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區中醫醫院,天津 300050)
對于衰老的起因,傳統觀點認為主要與“虛”相關,歷代醫家在抗衰老的臨床中,補虛成為了根本性的措施,同時大量的滋補方劑也成為延緩衰老常用方。隨著醫學發展,現今對老年病的臨床觀察發現并不是單純表現為“虛損”之證。而是常常會出現“血瘀”的證候。本文就活血化瘀法在防治老年病和抗衰老中的體會,報告如下。
衰老是指人體組織器官在生物發展過程中的自然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身材變短,脊柱彎曲,體重減輕,發白齒落,皮膚皺褶褐色壽斑等形態上的變化,與行動遲緩,視力減退,聽力下降,涕涎增多,頭暈腦漲,心慌氣短,夜尿頻多等功能減退的癥狀,以及性情變異,近事遺忘,睡眠縮短,感覺遲鈍等神經系統失調的變化,這些老態畢至的現象,稱之為“衰老”。在祖國醫學中,關于衰老始見于《靈樞·天年篇》[2]曰“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優悲,血氣懈惰,故好臥,……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人的一生可以分為發育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現代醫學認為,衰老就是機體在衰退期所表現的結構與機能退化并促使生命走向結束的一切過程的總和。而老年病是老年期所患的具有其特點的疾病,是一類與衰老有關的疾病,可見衰老與老年病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內在聯系。一方面,衰老之后易患各種老年病。正如《靈樞·營衛生會篇》[2]曰“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故晝不精,夜不瞑。”另一方面,老年病的發生發展,又可加速衰老的過程。如晉代葛洪著《抱樸子·極言》[3]曰:“百病不愈,安得長生,信哉斯言也。”因此在臨床上只有通過延緩衰老,才能有效的防治各種老年病,而老年病若既已發生,通過積極治療,促使肌體康復則又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長壽。
血是構成人體和維系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1)充養五臟六腑,滋養四肢百骸。如《素問·五臟生成篇》[2]曰:“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2)調節津液。(3)維持陰陽平衡。(4)運載作用。血的運載作用主要體現在血能載氣方面,氣有能而無根,故必須依賴營血才能發揮作用。故有“血為氣之母”之說。因此,只有維持人體正常的血液運行,即血脈暢通,才能發揮血的重要生理功能。正如《丹溪心法》[4]曰:“氣血沖和,百病不生。”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黃芪赤風湯》[5]曰:“若能使周身之氣通而不滯,血活而不瘀,氣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可見,氣血通暢是機體健康長壽的保證。
人至中年以后,奔波勞碌,年久歲遠,精血日耗,陽氣衰備,維系壽命的動力虛餒,已成自然,必然代謝緩滯,血運維艱。故衰老的氣血失衡理論認為:人體的生長、發育、壯盛以至到衰老的過程。人體隨著年齡的增長,由于脾腎功能衰弱,加之長期受到七情,六淫,外傷跌仆以及各種疾病的影響。必然導致氣血失調,正常循行受阻,瘀血停滯。由于血瘀的產生和存在,造成氣血平衡的破壞,使得臟腑得不到正常的濡養,各種病理變化隨之產生,然后出現臟腑全面虛衰,精神虧耗,氣的生化作用減退,加重了血瘀的形成,出現惡性循環,最后導致衰老直至死亡。根據大量臨床觀察:人體進入老年期后,都有明顯的血瘀征象:老年人皮膚色素沉著、粗糙、老年斑、鞏膜混濁等。經過調查研究[6]:表明瘀滯質的比例與年齡的遞增呈顯著的正相關性,新近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毛細血管基底膜逐漸增厚,外膜纖維膠原化,孔徑縮小。最終導致毛細血管代謝率下降。一些代謝廢物和紫褐素等不能排泄而沉積于內臟內,臟器組織細胞間沉積瘀血,引起神經,內分泌,免疫,合成代謝以及主要臟器功能減退和紊亂。呈現一系列病理變化而出現衰老的征象。人體衰老和血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此外,血瘀還是造成老年病復雜多變的主要原因,如常見的老年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糖尿病、腦卒中、老年性癡呆、前列腺肥大等都是血瘀深化的體現,都能夠導致衰老,如果不能恢復血脈通暢,血瘀不除,只能會影響疾病康復,加速衰老。因此血瘀是導致人體衰老和老年病的基本病機之一,所以在對老年病和抗衰過程中,活血化瘀法的治療必不可少。
