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林
(大連市金州區圖書館,遼寧 大連 116100)
劉景林 男,1958年生。大專學歷,館員。
在過去較長的時間里,廣大農村圖書館(室)得不到公共財政的有效支持,缺少經費,資源匱乏,管理人員無保障,無法有效地承擔農村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職能。盡管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支持力度,但仍然無法有效地解決農村圖書館(室)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問題,這就導致了城鄉居民在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失衡。大連地區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水平同樣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目前無法滿足廣大農民的閱讀需要。
為改變這種狀況,幾年來,大連圖書館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多級投入、集中管理、資源共享”的模式,目的是想打破城鄉間的藩籬,實現城鄉圖書館服務的普遍均等,以便能較好地解決農村居民“讀書難、借書難”的問題。為此,2009年大連圖書館在金州區七頂山街道拉樹山村、大魏家街道小蓮泡村、三十里堡街道北樂村、向應街道蘇屯村、亮甲店街道石磊村等10個基層圖書館(室)進行了“一卡通”試點,為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消除城鄉文化差異,統籌城鄉文化發展進行實踐探索。
由大連市文化主管部門牽頭,成立大連地區城鄉一體化“一卡通”協調辦公室,負責公共圖書館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縱向、橫向聯合,確保城鄉一體化“一卡通”及文獻資源館際共享的有序開展。
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強、健全的協作機制,制訂城鄉一體化“一卡通”文獻資源館際共享的操作規程和具體辦法,保障各成員館的權利,明確各自的義務,制訂業務規范,建立市、區(縣)、鄉鎮、村各負其責的管理體系。目前市館已與10個試點分館達成了操作協議。
因為從當前實際情況看,建立全大連市農村地區圖書館城鄉一體化的“一卡通”共享條件不夠成熟,還有許多疑難問題無法解決。所以大連圖書館計劃在金州區先行試點,待試驗成功后,再全面推廣大連農村地區公共圖書館“一卡通”。
2009年7月,經過反復論證后,大連圖書館決定選擇金州區10個鄉鎮村圖書館(室)作為試點單位,開始一種新型公共圖書館服務方式的前期探索。計劃構建以大連市圖書館為總館,以區(縣)級圖書館為紐帶,以鄉鎮村圖書館(室)為分館的“總分館模式”下的服務體系。即通過一體化網絡建設,使市、區(縣)、鎮(鄉)、村4級的公共圖書資源合理流動,保證農民讀者不僅可查閱各成員館的所有館藏書目信息,還可持“一卡通”到就地就近的10個鄉鎮村分館進行多館借書,異地還書。農民讀者只要在其中一個成員館中辦了借閱證,就能在所有成員館借閱書刊,通借通還,不用再花費很長時間和跑幾十里地去借書還書,農民看書同樣方便快捷。
10個試點“一卡通”的技術管理系統依托因特網搭載,由市館統一安裝,采用相同的圖書管理軟件,建立市館、區館、鄉鎮村圖書館(室)分館組成的虛擬網絡。這10個分館擁有各自獨立的計算機業務管理系統,館與館之間采用VPN虛擬網絡技術實現聯網,建立了書刊借閱“一卡通”。網絡中各成員館既聯成一體,又相互獨立,彼此平等,各成員館仍有完整的目錄體系和借閱體系。這種形式的聯合對網絡的壓力較小,擴充性較好。目前在10個分館系統內試運行,等成熟以后再在全市推廣。
10個“一卡通”分館的房屋場地、書架(書柜)書桌、開館的一次性投入,以及館舍日常維護、維修、水電、通訊、設備更新和當地配備管理員的工資等費用,均由本地鄉鎮、村負責承擔。市圖書館作為總館,只負責10個圖書館分館的業務指導、協作協調、圖書流動的管理以及文獻資源的采購、編目、分類、標引、加工等。鄉鎮村圖書館分館主要負責第一線的讀者服務工作。2009年9月,大連圖書館把已加工完成的、價值30多萬元的10000冊新書和4000余冊雜志配送到10個分館。至10月底,10個“一卡通”分館均掛牌開館,進入試運行階段。
