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吉林市船營區搜登站中心衛生院,吉林,吉林 132212;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艾滋病(AIDS),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人體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所導致的傳染病,其被稱為“史后世紀的瘟疫”,也被稱為“超級癌癥”和“世紀殺手”。艾滋病代表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無法抵抗其他疾病的狀態或綜合癥狀。人不會死于艾滋病,會死于艾滋病并發的相關疾病。目前,中醫藥治療艾滋病越來越受到世界醫學的關注,通過中醫中藥治療艾滋病,提高了患者的抗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防止了艾滋病合并癥的發生。筆者從2003年始運用達原飲加減治療艾滋病及其合并癥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采擷病案三則,以資佐證。
紀某,男,48歲,農民。2009年3月被確診為艾滋病感染者,來診時體重35 kg,身高169 cm。身體極度消瘦,精神狀態差,不能進任何食物,只能靠靜脈輸液維持生命,經常發熱,但熱度不高。目前正給予國家統一規定的雞尾酒療法治療,但厭食、發熱癥狀仍未明顯改善,癥見:面色萎黃、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發熱間歇,勞累后加重,頭暈、胸悶氣短、偶有自汗、偶有腹痛腹瀉、夜寐欠佳,舌體胖,苔薄白,脈濡弱。 辨證:脾胃虛損、邪伏膜原證。 治法:益氣健脾、補虛培元,辟穢化濁、開達膜原。 方劑:達原飲合補中益氣湯加減。 藥物:檳榔15 g,厚樸15 g,草果10 g,知母10 g,黃芪50 g,黃精50 g,白術15 g,防風15 g,人參10 g,三仙各20 g,茯苓10 g,遠志10 g,升麻5 g,柴胡5 g,山藥30 g,甘草5 g。水煎服,每日1劑。加減共服10劑,發熱癥狀消失,食欲增強。
按:艾滋病病人發展到晚期,正氣已極度衰退,脾氣虧虛,運化無力,氣血生化乏源,氣血俱虛,故見食少納呆、面色萎黃、倦怠乏力。脾氣虛弱,運化不調,清濁不分,則偶有腹脹腹瀉。《素問·調經論》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即患者因久病失于調理,以致中氣不足,陰火內生而引起發熱,故癥見發熱間歇,勞累后加重。從中醫辨證角度,本期已經進入了艾滋病整個病程的后期,邪正對比情況處于正衰為主兼有邪實,在治療原則上側重于扶正但亦必須顧及祛邪。故以達原飲配合補中益氣湯以開達膜原,辟穢化濁,益氣健脾,補虛培元。
范某,女,46歲,2008年2月診斷為艾滋病,并接受國家統一規定的雞尾酒療法治療。2008年7月因左側胸背,上肢起紅斑,水皰伴有疼痛3 d來我院就診。癥見:口苦納呆,胸脅滿悶,嘔惡腹脹,大便黏滯,小便短赤,帶下黃臭,左側胸、背、腰、腹部出現針刺樣痛,繼而出現紅斑及群集性水痘,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辨證:肝膽濕熱、毒邪內蘊、盤踞膜原。 治法:清熱利濕、疏利肝膽,辟穢化濁、開達膜原。 方劑:達原飲合龍膽瀉肝湯加減。 方藥:檳榔20 g,厚樸10 g,草果10 g,知母15 g,黃芩10 g,黃芪50 g,土茯苓50 g,龍膽草10 g,梔子10 g,柴胡5 g,車前子10 g,茯苓15 g,澤瀉5 g,甘草5 g。每日1劑,分2次,早、晚水煎服。配合云南白藥用香油調和外敷,每日1次。2周后患者帶狀皰疹消失,繼續隨診1月,未見復發,且未見留有肋間神經痛等后遺癥。
