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作淼,張友三
(1、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院血液科;2、檢驗科,江西 贛州 341000)
許多疾病會引起機體止凝血功能紊亂,故凝血檢查廣泛應用于臨床,尤其在手術前、出凝血性疾病等的診療,凝血檢查成了必不可少的實驗項目。凝血項目檢測過程受儀器狀態、試劑穩定性及環境溫度等因素影響,所以室內質控是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在市場銷售的凝血項目質控品大多為進口,價格太貴,也成了科室負擔,讓科室難于堅持每日做室內質控。如何保證檢驗質量的同時又不增加成本,使室內質控工作持續性地開展,是現代檢驗追求目標之一。我們嘗試自制質控血漿用于凝血項目檢查,此方法簡單,經濟,并取得較好的質控效果,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現總結與同行探討。
1.1 材料
1.1 .1儀器 北京世帝產LG-PABER-I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儀(半自動)。
1.1 .2 試劑 廠家配套試劑(注PT:ISI 1.52),試劑配制后在有效期內使用。
1.1 .3器材 一次性真空定量采血器。用109mmol/L枸椽酸鈉抗凝劑0.2ml,定量采血至2ml。
1.2 方法
1.2 .1質控血漿收集 收集同一天凝血項目檢查正常的69例住院病人剩余血漿標本,且無脂血、黃疸、溶血和渾濁,其中男36例,女33例,年齡在4-76歲(平均45.4歲)。將標本置于無菌燒瓶中充分混勻5分鐘后于無菌試管內離心(RCF 2500g,10min),吸取上清液(將試管底部 0.5m l棄之)移到另一無菌燒瓶內,再次充分混勻后,分裝于密閉的子彈頭內(0.3ml/支),保存于-20℃冰箱。整個過程4小時內完成。
1.2 .2血漿定值 血漿定值所用試劑當天配制。制取當日檢測 6份質控血漿之 PT、APTT、TT、FIB,隨后連續 3日,每天取6支質控血漿,如此每個項目可獲得24個數據,計算平均值與標準差,去除離群值(x±3SD),將剩余數據重新計算。將第二次所得平均值與標準差作為該批質控血漿的定值,并以此為質控圖的中心線。(注:本批次質控品定值過程中未發現離群值)
1.2 .3檢測 所用試劑在有效期內使用。每天從冷凍室取1支質控血漿室溫解凍10分鐘,并于半小時內隨當日臨床標本同樣檢測PT、APTT、TT、Fg。收集滿20個測量值作為該月的質控數據,計算出該月數據的平均數、標準差和變異系數并繪制質控圖(Levey-Jenning曲線);四個月的質控過程(80個測量值)實際共用時110天。
1.2 .4統計方法 t檢驗。

表1 每月測量均值與血漿之定值作比較(n=20,x±s)
3.1 從表1得知:將不同月份的質控結果分別與血漿的定值用t檢驗作比較,發現APTT和TT在2個月內無顯著性差異(P>0.05),PT在 3個月內無顯著性差異,Fg在4個月內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APTT和 TT保存至 3個月,PT至4個月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這明顯更長于毛和香等[1]和劉玲等[2]報道質控血漿穩定性為20天,而葛學順[3]報道的穩定長達4個月,我室之Fg與其相似,而APTT、PT、TT三個項目則更短,可能是葛學順在血漿中加了疊氮鈉(5g/L)防腐有關,而他們在冰凍血漿融化時主張在37℃,但我們在室溫 (26±2℃)解凍,讓凝血因子逐步恢復活性后測量,并未發現影響結果。PT、TT測量值隨貯存時間延長而逐漸增大,并呈階段性、比例性下降,這與凝血因子活性逐漸減低相關,APTT理論上也應如此,但第三月比第四月反而更高,可能與半自動儀器操作隨機誤差相關。
3.2 由于凝血檢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于手術前、出凝血疾病的診斷,其結果準確性關系到疾病的診治,而凝血檢查準確性受諸多因素影響。進行室內質控是保證其凝血功能結果的準確性的重要舉措。我們從臨床標本中按一定要求篩查后收集標本來制備凝血質控血漿:選擇凝血功能檢查正常的標本即可排除疾病和藥物等因素所致凝血因子活性改變,而在無菌瓶內混勻分裝于密閉的子彈頭后保存于-20℃目的是為了減少細菌污染有利于凝血因子活性的穩定。本方法制取質控品直接從臨床標本中收集無需特意抽健康人群的血液,使質控血漿更簡單易得,且每20個測量值即繪制1張Levey-Jenning質控圖更符合臨床上室內質控習慣。
3.3 因質控血漿來源多人標本,且未測傳染性標志物如HbsAg、抗-HIV等,應視為傳染性標本對待,操作者應注意生物危害,注意防護。
3.4 目前市場上所售凝血檢查質控品大多為進口,價格太貴,讓許多科室尤其在基層醫院難于承受,使凝血項目室內質控難于開展,沒有室內質控的實驗檢查是醫院安全隱患之一。筆者認為:無論出于保護患者利益還是醫院利益,開展凝血項目室內質控都非常重要。我們所用的凝血項目室內質控方法,具有簡單,經濟、實用,適合全自動和半自動血凝儀,尤其適合基層醫療單位使用。
[1]毛和香,李良瓊,等.PT、TT、APTT自制質控血漿穩定性的探討.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05,3(20):81.
[2]劉 玲,葉 勇,等.用混合血漿作PT和APTT與TT質控物探討.中華新醫學,2002,3(4):376~377.
[3]葛學順.常規凝血檢查室內質控血漿的制備與評價.檢驗醫學與臨床,2007,3(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