培訓館義務工作一段時間。這樣既培養和壯大了本省古籍修復隊伍,又緩解了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古籍修復的壓力,真正做到古籍資源共享、古籍修復設備共享、修復人員與技術共享,從整體上提高全省古籍保護工作水平。
古籍管理保護工作是一項艱苦細致的歷史性工程,同時也是一項知識性和專業性極強的工作,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業。圖書館人需要不懈地努力和傳承,更要不斷增強從業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古籍保護的接力棒世世代代傳遞下去。
[1]羅麗麗.從古籍編目看提高古籍工作人員素質的必要性[J].圖書館,2002(4).
[2]陳琳.新框架下的圖書館古籍工作[J].圖書館建設,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