大連圖書館同時必須做好“一卡通”圖書流通工作,因為這是做好各個分館的圖書調配、提高服務質量、滿足各類讀者需求的保障和重要環節,是總館、各分館一起形成動靜結合的圖書館服務網絡的樞紐。因此,2009年11月,市館專門購買了一臺大型圖書流通車,專為“一卡通”圖書流通服務。另外,大連圖書館也十分清楚,總館承擔著對分館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任務,只有經常培訓,才能保證不斷提高管理人員的職業素養和業務能力,才能增強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服務功能。為此決定在近期內,對10個試點單位的圖書管理員進行一次業務培訓,并且日后還要形成制度,不間斷地培訓。
2009年8月,金州區向應街道蘇屯村里建起了文體活動中心。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好消息就是大連圖書館準備9月份在該村建立“一卡通”圖書館分館。“那陣子,村民們每天的話題都是圍繞這個‘一卡通’。有人說分館要新進1000多冊新書、200多冊期刊,還有人說分館要進1臺電腦,與市圖書館聯網,可以共享市圖將近幾十萬冊的圖書資源。”該村副主任兼圖書管理員傅勇說,“可以看得出,大家對這個大連圖書館分館是充滿了期待的。”
在調研中,我們聽說七頂山街道拉樹山村的一位農民非常喜歡看書,在城里打工的時候,住的地方離圖書館很近,可是就是不敢進去,只是在門口轉轉。當他聽說“一卡通”的公共圖書館就建在農民的家門口,不僅有寬敞明亮的閱覽室,還可以免費享受“一卡通”全市圖書資源的利用,他非常高興,感覺農村人和城里人享受到了一樣的待遇。
在金州農村,很多村民拿不出錢來給自己的孩子買書,相較于城市孩子優越的條件,鄉下孩子往往更需要一個屬于他們的圖書館。亮甲店街道石磊村圖書管理員王金芳說:“我認為,這是鄉鎮圖書館一項重要的服務職能,我希望通過‘一卡通’,能彌補教育孩子書籍不足的問題。”在現實中我們看到,農村的孩子們對兒童讀物充滿了好奇和渴求,一放學,他們幾乎是飛奔進圖書室,把書包往門口一扔,就一頭扎進兒童讀物的書堆里。
在金州區七頂山街道陸海村,大學生兼圖書管理員李響說:“以前我總認為,農民不大喜歡閱讀,其實這種看法是沒有根據的。我來這里工作后親眼見證了,閱讀真的已經成為他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問題在于你有沒有給他們創造一個好的閱讀條件。”在實際下鄉輔導工作中,我們看到了那些捧著科技致富、法律知識書籍如饑似渴閱讀的農民,從他們專注的神情中可以感受到農民正在從閱讀中感知著知識的力量。盡管是一個小小的圖書流通點,村民們閱讀的熱情絲毫不低于城市居民,有的農民在閱覽室里一坐就是一個下午,專挑一些農技方面的書籍看,有時候甚至可以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
目前,從大連圖書館已建的10個“一卡通”分館來看,基本上達到了向農村地區提供均等、免費、無障礙服務,讓廣大農村群眾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閱讀待遇的目的。但是,區域城鄉一體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金州區的10個分館只是一種探索。我們相信,有了上級領導的重視及各圖書館間的通力協作,一定能夠建成一個以市圖書館為龍頭、區(縣)館為中心、鄉鎮館為骨干、村屯分館為基礎的四級資源共享網絡,為大連市的三個文明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1]吳慰慈,張廣欽.不斷求實與發展的當代中國圖書館學研究.圖書館,1996(2):7-11.
[2]范潔.圖書館館際互借比較研究.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2(2).
[3]戴煜濱.論中國圖書館學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圖書館學報,1996(6):7-14.
[4]F.W.蘭卡斯特.電子時代的圖書館和圖書館員.鄭登理等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5.
[5]曾民族.面向電子信息資源的信息服務業及其技術發展動向.情報學報,1996(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