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彤 (西南交通大學圖書館 四川 成都 610031)
西方社會對發展中國家在科技、政治、經濟、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沖擊是巨大的。無論在社會層面還是科學層面,發展中國家對西方模式的模仿在不斷加劇,并且這種模仿正滲透于民族精神之中。而作為國家和民族名片的本土知識卻在現代化進程中被忽略,并走向衰亡的邊緣。當前許多發展中國家已經開始意識到保護本土知識對國家獨立自治的發展模式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對本土知識的收集、保護和傳播已經得到了世界廣泛的認同。圖書館作為保護世界文明發展的巨大資料庫,理應在本土知識的收集、保護和傳遞中發揮重要作用。
《Working with Indigenous Knowledge:A Guide for Researchers》的作者Grenier L把本土知識定義為當地知識,是指特定文化和社會獨有的知識,是與產生于大學、研究機構、私人公司的國際性知識相對應的知識,并在農業、醫療、食品、教育、自然資源管理及農村地區大部分活動中作為本地層面的決策基礎[1]。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人類學家Warren D M認為,本土知識是一種獨特的、傳統的當地知識,它存在于特定的地理范圍之內,并由特定范圍內的人群創造和發展;它可以被看作是傳統或者當地知識植根于特定人群之中的,在特定的文化、地區、社會中獨一無二的,在正式教育系統之外發展起來的各種知識和技巧[2]。
從對本土知識的定義中不難看出,本土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是人類文化的歷史積淀,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衍生出來的,與當地環境相適應,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經驗的不斷積累、提高、完善,包括了各種見解、技術、實踐經驗等在內,與當地人群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在代際間傳遞并不斷完善的傳統知識。它具有幾大特點:第一,本土知識產生于特定的社會環境,存在于一個更廣闊的文化傳統之中,是生活在這一社會環境下的人們形成的一系列的經驗;第二,本土知識是一種默認的知識,通過口述、模仿或示范傳播;第三,本土知識是一種經驗性的知識,而不是理論性的知識,在當地人群中通過經驗的積累、測試、完善而不斷得到加強;第四,本土知識是通過不斷重復而形成的,當新的知識產生時,它通過不斷的重復而得以保存和加強;第五,本土知識是具有可變性的知識,被不斷地產生和再生、發現和丟失。
在近幾個世紀以來,由于西方知識對世界的強大影響,本土知識常常被看成是現代科技知識的對立物。西方許多科學家和發展機構否認本土知識對社會發展的意義,認為由于多年來西方文化的沖擊和代際間傳遞的失敗,本土知識已經被侵蝕而不斷消亡[3],但他們卻沒有意識到現代科學的基礎性原則,如客觀性、還原性和理性思維。本土知識由于技術發展過程中的種族中心主義、反生態和對文化多元化的忽略而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挑戰。西方科學觀和發展觀強調人對自然的主宰力,而漠視了原住居民傳統知識體系和他們千百年積累的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的本土知識與現代科學的緊密關系。對于本土知識而言,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是:它是人類在很多世紀的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并在人類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相互平衡中得以保存下來。它以技術形式、文化價值或社會生活習俗等方式存在,內容涉及到醫學、食品安全、動物飼養、水源的管理、土地保護、害蟲防治等各個方面,對于加深人類對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稀缺資源的利用以及自然環境管理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
由于本土知識在教育學、環境保護學、醫學、建筑學、植物學等方面對現代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例如,1998年世界銀行發布了對本土知識保護的行動框架;2001年6月,由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主持的“千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大會強調了當代科學知識和地方性知識、原住民本土知識的平等性地位[4]。因此,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張揚本土知識與重建自我價值的內源化發展之路是尋求獨立發展道路的基礎。
圖書館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社會職能決定了其在本土知識保護中的職責。特別是在網絡轉變知識與信息利用形式的今天,數字圖書館對以多種媒介形式存在的本土知識的保護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現實條件下,數字圖書館對本土知識的保護基于以下前提:第一,近幾十年來人類的生存條件發生了極大變化,基于發展的要求,人們對信息資源的需求,無論從數量到范圍還是從廣度到深度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第二,絕大多數數據庫來自于發達國家,其目的在于滿足發達國家用戶的需求,但這不一定能滿足發展中國家用戶的信息需求;第三,發展中國家在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力求在吸收西方先進知識的同時能尋求一條符合其民族發展的獨立自主的道路。正是這些前提及數字圖書館自身存在的優勢,決定了數字圖書館將在收集和保存民族本土知識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數字圖書館由于其保存和傳遞形式的特殊性,在本土知識的保護中具有明顯的優勢:首先,本土知識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方式具有多樣性(除了書籍、古籍、善本、手稿、碑帖、字畫外,還包括通過口述和文獻傳遞的民間傳說、民族服飾和飾品、工藝、音樂、舞蹈、宗教儀式等),數字圖書館能使本土知識以本民族的語言通過聲音和圖像的形式進行記錄和保存,并以生動形象的方式記錄本土知識的最初面貌;其次,數字圖書館能對在各種關系數據庫或面向對象數據庫系統上的本土知識進行組織、管理、查詢,并通過因特網發布,這為本土知識的共享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平臺;再次,本土文化的延續在于其在代際間的傳遞,數字圖書館能對本土知識以數字化的形式長時間保存,這有助于本土知識的延續和發揚。
