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縣中醫院,江蘇 寶應 225800)
李則藩主任中醫師是江蘇省著名老中醫,從事內科臨床五十余載,勤求古訓,博采眾長,更有創新,尤對脂肪肝的治療頗有經驗,充分體現中醫特色,療效卓著。今就其治療脂肪肝的經驗整理如下,以饗同道。
李老認為,脂肪肝乃是由于飲食失常,恣食肥甘,或嗜酒積濕,脾氣不能輸布而致過多的脂肪在肝內沉積。祖國醫學雖無此病名,然按祖國醫學病因學的分類,脂肪肝應屬痰濁范疇,脂肪的沉積,首責脾胃,脾胃之氣不運,升降樞機失常,痰濁故而內停,凡飲食入胃,通過胃之腐熟,脾之運化,其氣清者,屬精微,以供人體生命之需要,其質濁者,屬痰濁,應予排出,誠如《醫參》所謂:“食物之精得從盡留,至其有質無氣,乃從之使去,幽門開而糟粕棄唉?!北静≡缙诙酂o癥狀,患者多形體肥腴,所謂肥人多痰濁;亦有體重不超出正常標準,但經血脂分析,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大都上升,血液黏稠度增高,經B超、CT或組織病理學檢查可確診本病。
李老認為,從本病分析,其標屬實,其本初則為實久則延虛,王三尊謂:“凡欲食先入于胃,后脾胃運化,其精微上輸于肺,肺氣傳布各所當入之臟,濁氣下入大小腸,是脾胃為分金爐也。若脾胃有病,或虛或實,一切飲食餌,皆不運化,安望精微輸布而布各臟耶?是知治病,當以脾胃為先。”王氏已闡明健運脾胃的重要性,主化痰泄濁所當以健運脾胃的治療原則。
李老認為,本病的治療以健脾益氣,化痰泄濁為原則,常選用太子參、白術、茯苓、雞內金、扁豆、陳皮、法半夏、薏苡仁、白芥子等,在化痰泄濁方面,根據現代藥理實驗,選用草決明、山楂、澤瀉為降脂泄濁之品。
鑒于脂肪肝也是形成肝硬化的原因之一,其病因乃痰濁久結不化,脾土壅滯,清濁相混隧道不通,導致脈絡瘀阻而形成。因此,除予降脂泄濁,再增加活血通絡之劑,以對抗組織纖維化,是完全必要的,常用血府通瘀湯加減,其中重用川芎,蓋川芎是血中之氣藥,能行血中之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故張景岳謂:“活血祛瘀,莫如川芎。”如瘀血不去,與痰濁相結不化將成癥鼓。
總之,脂肪肝之治療,應是益氣運脾,降脂泄濁,活血通絡,根據病的不同階段,不同證候,分別予以運用,如當正虛標實,或虛實夾雜,病情進展之際,亦可聯合應用,予其組方遣藥,深視具體病情而定之。
高某,男,45歲,2002年10月就診。 患者有高血壓,脂肪肝病史5年余,一直在服用降血壓和降血脂等藥,血壓時有波動,但脂肪肝病情一直未有改善。遂就診于李老,就診時患者感時有頭暈頭昏、乏力伴胸悶不適。查:血壓20/14 kPa,形體肥胖,心肺聽診未見明顯異常,腹隆起,肝肋下2 cm,質偏硬,脾肋下未及,腹水征(-),下肢未見浮腫,舌體胖,偏紫苔薄,脈弦細。查血脂五項示:TG 3.97 mmoL/L,TCHOL 7.1 mmoL/L,HDL-CH,APOA,APOB正常范圍。查B超示:重度脂肪肝。診斷為高血壓Ⅱ級,脂肪肝,高脂血癥。證屬脾虛痰濁內阻,治療擬健脾化痰泄濁。藥用:黨參30 g,白術10 g,茯苓10 g,陳皮10 g,雞內金10 g,扁豆30 g,澤瀉10 g,車前子10 g,半夏10 g,薏苡仁30 g,丹參30 g,赤芍30 g,平地木10 g,白芥子15 g,山楂15 g。水煎服。加減服藥60劑,復查血脂5項均正常范圍,B超提示:脂肪肝消失,血壓亦趨平穩,在治療中囑其控制飲食,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