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農墾科學院 王新華 劉輝
農業科研單位在開展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服務工作中具有明顯的技術和人才優勢,是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主要研發創新基地和輻射基地,肩負著支撐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使命。長期以來,在國家有關部委和新疆兵團的支持下,新疆農墾科學院針對新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內其他省區的農業科技推廣經驗,積極探索建立以農業科研院所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新模式,促進了產學研的緊密結合,增強了省級農業科研單位的社會服務功能,提升了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創新了科技推廣機制,開辟了新的發展方向,促進了兵團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為新疆兵團團場規?;r牧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結合在兵團農牧團場開展的科技特派員、科技成果推廣和科研開發項目合作,在相關團場開展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發展特色產業、提高干部和職工的業務素質等方面,探索和實踐了符合兵團特色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工作新機制。

新疆農墾科學院針對高緯度棉區棉花高效生產的特點,成功推廣了一系列先進實用技術。
——創新管理機制,強化科技成果推廣與社會服務。新疆農墾科學院堅持以科研為根本,以應用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為主體,以開發、扶貧服務(科技推廣)為兩翼的工作方針,緊緊圍繞“發展團場經濟、致富職工群眾、建設新型團場”以及兵團區域主導產業和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科研院所的科技、信息和人才優勢,突出以項目為紐帶,多學科技術資源密切配合,主導產業全程服務,科技特派(科技扶貧、服務)與技術推廣密切結合,全面推動科技開發、科技推廣和提高職工科技文化素質的工作思路,通過組織協調科技人員與貧困團場的資源優勢的有機結合,多種形式幫助貧困團場發展生產,積極探索建立產學研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新模式。
在機構設置上單獨設立了科技成果推廣處,統籌負責新疆農墾科學院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組織協調,并由一名副院長專門分管推廣工作。實施有效管理,把產學研工作與目標管理、項目管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將該項工作納入產學研工作規范化管理的軌道。近年來,根據產學研管理工作的需要,相繼出臺了《科技培訓工作管理辦法》、《科技特派工作管理辦法》、《科技特派人員獎勵辦法》、《科技特派人員業務考核管理辦法》等相應優惠激勵政策。此外,堅持每年召開2次科技特派(科技扶貧、服務)和科技成果推廣工作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科技特派和科技成果推廣工作。根據業務考核管理辦法,對科技人員深入兵團農牧業團場開展科技成果推廣和科技特派工作進行年度業務考核,評選表彰一批科技特派和科技成果推廣先進工作者。同時,把科技人員在基層工作的表現作為干部考評和年終評優的重要依據,積極營造產學研合作的良好環境,充分調動了科技人員深入兵團農牧業團場服務“三農”的積極性。
——實施和完善了科技服務和科技推廣工作新機制。一是根據各服務團場不同的自然和生產條件,開展了以項目為載體,結合區域特色整合科技成果人才優勢;二是瞄準兵團團場農牧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技術關鍵與瓶頸問題,對農牧新技術解決生產中的關鍵問題開展了多方面、多層次的技術集成和示范;三是結合兵團農牧團場的生產實際,集成農牧業實用技術,以科技示范帶動作用加速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四是以促進兵團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為主線,以提高科技素質,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重點,強化科技培訓,推進“科技素質工程”建設集成。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作為農業科技工作的落腳點和社會進步的根本,是實現農業科技經濟一體化最根本的途徑。新疆農墾科學院結合科技扶貧、服務工作,將科技特派(科技扶貧、服務)、科技推廣、科技培訓工作進行了有機結合,對新形勢下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有效形式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創新組織工作模式。積極探索資源型、特色產業發展方向,實施了適應新時期科技特派和科技成果示范推廣的“雙向選擇、合同管理、利益共享”的組織工作模式,創造性地將項目與生產進行一體化運作,推動科技與生產要素的有效結合,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創新實踐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工作模式。一是實施了“技術集成創新”,充分發揮“專家服務團隊”在科技特派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構建了“專家服務團隊+技術集成+素質工程”科技服務和科技成果推廣工作新模式。專家服務團隊是科研人員參與科技成果示范推廣、提高職工(農牧民)生產技能和素質的有效方式,在加強團場科學文化建設、提高團場職工綜合素質、實現團場增效、職工增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新形勢下有效開展科技推廣的重要工作方式。根據生產要求,及時選派了一批科技特派員深入兵團農業主戰場,組建以多學科服務專家組成“專家服務團隊”,將農林牧新技術與實用技術科學集成組裝,采取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的工作方式,強化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和轉化,探索以專家團隊為骨干模式的農技推廣,創新實踐了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模式。
