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會市中醫院,廣東 四會 526200)
冠心病是指由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而導致的以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缺氧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屬于祖國醫學“胸痹”“心痛”“真心痛”等病的范疇。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環境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人口的老齡化,其發病率明顯增高,尤為中老年人,在心臟病中的比例已躍居首位,給人類健康構成巨大的威脅。
李軍等[1]認為該病病因病機可概括為:病因與年老體弱、嗜煙、平素過逸、嗜食肥甘、情志不調(憂思、郁怒)等有關,常由勞累過度、情緒激動、精神抑郁、寒冷、暴食、悲傷過度、酗酒、過喜等誘發。病位在心,但與肝、脾、腎、肺臟功能失調相關。病性屬本虛標實證,本虛以臟腑氣血陰陽虧損、功能失調為主;標實則以痰濁、血瘀、寒凝、氣滯等痹遏胸陽、阻滯心脈為主。心脈不通或心脈失榮,則胸部疼痛。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標本互為因果,有先虛后實者,也有因實致虛者。臨床上總以虛實夾雜為特點,或以實證為主,或以虛證為主,或虛實并重。心痛急性發作期以邪痹心脈、標實為主,緩解期以本虛為主,或虛實并重。張治祥等[2]認為腎虛是冠心病發病的病機核心。探析其理,冠心病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說明該病的發生與衰老有關。而人體的衰老過程也就是腎精不斷虧虛的過程。倪量等[3]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習慣改變,多進膏粱厚味,嗜食油膩醇酒,損傷脾胃,變生痰濁,影響氣機,使胸陽不展而發為胸痹,因此診治冠心病應從沿襲多年的注重瘀血病機轉為“治痰為先”的思路上來。于濤等[4]強調心陰心陽虛為發病實因,鄧鐵濤[5]從脾氣虛—生痰—成瘀病機分析,認為脾氣虛為本,痰瘀為標。并且認為心氣虛是冠心病發病的始動因素并貫穿于冠心病發生、發展的全過程。由心氣虛等因素所致的病理產物痰濁、瘀血等所致心脈瘀阻病機,則又是貫穿于冠心病全過程的病理基礎。宋《太平惠民圣方》“胸痹疼痛,痰逆于胸,心膈不利”為胸痹痰論的重要發展。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食物攝入過多,高脂血癥患者增多,在臨床上冠心病患者血液多呈現濃、黏、聚、凝的病理特點。游佳華[6]據吳以嶺教授的觀點,指出冠心病的病變部位在心之絡脈,早期絡氣郁滯(或虛滯)為其發病之本,在此基礎上發生的絡脈瘀阻、絡脈絀急為其基本病理環節,分別相當于動脈粥樣硬化和冠脈痙攣,進一步發展導致絡脈瘀塞即急性心肌梗死,以及絡息成積之心積伏梁,即細胞外基質增生而使心室重構,心臟擴大。以上觀點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冠心病的復雜病因病機變化,豐富了中醫病因學的內涵。
2.1 活血化瘀法 血瘀常貫穿本病始終,因此活血化瘀也成為治療胸痹心痛的根本大法。李麗[7]觀察應用自擬活血祛瘀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40例,與對照組(口服復方丹參片)比較。結果,總有效率以及在癥狀改善、硝酸甘油用量及心電圖療效方面治療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楊忠奇等[8]將53例冠心病(血瘀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28例按西醫常規治療后行PCI手術,觀察組25例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加活血化瘀法治療后行PCI手術,術后兩組均服用氯吡格雷或噻氯吡啶90 d以上,并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觀察組加服活血化瘀中藥復方丹參滴丸。結果PCI術后總有效率觀察組96.0%,對照組為96.43%,兩組臨床療效相似。兩組術后24 h、術后6月血瘀證總積分均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非常顯著性;術后6月觀察組血瘀證總積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說明冠心病患者在接受活血化瘀治療后行PCI手術有助于術后遠期療效。
2.2 益氣活血法 臧修明[9]用川芎嗪粉針劑聯合參麥注射液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60例,對照組56例,均予常規西醫治療,治療組另予川芎嗪粉針劑聯合參麥注射液,兩組療程均為14 d。結果治療組心絞痛總有效率為91.67%,對照組為75.00%,兩組差異有顯著性;治療后兩組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心電圖指標及硝酸甘油用量均有改善,治療組優于對照組。邵瑩[10]采用益氣活血法治療45例心絞痛患者,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0%。對照組給予通心絡膠囊口服,總有效率為63.0%。治療組在治療胸痛、心悸、氣短等主要臨床癥狀、心電圖方面也優于對照組。李復方[11]應用益氣活血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氣虛血瘀型32例,總有效率達93.7%。
