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賚縣鎮賚鎮第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吉林 鎮賚 137300)
痛經是指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則劇痛昏厥者。筆者于2007年1月-2009年12月應用少腹逐瘀湯加減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38例,效果顯著,總結如下。
38例均為鎮賚縣鎮賚鎮第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患者,年齡17~25歲,經婦科檢查無明顯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診斷。中醫辨證屬寒凝血瘀型。
少腹逐瘀湯出自清·王清任《醫林改錯》。方由小茴香、干姜、延胡索、五靈脂、沒藥、川芎、當歸、蒲黃、肉桂、赤芍組成,在此基礎上加減:有血塊者加桃仁、牛膝、紅花;四肢不溫者加附子、吳茱萸、烏藥;腰骶酸痛明顯者加杜仲。服藥方法:經前服5劑,連服2~3個月經周期,服藥期間停服其他止痛藥。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行經腹痛消失,且連續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者為治愈;行經腹痛減輕或消失,但不能維持3個月者為有效;痛經無任何改變者為無效。本組38例,痊愈20例,好轉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達92.1%。
王某,女,17歲,學生,自訴14歲初潮,月經28~30 d一行,每逢月經來潮前3 d即小腹刺痛難忍,痛引腰骶。四肢不溫,畏寒,月經量中等,經色紫暗,夾有血塊,經行不暢,塊下痛減,得熱則舒,舌暗苔白脈沉澀。子宮附件彩超未見異常。證屬寒凝血瘀型痛經,治宜溫經散寒、活血化瘀。藥用:小茴香10 g,干姜10 g,延胡索15 g,五靈脂15 g,杜仲15 g,川芎15 g,當歸15 g,蒲黃15 g,肉桂5 g,紅花10 g,桃仁5 g。5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服用1個月經周期,疼痛大減。囑其又服1個月經周期,腹痛消失。隨訪1年未復發。
痛經可根據疼痛的時間、部位、性質結合月經的期、量、色、質進行辨證。寒凝血瘀型痛經是由于素體陽虛或感受寒邪或過食寒涼生冷,寒邪客于沖任、胞宮,與經血相搏,血為寒凝,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方中當歸、川芎、赤芍活血祛瘀,養血調經,祛瘀不傷正。蒲黃、五靈脂即失笑散,通利血脈祛瘀止痛,合用有推陳出新之功。延胡索、沒藥祛瘀止痛。藥理實驗證實,延胡索有類似嗎啡及可待因的效果,能顯著提高痛閾,有鎮痛作用,并有鎮靜、催眠,使肌肉松弛、解痙等效用。藥理研究表明,許多活血化瘀藥均有增加血流量,擴張血管,促進瘀血消散,舒張平滑肌,調節內分泌等作用[2]。小茴香、肉桂、干姜溫經散寒通絡。諸藥合用,寒瘀祛,沖任通,經血暢行,痛經愈。少腹逐瘀湯加減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療效顯著。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62.
[2]朱麗芬.少腹逐瘀湯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53例[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