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萍
(銀川市圖書館,寧夏 銀川 750001)
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文化資源豐厚,千百年來,傳承了大量優秀的民族民俗文化。民族地區圖書館在推動民俗文化建設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民族民俗文化則借助圖書館這個平臺,實現了保護與傳承、發展與完善的目標。
民族地區圖書館具有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民族民俗文獻的職能,在促進民族地區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目前我國大多數民族地區圖書館都存在著經費短缺,硬件設施條件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專業技術力量不足,人員結構不合理,復合型人才少,藏書量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族地區圖書館工作的深入發展。從我國民族地區社會、經濟長遠發展情況看,還遠遠不能適應民俗文化與圖書館的有力互動,解決這一問題還需各級組織的共同努力。如,寧夏銀川市圖書館作為首府市圖書館,因購書經費的限制,民族民俗文獻資料的收藏極其匱乏,在參與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方面尚屬空白。
1.2.1 基礎建設。民族文獻資料,不論是用民族文字還是用漢文記載,都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各民族民俗歷史的珍貴資料。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要重視民族民俗圖書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工作,這是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參與民俗文化建設的基礎。
1.2.2 服務模式。在搜集、整理民族民俗文獻資源的基礎上,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要重視民族民俗文獻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從史學角度或民俗學角度看,民族民俗文獻不但內容豐富多彩,種類繁多,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與多元性,對研究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應積極開發研究和有效利用,發揮其效能,使之更多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民俗文化是與人相關的文化,離不開人的創造和發展,離不開人生存的社會環境,圖書館就是民俗文化生存的一個社會環境。圖書館是儲存民俗文化的場所之一,自然而然成為民俗文化的發展基地,這個基地需要在不斷的建設、發展中,為民俗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圖書館建設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民俗文化的發展前景。
借助民俗文化歷史,民族地區圖書館不僅可以收集這種特色館藏資料,而且還可以創造這種特色館藏資料,館藏建設開辟民俗文化歷史這個領域后,將對圖書館發展有很大的拓展,對民俗文化更是一個很好的完善。
民俗文化不是一種撇開生活的藝術形式的表達,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個城市的文化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共同繼承和創新的,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民俗文化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是獨特的城市文化。圖書館可以因地制宜,因個案之不同,有針對性地保留城市民俗文化的精髓。例如,寧夏回族自治區或銀川市圖書館可以回族民間樂器(口弦、咪咪、哇嗚)、回族花兒音樂、回族剪紙、回族刺繡、彭陽紙織畫等技藝題材,開展收集、整理、記錄等文獻收藏和展示活動,既使該區、該市民俗文化傳承保留下去,又為塑造民族民俗文化品牌奠定基礎。真正使民俗文化與民族地區圖書館互動起來。
筆者認為,民俗文化與圖書館之間是相互滲透、不應分離的。圖書館需要民俗文化豐富館藏建設,拓展延伸服務項目,吸引更多讀者利用圖書館。民俗文化需要圖書館的資源優勢來營養自己,發展自己,壯大自己,完善自己。雙方的發展是一個互動的過程。
民族地區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教育中心,應積極開展民俗文化的宣傳工作,并加強運用新技術對民俗文化進行保護。比如,網絡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寧夏公共圖書館可以通過借鑒已有的專題網站經驗,將寧夏地區優秀的民俗項目進行數字化,并不斷更新,使鮮活的寧夏民俗文化展現得更全面、更完美。
另外,民俗具有社會性、集體性、類型性、模式性、變異性、傳承性和播布性等多種特征,所以民族地區圖書館要通過攝像、錄音和存檔等方式保證民俗文化的永久保存。