2.3 益氣養陰法 高明[12]用益氣養陰湯藥治療冠心病54例,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傆行?0.74%。鄧妙齡[13]認為冠心病本虛為氣陰兩虛,予加味生脈散治療80例,與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組40例相對照,結果總有效率有顯著差別。
2.4 活血祛痰法 錢鋒[14]認為在胸痹的發病過程中,痰、瘀一經形成,往往纏綿難愈,貫穿疾病的始終,且常相互轉化。若津液停聚,積水成飲,飲凝成痰,痰阻脈絡,血滯則瘀,痰夾瘀血,窠囊遂生;若血瘀脈中或溢出脈外,停而為瘀,阻滯氣機,水濕亦停,聚而成痰,痰瘀互結。心陽虛衰,推動無力,痰瘀易生,亦常互化;心陰內耗,陰虛火旺,煎熬津液成痰,燔灼血液為瘀,痰瘀同生??梢?,心病尤易痰瘀同病。張志忠[15]認為冠心病以心氣(陽)虛為本,痰瘀為標,予滌痰通脈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50例,與西藥治療組30例相比,療效有顯著差異。
2.5 宣痹通陽法 孟兆君等[16]觀察自擬冠脈通絡飲治療60例,療效及心電圖改善優于西醫常規基礎治療。沈桂玉等[17]應用自擬通陽宣痹湯,配合艾灸膻中穴治療冠心病心絞痛84例,與對照組(83例)口服魯南欣康,每日2次,每次20 mg進行對比,治療組在心絞痛療效、心電圖療效方面優于對照組。
綜觀近年來中醫藥對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在臨床和實驗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特別是專方、專藥治療及劑型改革,探索了多途徑給藥方法,極大地方便了病人長期用藥。在實驗研究方面,結合冠心病的發病機制,深入到微觀水平揭示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的機理。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辨證分型差別大。實驗研究雖取得一定進展,但與臨床仍很難同步,缺乏系統性。部分實驗、臨床療效的評價標準不一致,導致臨床結論可信度不高。今后有待統一辨證的客觀指標,進一步挖掘中醫藥在抗凝、溶栓、解痙、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等方面的治療特色,使得中醫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研究進一步深入。
[1]李軍,王階.病證結合的冠心病心絞痛病因病機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13(7):531-533.
[2]張治祥,楊磊.楊培君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經驗[J].中國醫藥學報,2004,19(10):615.
[3]倪量,楊培君.冠心病“治痰為先”的臨床思路探討[J].中國中醫急癥,2004,13(1):25-26.
[4]于濤,曹洪欣.胸痹(冠心病)病機演變探微[J].中醫藥信息,2004,21(2):1.
[5]楊利.鄧鐵濤“冠心三論”.湖南中醫藥導報,2004,10(6):8-10.
[6]游佳華.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的研究進展[J].河北中醫,2005,27(4):312-314.
[7]李麗.活血祛瘀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40例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藥,2006,26(11):11-12.
[8]楊忠奇,冼紹祥,杜志民,等.活血化瘀法治療冠心病(血瘀證)后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的臨床觀察[J].新中醫,2006,38(8):42-43.
[9]臧修明.益氣活血法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60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09,18(12):1938-1958.
[10]邵瑩.益氣活血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4):422.
[11]李復方.益氣活血治療冠心病心絞痛32例[J].四川中醫,2007,25(3):71-72.
[12]高明.益氣養陰法治療冠心病54例觀察[J].吉林中醫藥,2004,24(10):14.
[13]鄧妙齡.加味生脈散治療冠心病80例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04,22(8):58-59.
[14]錢鋒.冠心病心絞痛痰瘀阻絡證病機研究[J].吉林中醫藥,2008,28(4):241-242.
[15]張志忠.滌痰通脈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4,31(12):1018.
[16]孟兆君,王海霞,房澤岱.宣痹通陽、行氣活血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07,16(2):130-131.
[17]沈桂玉,張繼明,黃慶田.通陽宣痹湯配合艾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84例[J].吉林中醫藥,2007,27(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