圍繞兵團科技特派服務團場農業生態條件、產業特色和資源狀況,近年來先后在兵團農十師181團、184團、農七師130團等相關科技特派示范團場組建了由作物、水肥、農機、畜牧養殖等專業的專家服務團隊。位于世界第三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西北邊緣的184團,是兵團農十師唯一能種植棉花的團場。由于自然條件和農業科技水平的限制,棉花的種植規模模和單產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從2004年年開始,新疆農墾科學院派出的“專家家服務團隊”,針對高緯度棉區棉花高高效生產的特點,成功推廣了膜上點播播、膜下滴灌、精量播種、超寬膜植植棉等一系列先進實用技術和“矮、密密、早”栽培模式,膜上精量播種機機、采棉機、節水設備等先進農業裝備也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為高緯度植棉提供了技術支撐,初步形成了項目區的棉花栽培技術體系,使得該團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棉花種植面積由2003年的3萬畝增加到2006年的9.2萬畝,棉花單產由70千克提高到105千克,5000畝高產示范田單產達到135千克,創高緯度棉區(北緯46°)棉花大面積高產紀錄,使該團從風險棉區變成了特早熟豐產棉區,實現了植棉生產質的飛躍。三年累計新增產值2.38億元,新增效益3572萬元,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行業專家對此給予了極高評價——“以184團為代表的兵團高緯度植棉規模、單產以及以現代農業為主體的棉花栽培技術體系均居世界領先水平,該團種植的10萬畝棉花是世界高緯度植棉的樣板田”。
二是實踐了科技服務工作新模式。將駐點專家與咨詢專家相結合,實施了以駐點專家長期在團場開展科技服務和科技成果推廣為主、階段性派遣咨詢專家巡回檢查咨詢為輔的科技服務工作模式,有效地解決了科技專家從事科研和推廣工作協調問題,促進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和示范推廣。
——創新科研項目合作工作模式。以項目為紐帶,促進科技與生產的有效結合,解決了制約團場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近年來,在相關科技特派示范團場共同實施了“滴灌高新技術集成與示范”、“棉花優質、高產、高效技術集成示范”、“新疆高緯度棉區高效生產技術集成示范”、“細毛羊高效繁殖生產技術”和“林果業節水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等科研和農業產業化項目,并以此為基礎,開展了發展特色區域產業、提高干部和職工的業務素質等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積極探索農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省級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教學優勢,緊緊圍繞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以及為培養兵團團場農業所需的實用和適用高技能型人才這根主線,不斷深化教學方式探索。在開展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根據培訓內容和學員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合理設計教學方法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關鍵。實施培訓的產學研結合即工作、學習和研究相結合,是將學員的課堂學習、參加實際工作與授課專家的科研工作結合在一起。在培訓過程中,除采用“講授法”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外,還根據具體情況,采用講座、現場示范、座談會、個別指導、考察實習等課堂培訓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活躍的課堂互動、高質量的研討交流、典型性的案例分析、前沿性的課題研究,不僅極大地增強了學員的學習興趣,而且強化學員能力的培養,能較快地提高學員學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帶動團場職工發家致富的積極性。同時,通過教學實習安排學員參觀有關科研和生產基地,了解到兵團目前在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和開發前沿水平,使受培訓的學員學到課堂中學不到的東西,并接受一定的職業訓練,從而順利地進入職業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發展。實踐表明,產學研結合的培養模式可有效解決高技能人才培訓工作中實訓場地不足、實訓設備落后、實訓情景不真實等突出問題,是一個適合兵團團場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同時,該項工作的開展,帶動了新疆農墾科學院各類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各研究所、中心優勢科技資源的共享,完善了研究團隊互相支持、優勢互補的人才培訓合作平臺,有效地解決培訓中設備、師資和實習場地等制約高技能人才培訓發展的瓶頸問題。
新疆農墾科學院圍繞新疆和兵團區域主導產業發展,建立了產學研三位一體的試驗示范站,并在以試驗示范站為平臺的基礎上,聚集農墾科學院多學科科技資源,按產業鏈全程進行技術創新與示范推廣,實施農業科研單位與各師、團場農技部門、龍頭企業、科技示范戶、團場職工有機結合的模式與機制,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共同為兵團團場職工搭建一個可信、可看、可學的平臺,成為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展示示范區。目前,已相繼建成了“新疆兵團糧油作物育繁基地”、“新疆兵團棉花育種良繁基地”、“兵團綿羊繁育生物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和“滴灌肥生產示范基地”等農業試驗示范站(基地),強化了產學研工作的緊密結合,促進了兵團農業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同時,新疆農墾科學院還大力推進農業科技信息咨詢服務工作。從2008年開始,與中國電信合作建立和開展了“新疆農墾科學院三農在線——專家零距離科技服務平臺”信息咨詢服務,為新疆和兵團的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信息化支撐。
通過科技成果推廣、科技特派工作的實施,為兵團團場培養人才、推廣技術、提供服務、開發資源、培育產業、發展經濟、加速了團場科技成果推廣的步伐,提高了廣大干部和職工的科技素質,為兵團科技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多年來,新疆農墾科學院累計推廣先進、實用農牧業新技術、新品種、農業機械等一批先進科技成果240多項,幫助團場制定發展規劃8項,制定各種技術規程80余項,提出合理化建議80余項,協助組織申報項目50多項。累計推廣各種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面積達650萬畝,推廣動物優良品種1.76萬頭(只),雜交改良低產品種241萬頭(只);科技服務專家“言傳身教”培養的當地技術骨干在農牧業生產管理上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共開展技術培訓600多期(次),召開各種現場會、舉辦電視講座等130多次,發放技術資料近3萬份,培訓人數達5.8萬人次,創造社會經濟效益160多億元,實現了團場增效,職工增收,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隨著科技特派工作的有效開展,新疆農墾科學院先后榮獲“‘八五’期間邊境五墾區扶貧工作先進單位(1997年)”、“全國科技扶貧先進單位(1998年)”、“科技扶貧先進集體(1986~2000)”、“國家星火科技先進集體(2005年)”、“全國科技特派員先進集體(2009年)”等榮譽,有19人榮獲“國家科委科技扶貧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和“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等,192人(次)被評為兵團和院級科技扶貧服務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