按:西醫認為帶狀皰疹系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當人初次感染這種病毒時,可發生水痘,或者不發病而成為隱性感染,此時病毒潛伏在腦或脊神經節內。中醫學稱帶狀皰疹為纏腰火丹、蛇竄瘡。疼痛是其主要癥狀,常在人體免疫力低下時發生帶狀皰疹。帶狀皰疹多因肝膽火盛、脾經濕熱、蘊阻肌膚,并感毒邪而成。其疼痛多因毒邪化火,與肝火、濕熱搏結,阻遏經絡,氣血不通;或邪毒已去,瘀血留滯,脈絡阻塞,不通則痛所致。故治療應以龍膽瀉肝湯清熱利濕,疏利肝膽;云南白藥通絡止痛,調和氣血以治其標;配合達原飲辟穢化濁,開達膜原以治其本。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癥狀治愈后延續疼痛超過1個月的神經疼痛病。神經痛是帶狀皰疹的主要特征,由于帶狀皰疹病毒的親神經性侵襲神經末梢造成的,可在發疹前或伴隨皮疹出現,少兒不明顯,青年人略輕,老年人較重。當皮損癥狀完全消退后,約有20%的患者遺留有神經痛,50歲以上的人群約有75%的患者留有后遺神經痛,疼痛以胸段肋間神經和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多見。本案達原飲配合云南白藥治療帶狀皰疹,云南白藥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腫之功效,可有效地緩解帶狀皰疹引起的疼痛及后遺神經痛。
高某,男,46歲,患者咳嗽、痰少而黏、胸痛、氣短乏力、消瘦2個月,伴有胸痛、口干咽燥、偶見痰中帶血、夜間盜汗、心悸、失眠、手足心熱、午后潮熱,食少納呆、腹脹便秘等癥,于2008年11月3日收入我院。經檢查確診為艾滋病、肺結核。給予國家統一規定的雞尾酒療法治療,但肺癆癥狀無明顯好轉,于11月13日介入中醫同時治療。體溫38.5℃,脈率115次/min,呼吸33次/min,血壓120/85 mmHg。患者精神狀態欠佳,舌質紅,少苔,舌面干燥,脈細數。 辨證:本虛標實、肺胃陰虛,熱邪戀肺、邪伏膜原。 治法:扶正固本、益氣養陰、清熱宣肺、透達膜原。 方劑:百合固金湯合達原飲加減。 方藥:百合15 g,生地黃15 g,熟地黃10 g,玄參15 g,麥冬15 g,桔梗10 g,桃仁10 g,杏仁5 g,貝母10 g(沖),檳榔10 g,草果10 g,牡丹皮10 g,厚樸10 g,知母20 g,黃芩10 g,白芍10 g,甘草5 g。水煎服,每日1劑,日2次早晚口服。服藥20劑后,基本痊愈出院。
按:肺癆是艾滋病常見的合并癥之一,艾滋病患者正氣虧虛,癆蟲侵襲肺臟,腐蝕肺葉,肺體受損,肺陰虧耗,肺失滋潤,清肅失調而發生肺癆咳嗽;如損傷肺中脈絡,則發生咯血或痰中帶血;陰虛火旺,津液外泄,則出現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肝肺脈絡失和,以致胸脅疼痛。故用百合固金湯以益氣養陰,潤肺生津。方中百合、麥冬、熟地黃、生地黃、玄參滋陰潤肺生津;桃仁、杏仁、貝母以潤腸通便,補肺止咳。但患者肺癆產生的根本在于毒邪長期盤踞膜原,損耗機體正氣,正氣虧虛而導致外邪入侵,故配合達原飲以透達膜原,辟穢化濁以治其本。
達原飲是明代著名溫病學家吳有性《瘟疫論》中的方劑,筆者在臨床用于艾滋病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本方是為溫疫穢濁毒邪伏于膜原而設。《重訂通俗傷寒論》說:“膜者,橫膈之膜;原者,空隙之處。外通肌腠,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關鍵,為內外交界之地,實一身之半表半里也。”《溫疫論》說:“疫者感天地之癘氣,……邪從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于伏膂之內,去表不遠,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為半表半里,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者也。”溫疫邪入膜原半表半里,邪正相爭,故見憎寒壯熱;溫疫熱毒內侵入里,導致嘔惡、頭痛、煩躁、苔白厚如積粉等一派穢濁之候。此時邪不在表,忌用發汗;熱中有濕,不能單純清熱;濕中有熱,又忌片面燥濕。當以開達膜原,辟穢化濁為法。方用檳榔辛散濕邪,化痰破結,使邪速潰,為君藥;厚樸芳香化濁,理氣祛濕;草果辛香化濁,辟穢止嘔,宣透伏邪,共為臣藥。以上3藥氣味辛烈,可直達膜原,逐邪外出。凡溫熱疫毒之邪,最易化火傷陰,故用白芍、知母清熱滋陰,并可防諸辛燥藥之耗散陰津;黃芩苦寒,清熱燥濕,共為佐藥。配以甘草生用為使者,既能清熱解毒,又可調和諸藥。全方合用,共奏開達膜原,辟穢化濁,清熱解毒之功,可使穢濁得化,熱毒得清,陰津得復,則邪氣潰散,速離膜原,故名“達原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