本土知識的保護不是單純的收集和保存,而應以學科或部門為基礎,整理和組織分散的知識形式,從而形成有效的信息體系,為當地可持續發展研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層面的支持,強化人們對當地知識和文化的理解,并為當地的社會經濟決策提供有關于本地知識的信息。因此,數字圖書館對本土知識管理應立足于實現三大目標:第一,收集、整理、歸納和組織本土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以便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策略提供信息支持;第二,定期對不斷積累的本土知識進行更新和維護,以保證知識的有效性;第三,通過對圖書館本土知識的獲取和保存,鼓勵社會對本土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總之, 數字圖書館的文獻收藏、傳遞和共享優勢為長期存在被遺失危險的本土知識的保護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具體實踐方面,印度等國的數字圖書館對本土知識的保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思路。
印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極具民族特色的本土知識,其范圍涉及到生物技術、農業、藥學及醫療等各個方面,本土知識的保護對印度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創建本土知識數據庫、建立數字圖書館成為印度保護本土知識的重要措施。
為滿足本國用戶對本土知識的需求,印度先后建立了本土農場管理知識數據庫、食品技術研究數據庫、本土藥物數據庫、健康和家庭福利數據庫等。由印度科學和技術國家信息系統(N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NISSAT)創建的印度科學和技術檢索服務數據庫可以看作是本土知識數據庫的倉庫。該數據庫包括398個項目,提供202項信息檢索和摘要服務、83個目錄及113個本土數據庫,其內容包括本土知識數據庫的名稱、種類、內容和涉及的方面等[3]。而且這些本土知識數據庫的創建,力求結合現代技術,并針對用戶的需求,進行了用戶友好型處理,以確保品質,提高其利用率。
1999年,在一場與美國進行的利用沉金(一種植物)治療傷口的昂貴專利官司取得勝訴之后,2002年為保護本土知識,防止“剽竊”,印度政府專門組建了一個工作小組,從事印度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工作,并創立了自己的本土知識醫學數字圖書館。該數字圖書館收錄了36000種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印度傳統藥物,4500種醫藥植物和草藥治療法及1500種瑜珈姿勢,并允許用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及日語進行查詢,這為本土醫學知識的保護、收集和共享提供了一個便捷的平臺[5]。一方面,該數字圖書館對本土傳統醫學知識進行了系統的收集整理,為本國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的結合提供了文獻資料,特別是對尚未被現代醫療體系所覆蓋的主要依靠傳統醫療的1.4億印度居民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該數字圖書館的建立保護了本土知識的專利權,有利于國際專利組織對不當的侵權行為的糾正和阻止。
印度數字圖書館對于本土知識進行保護的成功案例也引起了其他地區的興趣。非洲的很多國家紛紛開始建立本國的本土知識數字圖書館、創建本土知識數據庫,旨在保護和發展對社會經濟具有深刻影響的本土知識。比如,“以網絡為基礎的本土知識數字檔案”(Internet-Based Digital Archive for Indigenous Knowledge)項目就是針對非洲本土知識和文化的保護項目[6-7]。該項目的宗旨是創建以網絡為基礎的數字圖書館,收集已有的關于本土知識的數據庫,完成以特定地區為基礎的本土知識的記錄,范圍包括當地語言、故事、儀式、工藝制造等,以保存和傳播非洲的本土知識。同時,該項目還針對如何運用數字圖書館的信息和通訊技術還原一些已經消失的本土知識來研究本土知識數字化的可行性,本土知識的保存、共享和代際間的傳遞方式以及數字圖書館在保存和共享本土知識時扮演的角色等問題。
2005年,南亞地區合作組織(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簡稱SAARC)在印度舉行的相關會議中宣布,南亞國家將發展地區性的本土知識數字圖書館,并于2006年初開始著手創建[8]。該數字圖書館涉及傳統醫學、食品、建筑和文化等領域,通過對本土知識數據庫的建立,促進對本土知識相關項目的研究,同時加強各地區間藥物知識資源的共享。
印度等國在本土知識保護中取得的巨大成績,對同樣具有悠久文明歷史的我國利用數字化技術保護本土知識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我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涉及醫藥、耕作、養殖、食品生產、資源管理利用等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的本土知識。如何借鑒印度等國的先進經驗開發本土知識數據庫、保護我國博大的本土知識,成為我國圖書館人應該思索的問題。
為保存和發揚本土知識、改變過分依賴國外的現狀、提高國民的自主意識和首創精神、探尋適合我國自身發展的本土化社會經濟戰略,我國圖書館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創建自己的本土知識數據庫和數字圖書館。