3.1 因虛致瘀 (1)陽虛致瘀:有的老年人素體陽氣虧虛,陽虛則溫煦鼓動無力,血液運行不暢,且陽虛則寒自內生,寒凝血滯,形成血瘀。故用溫陽通脈,活血化瘀之法。常用方劑:腎氣丸與當歸、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配伍使用。(2)陰虛致瘀:有的老年人常年七情郁結,暗耗陰精,以致陰虛生熱,熱灼血液,血受熱煎而凝滯,造成陰虧血瘀。故用清營養陰,活血化瘀之法。常用方劑:一貫煎、六味地黃丸等與桃仁、紅花、丹參等活血化瘀之品配伍使用。(3)氣虛致瘀:有的老年人素體氣虛,無力推動血運,致使血行遲緩而不通暢,日久成瘀,故用補氣活血通絡法。常用方劑:補陽還五湯。(4)血虛致瘀:有的老年人素體血虛虧少,雖有氣之推動,陽之溫煦,但血虧日久也會行而遲緩,以致滯而為瘀,故用養血活血之法。常用方劑:四物湯、當歸補血湯與雞血藤、益母草等活血化瘀之品配伍使用。
3.2 因熱致虛 有的老年人患溫熱病,日久熱入營血或血與熱互結,血受熱煎熬而黏滯,運行不暢成瘀。故用涼血活血法。常用方劑:犀角地黃湯與穿山甲、郁金等活血化瘀之品配伍使用。
3.3 因寒致虛 有的老年人不順應四時氣候變化,偏于寒涼,或平日飲食過于寒涼,日久血得寒則壅滯。故用溫經散寒,活血化瘀之法。常用方劑:桂枝湯與姜黃、莪術等活血化瘀之品配伍使用。
3.4 氣滯血瘀 有的老年人思慮過度,日久氣機郁結,脈絡瘀滯。故用理氣活血法。常用方劑:血府逐瘀湯、丹參飲。
3.5 外傷致瘀 由于老年人行動不便,易跌仆損傷、閃挫扭傷,血行不暢,從而導致瘀血。故用活血化瘀通絡之法。常用方劑:身痛逐瘀湯。
3.6 出血致瘀 老年人由于各種原因而致出血,血溢脈外,故而成瘀,故用活血止血之法。常用方劑:歸芎失笑散。
衰老是指老齡階段的各種衰弱征象,是人體老化的表現,是老化的結局,也是人體生命走向終結過程中的持續的退行發展過程。人體進入老年期,由于長年工作生活壓力,奔波勞碌,長期受到七情、六淫、外傷跌仆以及各種老年病的干擾,勢必影響氣血正常運行,出現氣血失衡,循行受阻,瘀血停滯,從而使臟腑得不到氣血的正常濡養,生理功能無法正常發揮,從而加重氣血失衡,加重血瘀的程度,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臟腑衰竭,精氣神虧耗,機體衰老。因此血瘀是導致衰老,加速衰老,加重老年病的重要因素。
對于老年人而言,血瘀如不除,只是一味求補,非但效果不佳,而且會造成愈補愈滯,愈補愈虛之弊。正犯了中醫治療大戒:“閉門留寇”。故活血化瘀之大法在延緩衰老和防治老年病中有重要作用。
活血化瘀大法在臨床應用中,要根據老年人不同體質和不同的老年病,進行具體辨證施治:如有老年人素體氣虛,無力推動血運,久致血瘀內停,故用補氣活血之法,常用補陽還五湯;或是有的老年人長期憂思過度,情志不舒,日久氣機不暢,血運失常,血瘀停滯,故用理氣活血法,常用血府逐瘀湯;或是老年人素體陽虛,陽虛則寒,寒則血脈凝滯,而致血瘀,故用溫陽活血法,常用腎氣丸加活血化瘀之品等。最終使老年人氣血沖和,血脈通暢,推陳致新,血瘀自除。達到延緩衰老、祛病延年之目的。
[1]陳勤.抗衰老研究實驗方法[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6:38-40.
[2]王洪圖.黃帝內經靈樞白話解[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4-346,194-195,75-77.
[3]劉正才,林乾良.養生壽老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1:472.
[4]趙建新.丹溪心法釋義[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5-7.
[5]周計春.醫林改錯釋義[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113-114.
[6]陳勤.抗衰老研究實驗方法[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6: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