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瑜
(遼寧師范大學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馮 瑜 女,1982年生。圖書館學專業2007級碩士研究生。
談到“閱讀”,我們正置身人類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豐饒的閱讀時代,但“我們猶如‘原始人’,身處豐饒的環境卻逐漸饑餓而死”[1]。面對豐富的閱讀資源、便利多樣化的閱讀方式、如火如荼的閱讀活動,為什么我國國民的閱讀率在下降?怎樣提高國民的閱讀率?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進程中,受科舉制的影響,人們重視的并不是閱讀,而是幫助個人通過科舉考試、學優登仕、光宗耀祖的書籍(主要是經書),這樣進行的閱讀即是功利性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金粟”即是最好的證明,“不為功名不讀書”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而我們現行的學校教育存在根本缺陷,重視“升學”和“就業”,忽視了教育的本質之一:閱讀才是教育的靈魂[2]。
1.1.1 中學教育重視教科書、參考書的閱讀,輕視閱讀習慣的培養
現行的中學教育,不是教會學生如何“閱讀”,而是教學生如何處理“教科書與升學考試”的關系問題。學生用來閱讀的多是提高考試成績的教科書、參考書,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卻很少。據2008年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第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對于未成年人的閱讀,9.6%的老師和6.6%的家長因擔心耽誤學習而反對學生閱讀課外書[3]。因此,這樣的教科書式“閱讀”,僅成為應試的敲門磚,破壞了學生求知探索的好奇心,容易造成學生精神的束縛,使學生還沒體會到閱讀的喜悅就已經厭惡閱讀,在中學時代成為典型的“我考故我在”。
1.1.2 大學教育重視生存就業需求的閱讀,忽視閱讀能力的訓練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學生對物質的追求越來越高,面臨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在應試制度下考入大學的學生,閱讀基本進入放松狀態。在這種情形下他們的閱讀,更多體現著個人的“需要”和“興趣”,表現出急功近利的特點,很難單純為了閱讀而閱讀。閱讀目的很大程度上偏離了傳統意義上的求知,同時也折射出整個時代的特點。在實用與功利成為普遍價值的背景下,大學生選擇閱讀對象時首先選擇那些“有用”的書籍,比如英語、計算機考級、考研、公務員等書籍。為了緩解學習、生活、就業帶來的壓力,休息時間主要閱讀輕松休閑、娛樂消遣、時尚方面的書籍,或者上網瀏覽,很少閱讀經典、專業性或學術性強的書籍,反映出大學生目前閱讀的淺薄。
大學教育忽視對大學生閱讀書目的推薦和指導,不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這樣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只能是工具性的人。長期以生存需求為主導的閱讀,會把人生之路引向極端狹窄化和實用化。因此,閱讀貧困的背后實際上是教育的危機。
大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沒有考試的壓力,社會閱讀出現3種現狀:第一種是厭惡閱讀,選擇不再閱讀。第二種是為了工作需要不得不閱讀相關書籍,及時充電,這種閱讀實際上是延續了生存需求的閱讀。從學校到社會,這兩種閱讀都局限在生存性閱讀中,容易造成閱讀眼光、閱讀品位的扭曲,甚至是人的精神僵化或者奴化。第三種是渴望閱讀,卻由于從中學到大學長達10年的不良閱讀習慣、不當的閱讀方法、工作忙、閱讀時間受到限制等原因,導致人們的閱讀能力逐漸喪失,閱讀滿意率降低。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我國古代素來有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但由于以傳統農業經濟為基礎的藏書樓的衰落、20世紀的戰亂、文化大革命對私人藏書的消滅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整個社會價值觀的急劇變化,導致我國家庭藏書傳統在衰落。而家庭藏書環境和讀書氛圍是培養兒童閱讀興趣的搖籃,對兒童的成長和教育有重要的意義。有資料表明,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的形成,50%在4歲前,30%在8歲前[4]。由于家庭藏書傳統的衰落,家長在培養孩子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最重要的幼兒時期,沒有培養出孩子這兩方面的能力,導致孩子沒有體會到閱讀的快樂。循著忽視閱讀的學校教育,致使閱讀人群在逐漸減少。這樣循環往復,將導致我國國民的閱讀率持續下降。
此外,社會閱讀氛圍的淡薄、閱讀觀念的功利性、閱讀媒介的多樣化、圖書價格的虛高、出版物質量的參差不齊以及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局限等都是影響我國國民閱讀率下降的原因。
中小學時期是促進閱讀的重要時期,不少國家和地區通過法規明確規定,在校園開展閱讀計劃,推廣閱讀。例如,在美國,1998年國會通過了《閱讀卓越法》,中小學教育法第2章中特別加入了有關閱讀的條文。2001年,布什總統提出了“不讓一個孩子落伍”的中小學教育法案,在法案中,以“經費補助”與“師資培訓”的方式提高兒童閱讀能力的閱讀優先政策是其政策主軸之一[5]。英國政府撥出專款,在學校每天開設1小時的閱讀課程[6]。臺灣“教育部”為了大力倡導兒童閱讀,自1996年起,將課外閱讀指導列入國民小學標準課程中[7]。國家決策層面和有關部門應共同努力配合,花力氣改革現行教育體制,改變目前學生功課太緊,缺少閱讀時間的狀況。應明確規定在中小學課程中加入閱讀課程,學校里每天專門設立課外閱讀時間,減少作業量;同時老師帶頭讀書,為學生做出榜樣,定期開展各種讀書活動等,讓閱讀在交流中升華。大中專院校可以通過設立學分制等方式,加入閱讀課程,促進大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率的提高。
