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曄,萬 瓊,李志紅,余莉蘭
(南昌大學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江西南昌 330008)
支原體是一類缺乏細胞壁、形態上呈高度多形性,能通過濾菌器,在無生命培養基中能生長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支原體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迄今已分離到150余種,其中寄生性的有90多種,而人體支原體至少有15種。在人體支原體中,解脲脲原體(Uu)是引起非淋球菌性尿道炎(NGU)的重要病原體之一,約有30%~40%的非淋球菌尿道炎由Uu所致[1]。近年由于泌尿生殖道疾病發病率的增高,以及抗生素濫用引發耐藥菌株增多,泌尿生殖道支原體感染的患者在我國逐年上升,有超過淋病奈瑟菌感染的趨勢[2]。因此,支原體的培養鑒定及耐藥性檢測,對其感染疾病的診斷、治療、提高療效和減少耐藥株的產生極其重要。我們對2007年5月至2009年7月來我院檢查泌尿生殖道支原體的標本進行了培養及藥敏試驗,對其中的345例陽性標本結果做了統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5月~2009年7月來我院皮膚性病科、泌尿科及婦科就診的有泌尿生殖道感染癥狀或體征的患者進行支原體藥物敏感試驗,檢測出支原體陽性患者345例,其中男108例,女237例,年齡20~71歲不等。男性患者采用尿道拭子插入尿道口內2~4cm,轉動取柱狀上皮細胞或取前列腺液;女性患者于宮頸管內1~2cm處取宮頸口、陰道后穹隆及陰道分泌物。
1.2 試劑 珠海市銀科生物技術應用研究所生產的支原體培養及藥敏一體化試劑盒,一次實驗可以檢出Uu、Mh或Uu和Mh合并感染,同時可測出支原體對12種抗生素的藥物敏感性;抗生素分別為強力霉素(DOX)、美滿霉素(MIN)、環丙沙星(CIP)、氧氟沙星(OFL)、司巴沙星(SPA)、羅紅霉素(ROX)、阿齊霉素(AZI)、克拉霉素(CLA)、交沙霉素(JOS)、紅霉素(ERY)、左氧沙星(LEV)和四環素(TET)。
1.3 檢測方法 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和結果判斷標準進行。
2.1 支原體感染情況 345例支原體陽性患者分泌物中,檢出單純解脲脲原體 (Uu)陽性282例,陽性率81.74%(282/345),單純人型支原體陽性4例,陽性率1.16%(4/345)。Uu和Mh混合感染59例,陽性率17.10(59/345)。
2.2 282例Uu、59例Uu+Mh對12種抗菌藥物藥敏試驗結果,見表1。

表1 Uu與Uu+Mh對12種抗菌藥物藥敏試驗結果(%)
支原體與人類各種泌尿生殖道疾病相關,可引起尿道炎、前列腺炎、附睪炎、非淋菌性尿道炎(NGU)、不孕不育癥、女性可引起附件炎、盆腔炎、陰道炎、宮頸炎、胎兒或新生兒感染、關節炎[3]等多種泌尿生殖系統感染性疾病。由于不規則使用抗生素,包括濫用抗生素和使用方法不當,以及支原體耐藥基因的出現,導致支原體耐藥性呈現增強的趨勢[4],從而導致對支原體所致疾病療效不佳。因此為更好地防治支原體感染,應對支原體進行培養及耐藥性檢測,這對及時、準確地進行診斷和指導臨床合理選擇有效的抗生素進行治療,特別是對免疫低下的患者更具有重要意義。
在345例支原體陽性患者分泌物中,檢出單純解脲支原體Uu陽性282例,陽性率81.74%(282/345),單純人型支原體陽性4例,陽性率1.16%(4/345)。Uu和Mh混合感染59例,陽性率17.10(59/345)。由此可見本地區患者中以單純解脲支原體(Uu)感染為最多,其次為 Uu+Mh混合感染,這與國內文獻報道[5]一致。
在345例支原體陽性感染者中,女性感染者有237例,感染率為68.70%;男性感染者有108例,感染率為31.30%。女性感染率明顯高于男性,其原因可能與男女泌尿生殖器官解剖結構及生理上存在差異,以及女性感染后癥狀輕微或無癥狀而不能及時治療有關。我們的調查還顯示20~40歲年齡組患者感染率為85.80%,是發病的高危人群,且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組,說明該年齡段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發病的高危人群。由于該年齡段正處于性活躍期,因此應把該年齡段的人群視為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重點防治對象,應把支原體培養和藥敏試驗作為泌尿生殖道疾病的常規項目進行檢測。
由于支原體缺乏細胞壁,β-內酰胺類抑制細胞壁合成的抗菌藥物對其無效[6],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不可避免出現耐藥現象,同時支原體感染往往時間長療效慢,因此正確選擇藥物至關重要。本文對345例支原體陽性患者的藥敏試驗結果如表1所示,抗生素對單純Uu和Uu+Mh混合感染有不同的耐藥率。單純解脲脲原體(Uu)感染對12種抗菌藥物敏感率高的藥物分別是強力霉素 (DOX)94.33%、美滿霉素(MIN)90.07%、交沙霉素(JOS)89.36%和四環素(TET)87.23%;耐藥性高的藥物分別是環丙沙星68.44%、氧氟沙星59.57%。治療單純Uu感染首選抗生素為強力霉素、美滿霉素和交沙霉素。單純Mh感染標本太少,未作統計。Uu+Mh感染對12種抗菌藥物敏感率高的藥物分別是強力霉素(DOX)49.15%、美滿霉素(MIN)44.07%,耐藥性最高的藥物是紅霉素(100%),其次是阿齊霉素91.53%、氧氟沙星86.44%、羅紅霉素84.75%和環丙沙星84.75%。
通過表2我們對比發現,Uu+Mh混合感染與單純Uu感染的敏感性和耐藥性有明顯不同,差異較大的是紅霉素、阿齊霉素、四環素、克拉霉素及羅紅霉素。Uu+Mh混合感染者對各種抗生素的耐藥率均高于Uu單獨感染者。Uu+Mh混合感染時對環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沙星的敏感性呈明顯下降趨勢,可能與近年來氧氟沙星應用過多過濫有關,有文獻報道長期使用或接觸氧氟沙星等喹諾酮類藥物會產生耐藥性[7]。這說明由于抗生素的濫用,導致了大量耐藥菌株的不斷出現,使原來敏感的藥物出現耐藥,因此在進行支原體感染治療之前,盡可能的進行支原體培養及藥敏試驗,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合理、有效的使用抗生素,以達到治愈而又避免耐藥菌株產生及蔓延的目的,對在最短的時間內解除患者的痛苦,提高臨床治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張卓然主編.臨床微生物學和微生物學檢驗[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89.
[2]張有江,張軍民,羅燕萍,等.400例泌尿生殖支原體衣原體檢測及藥敏結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7):689.
[3]Taylor-Robinson JD.Mycoplamas in rhenmatoid arthritis and other human arthritides[J].Clin Pathol,1996,49:781~782.
[4]路 麒,張志剛.393株解脲支原體藥敏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9):889.
[5]林世平,賴志南,姜維娜,等.953株支原體藥敏試驗結果分析[J].嶺南皮膚病科雜志,2005,12(3):207~209.
[6]褚云卓,年 華,賈桂英,等.解脲支原體藥敏試驗結果分析[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0,23(1):43.
[7]張 冉,吳移謀,向 斌,等.喹諾酮類藥物誘導人型支原體耐藥機制研究[J].中華醫學檢驗雜志,2000,23:27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