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鐵,段長偉,李德坤
(白城中醫院,吉林 白城 137000)
中醫歷來重視疾病的預防和已病的防變,早在《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1-2]。筆者從事糖尿病的防治二十余年,將“治未病”的思想貫穿于糖尿病防治的全過程,結合《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的三級預防的控制措施,按照中醫對糖尿病分為三個階段的理論(即脾癉、消渴、消癉),尋找最佳結合點,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本文就如何在“治未病”理論指導下開展對糖尿病傳變防治作一闡述。
為一級預防,主要是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包括在一般人群中宣傳糖尿病防治知識,在重點人群中開展糖尿病篩查,一旦發現有耐量受損或空腹血糖受損,應及早實行干預,以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藥物干預西藥多選用二甲雙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胰島素增敏劑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
治療策略:未病先防。脾癉的病因是數食甘美厚味,使人肥胖,即肥美之所發,《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 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為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引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此論述與糖尿病前期及代謝綜合征基本吻合。其病機為痰濁中阻、脾胃失調,治以降濁化痰為主。按照虛實進行辨證治療。(1)氣滯痰阻型:治以理氣化痰,方用越鞠丸;(2)脾虛痰濕型:治以健脾化痰,方用六君子湯加味;(3)陰虛氣滯證:治以養陰理氣,方用二至丸。目前我國有4 000~5 000 萬人處于糖尿病前期階段,這部分人的轉歸有3 種:發展為糖尿病;轉為正常;仍保持原有狀態。因此,防止病人發展為第一種轉歸成為追求的目標。中醫在這方面有著獨特明顯的優勢[3]。
為二級預防,即對已診斷的糖尿病患者預防糖尿病并發癥,主要是慢性并發癥,防治并發癥的關鍵是盡早和盡可能地控制好患者的血糖、血壓、糾正血脂系亂和肥胖。對2 型糖尿病的患者定期進行糖尿病以及相關疾病的篩查。全面達到治療的目標。
消渴期的病機多從“陰虛為本,燥熱為標”著眼,因氣滯痰阻,郁久化熱,熱盛傷津,久之傷氣,形成氣陰兩虛,甚至陰陽兩虛。《素問·陰陽別論》云:“二陽結謂之消”,二陽為陽明,結為熱結。《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將此期分為3 型辨證施治。(1)痰熱互結證:治以清熱化痰,方用小陷胸湯加減;(2)熱盛傷津證:治以清熱生津止渴,方用消渴方或白虎加人參湯加減;(3)氣陰兩虛證:治以益氣養陰,方用玉泉丸加減。此期中醫藥治療方法豐富,有較強的優勢,如中成藥口服、靜點等,常用藥物消渴丸、玉泉丸、養陰降糖片等,全國很多中醫院的糖尿病重點專科都研制出很多的系列藥,各具特色。
為3 級預防,即是減少糖尿病的殘疾率和死亡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實踐證明,通過有效的治療,慢性并發癥的發展,在早期是可能終止或逆轉的。《靈樞·五變篇》說:“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此期皆因治療不當,導致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成為消癉。此時病至血脈,故全身皮、肌、脈、筋、骨、五臟六腑,諸竅均可被涉及而受損害。此期為糖尿病并發癥期,微血管病變和大血管病變都已發生,常見的為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和腦血管病變、糖尿病足等,治療的策略是:“已變防重”,治療時要標本兼顧,補脆弱之臟器,同時應注重活血通絡,化瘀消癥,如吳以嶺院長獨創的絡病理論及絡病專科用藥在糖尿病慢性并發癥防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心絡膠囊”在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及糖尿病腎病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此期,中醫外治法、中藥藥浴、針灸、按摩等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有效阻止和延緩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5]。
“治未病”理論之精髓在于預防二字,其應用對糖尿病防治意義深遠。糖尿病是繼心腦血管、惡性腫瘤之后致死致殘率最高的疾病。通過“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重”的“治未病”思想,減少糖尿病的發生,防止病情的傳變,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將是臨床工作的重心所在。相信在“治未病”理論指導下,加強糖尿病防治措施,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在治療方法上開拓新的思路,將會促進糖尿病防治水平的提高。
[1]劉宏巖.關于中醫治未病思想的若干思考[J].吉林中醫藥,2008,28(11):782.
[2]南征.毒損腎絡所致消渴腎病機理淺說[J].吉林中醫藥,2007,27(1):8.
[3]南征.消渴病研究[M].長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1:5.
[4]趙進喜.呂仁和臨床經驗集[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1.
[5]仝小林.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