兒童學和教育學的發展研究表明,家庭閱讀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家長自身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梁實秋先生曾說過:“一個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個孩子應該擁有一個書桌,主人應該擁有一個書房。”重視家庭閱讀,將閱讀融入到每一個家庭的生活當中,使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家長可以通過增加親子閱讀的時間,把周末定為“親子閱讀日”或者“家庭閱讀日”,給孩子講故事、買書、送書,鼓勵孩子多讀書、讀好書,與子女共同分享閱讀的快樂,營造家庭閱讀環境和氛圍,打造“書香家庭”,培養家人的閱讀興趣,以點帶面,推動全民閱讀習慣的養成。
圖書館是倡導全民閱讀的主要陣地,應盡可能詳細地調查讀者的閱讀需求,分析讀者的閱讀變化情況。調整和優化館藏資源結構,精編各種主題的導讀書目,根據讀者閱讀興趣,有的放失地引導和幫助讀者閱讀。同時根據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熱點、焦點問題,推薦熱點導讀目錄,供讀者在有限時間內,了解書目概要,遴選需要的書籍,避免閱讀的盲目性,培養讀者的閱讀熱情。
繼續開展不同類型的閱讀推廣活動,建立系統的閱讀推廣計劃,提高閱讀品位,在全社會形成長期的閱讀效應。比如舉辦主題閱讀論壇,開展特定主題的讀書活動,激發大眾的讀書熱情,引領閱讀方向。舉辦“親子讀書會”或“家庭讀書評比”等活動,將圖書館的閱讀活動和親子閱讀、家庭閱讀相結合,讓家庭成員喜歡閱讀,愛上閱讀,共同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來,促使閱讀滿足人們不同的需要。
閱讀環境對閱讀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上存在著普遍忽視閱讀的現象。應當在地區范圍內營造濃厚的書香氛圍,促使人們在喧鬧的消費文化中體味閱讀。因此,倡導各省市舉辦城市讀書節活動,激發整個城市的文化熱情,讓閱讀成為城市的文化名片。例如廣東省的“書香嶺南”全民閱讀活動、內蒙古草原讀書月、黑龍江讀書月、重慶讀書月等。美國的“一書一城”活動,讓一個城市在同一時間同讀一本書,也為我們帶來啟示和借鑒。還可以細化讀書人群,舉辦特定人群讀書節。例如江蘇舉辦的農民讀書節、河南省青少年讀書節、廣西第十五屆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等,都對特定人群的閱讀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在農村,各省市還要緊緊配合農村書屋建設,舉辦農民讀書節活動,同時加強農村書屋管理員工作,積極營造農村的閱讀氛圍。
讀書是件雅事,企業界很多人通過讀書取得事業成功。他們一方面積極回報社會,從事慈善事業;另一方面也希望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因此建立閱讀基金會是圖書館與企業界合作的良好方式。通過這種方式的合作,可以使雙方達到各自的目標,實現雙贏。圖書館通過引入企業資金的方式建立閱讀基金會,有助于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更好地發揮社會閱讀主陣地的作用和構建書香社會。美國的許多閱讀基金會大都有大企業的資金支持,閱讀推廣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英國著名的“閱讀起跑線”計劃也是由圖書信托基金會發起和實施的,國外的先進經驗給我國帶來很好的啟示。此外,出版部門應該當好把關人,多出好書、精品書,同時適當控制圖書的價格,也是促使人們閱讀的有效方式。
閱讀既是個體的自主性行為,又是社會性行為。在當今社會,閱讀與國民的綜合素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國家的創新發展密切相關,與國家倡導的“知識經濟”、“學習型社會”、“和諧社會”建設密切相關。建設閱讀社會,營造書香中國,應成為全民族的共同追求的目標。讓少年兒童從小就愛上閱讀,讓社會公眾在閱讀中提升素質與品位,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
[1]郝明義.越讀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2]曾志郎.閱讀指導教案序言.[2009-05-29].http://163.19.160.240/boss/04_28.
[3]資料貼:全民閱讀調查2009.[2009-08-15].http://lib20.dlresearch.cn/node/85_.老槐的博客.
[4]張紅.辦好“母子讀書會”閱讀從娃娃培養.新世紀圖書館,2009(5):99-100.
[5]郝振省,陳威.中國閱讀[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9.
[6]楊美華.繞著地球跑:世界各國的閱讀運動.新世紀圖書館,2007(3):11-13.
[7]陳書梅.從臺灣閱讀推廣活動之現況談公共圖書館之閱讀指導服務.圖書館建設,2006(5):78-81.
[8]周向華.高校圖書館實施閱讀療法新探[J].圖書館學刊,2009(5):22-25.
[9]張素鵬.圖書館推動少年兒童閱讀的對策[J].圖書館學刊,2009(1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