對于圖書館來說,任何一種新的產品或服務的推出都應該以用戶的需求為基礎,本土知識數據庫的開發也要與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實踐相一致,以確保數據庫擁有較高利用率。因此,對我國本土知識需求的調研是我國數字圖書館開發本土知識數據的第一步。調研的內容包括用戶對特定知識的需求、對特定知識使用的形式、信息需求的性質等,調研可以以問卷調查或圖書館員的口頭詢問等方式進行。這種調研能保證數據庫的開發與當前的用戶需求相一致。其次是對調研數據的分析和研究。不同性質的圖書館擁有不同的服務對象,專業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及高校圖書館針對的用戶群體不同,決定了對其本土知識數據庫的需求具有差異性。因此,對調研數據的分析有助于圖書館確定項目的開發方向,提高圖書館有限資金的利用率,并最大限度滿足用戶需求。再次是對數據庫開發的可行性分析。這一部分包括對數據庫開發的技術力量、用戶需求模式、開發的成本效益等進行分析。
近年來,我國數字圖書館發展迅速,數據庫建設成為數字圖書館發展的核心。我國數字圖書館在多媒體信息處理、信息的壓縮與解壓縮、分布式內容處理、自動識別技術、多語言處理技術、網絡技術等方面尚不完善,制約了本土數據庫發展,導致本土數據庫普遍存在質量不高、共享性差、規模化程度不夠、利用率低、標準化規范化程度低等問題。因此,應不斷加強技術投入,培養高技術人員,以解決當前數據庫發展存在的種種問題。
本土知識數據庫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面對當前圖書館普遍經費緊張的現狀,應加強資金管理,統一規劃,避免重復建設和投入,以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一方面,本土知識具有地區性特點,各地數字圖書館應根據本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多渠道利用政府和民間資金,建立和發展對本地具有保護和利用價值的本土知識資源。廣東省在本土知識數據庫的建設方面成績卓著,如佛山市石灣圖書館創建的“陶瓷世界數據庫”、湛江市圖書館創建的“亞熱帶海洋經濟文獻庫”、汕頭市圖書館創建的“潮汕美食數據庫”、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承建的文化部項目“廣東省戲劇劇本全文庫”和“廣東省戲劇、舞蹈、音樂研究資料全文庫”等。另一方面,對于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本土知識,應學習印度本土知識數據庫的發展經驗,由政府出資建設數字圖書館并統一負責建設開發,以保障信息資源的準確性和規范性,提高數據庫的質量和利用率。
本土知識數據庫的市場化是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實現本土知識數據庫市場化需要解決如下幾個問題:①使用標準化的格式建立數據庫產品并進行日常維護;②實現本土數據庫在國內或國際互聯網的安裝;③建立數據庫服務機制,提供便利的檢索口;④完善對本土知識數據庫服務的培訓和教育機制;⑤促進國家性的本土知識數據庫的發展。
總之,我國本土知識數據庫的發展應不斷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加強對本土知識的保護,促進具有我國地區特色數據庫的建設和發展。
[1]Grenier L.Working with Indigenous Knowledge: A Guide for Researchers[M].Ottawa: IDRC, 1998.
[2]Warren D M.Indigenous Knowledg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G]//Local Initiatives and Institutional Roles, Nairobi: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in Africa,1992.
[3]Kaula P N.Dissemin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Work of Foreign Scholars on Indian Thought and the Need for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Book Museum[J].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1998(17):18-26.
[4]張永民.千年生態系統評估[EB/OL].[2009-09-01].http://www.millenniumassessment.org/documents/MA_A%20Framework%20for%20Assessment_Chinese.pdf.
[5]Sathyanarayana N V.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Drug and Pharmaceutical Information System[J].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1988(7):148-154.
[6]Nakashima D, Prott L, Bridgewater P.Indigenous Knowledge:Tapping into the World's Wisdom [J].Sources,2000(7):11-12.
[7]Sinjela M, Ramcharan R.Protecting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s of Indigenous Peoples Through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Issues, Challenges Strateg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inority and Group Rights, 2005(12):1- 24.
[8]SAARC to Set up Traditional Knowledge Digital Library[N].The Financial Express ( New Delhi), 200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