一方面,利用圖書館的報告廳、會展廳、影視廳等服務設施與場所,為民俗文化的傳承者提供展示的平臺;另一方面,利用節日活動、展覽、論壇、講座、專業性研討等形式加強宣傳。在宣傳推介方面,各民族地區圖書館都有許多經驗可鑒。如寧夏圖書館不定期地邀請文化名人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講座,形成了該館的品牌,受到讀者好評。推出的文化遺產專題講座,也有效地宣傳了寧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如銀川市圖書館可以嘗試做一些工作,在街道社區開展“民俗文化進社區”系列講座等,把珍貴的民俗文化遺產帶進社區街道,帶到每一位普通百姓的身邊。這種互動效應在某種程度上會引起寧夏地區讀者對民俗文化更加廣泛的關注和熱愛,有力地推動民俗文化宣傳和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加深廣大群眾對民俗文化知識的了解和認識,提高、增強人們對民俗文化的保護意識。
民俗文化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僅僅依靠一兩個部門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得到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包括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財政支持。盡管民族地區圖書館不屬于專業的民俗文化研究機構,但亦應積極爭取資金,想辦法使自己成為民俗文化保護的重要成員。
3.2.1 傳承人在減少。民俗文化遺產和人的活動息息相關,是靠人來傳承的。如果民間藝人日益減少,民俗文化遺產就會瀕臨失傳。文化部曾明確要求,對于民俗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各級政府要制定保護辦法,使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工藝美術大師很好地傳承他的技藝,以便后繼有人[1]。比如寧夏回族民間樂器“哇嗚、咪咪、口弦”,似牛頭、似小羊,雕刻阿拉伯文等,具有鮮明的回族文化特征。然而,由于寧夏回族器樂生存的土壤正在迅速消失,器樂傳承遇到了危機。老一輩藝人紛紛改行,許多年輕人已不知“口弦、咪咪、哇嗚”為何物[2]。圖書館應該采取相應措施,為搶救保護傳承民俗文化遺產做出貢獻。
3.2.2 建立傳承人檔案。民族地區圖書館可以為某一專項民俗文化項目建立傳承檔案資料,當然更應該建立民俗文化傳承人檔案資料,比如寧夏回族花兒、回族剪紙、彭陽回族紙織畫等技藝傳承人,對這些傳承人檔案資料的建立和保存應引起圖書館高度重視。民俗文化通過圖書館這一文化載體,將不斷發展壯大。這樣一來,既可以使圖書館的宣傳功能得到大眾的認可,也可使民俗文化得以宣傳。這也是一種互動。
3.3.1 民俗文化的價值。民俗文化具有濃烈的地方特色和學術價值,將不容置疑地成為特色館藏中較為重要的部分。
3.3.2 特色的民俗資源充實地方文獻。圖書館要保持活力,就要建設具有權威性、地域性、代表性和個性鮮明的特色文獻資源[3]。圖書館不僅需要收藏、提供常規的信息資料,對諸如大型慶典儀式、民族節日文化、民族手工工藝等電子資源亦應加強收藏。
此外,在民俗文化項目申報過程中形成的有關申報項目文本及附件、音像資料、數字化多媒體與一些實物等,都可以作為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加以收藏。這些藏品將極大地豐富民族地區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形成新的知識服務生長點。
3.3.3 地方文獻中民俗資源的研究。筆者認為,對于民族地區圖書館來說,需要利用民族學、民俗學的研究方法,開展田野調查,通過民間的生活訪談工作,將這些在普通群眾中廣為流傳的、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民間傳說、民間歌謠、地方歷史發展中的重大事件及細節等揭示出來并加以整理,使民俗資料與地方文獻資源有效互用,達到豐富地方文獻資源的目的,使民俗文化資源得到發展壯大。
3.3.4 地方文獻中民俗資源的開發。在圖書館地方館藏中普及民俗文化的收集、保存工作,應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筆者認為,利用民俗文化資源,開發相關的建設項目是必要的,比如:寧夏銀川市圖書館應根據市情大力開展館藏民俗文獻資源專題服務,建設多種形式、多種類型的數據庫。如回族民俗文獻收藏、回族民俗文化研究、西夏文化研究、民族民俗產品開發等多種形式的數據庫,實現挖掘出新,實現深層次的有效服務。發揮圖書館的科學教育功能,為廣大讀者和科研人員提供幫助,為銀川市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服務。
總之,民族地區圖書館建設是本地區文化事業發展的標志,是保存民族民俗文化、促進民族民俗文化發展的重要基地,對于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任何一個城市的民俗文化發展都不能缺少圖書館的參與,民族地區圖書館應積極融入到民俗文化建設當中,并鼓勵、引導廣大市民參與到民俗文化建設中來,充分享受民俗文化發展帶來的成果。因此,我們要在理論和實踐上準確把握新時期民族地區圖書館的發展趨向,使民俗文化與民族地區圖書館充分互動起來,采取有力措施,將民族地區圖書館事業推向一個新的水平,使民族民俗文化更加繁榮和健康地發展。
[1] 王云慶.圖書館等文化事業機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措施.工作研究,2007(8).
[2] 本書編寫組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3] 馬曉暉.口述歷史與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7(4).
張 萍 女,1976年生。現為北方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史碩士研究生,發表論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