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衛生學校,河南 新鄉 453000)
小兒神經性尿頻以白天尿頻、尿急、尿少而不痛為主要癥狀,好發于學齡前期及學齡期兒童,常常影響患兒的生活學習及心理健康。幾年來,筆者運用針刺的方法治療小兒神經性尿頻42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2例均為新鄉衛生學校兒科2006年8月-2009年7月門診患兒,男30例,女12例;年齡3~11歲;病程7 d~1年。
1.2 診斷標準[1](1)僅有尿頻、尿急癥狀,且出現白天及入睡前,1 h左右排尿1次,短者數分鐘1次,甚至尿液淋瀝不斷,每次尿量不多,總尿量正常,患兒玩興正濃或注意力集中時排尿間隔延長,熟睡時無尿頻癥狀;(2)無尿痛、發熱等感染癥狀,抗生素治療無效;(3)查體無陽性體征,多次檢驗尿常規正常,中斷尿培養無細菌生長;(4)排除其他可引起尿頻的疾病。
2.1 一般治療 合理飲食,注意保暖,治療期間適當減少飲水量,避免不良刺激。
2.2 心理治療 首先取得患兒家長配合,緩解患兒各種心理壓力,治療時對兒童要有耐心,家長不要打罵訓斥,不可不讓患兒小便,應多加安慰,想方設法分散排尿注意力,如進行戶外活動,引導患兒與其他小朋友玩耍,使患兒忘記排尿,增強患兒治療信心。應教會和鼓勵小兒將兩次排尿間隙的時間盡可能延長,并記錄每天兩次排尿間隙的最長時間,如有進步,可適當給予鼓勵。家長和醫生的關心和鼓勵,將會有利于改善患兒的癥狀。

3.1 療效標準[2]治愈:治療后每日排尿次數10次以下;無尿急感,恢復正常生活學習,隨訪半年未復發;好轉:治療后每日排尿次數減少10次以上;不影響正常生活學習,隨訪半年未見加重;無效:治療后病情無變化。
3.2 治療結果 經1~3療程治療后,本組病例中治愈41例;好轉1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
小兒神經性尿頻以尿頻、尿急為主要癥狀,屬中醫“淋證”范疇,其病位在膀胱,辨證為腎氣虧虛,因腎主水,能分清泌濁,將津液中的精華(清者)向全身布散,津液中的廢物(濁者)化為尿液,下注膀胱,而膀胱為“州都之官”,貯藏并排泄尿液,此功能的正常發揮又有賴于腎的蒸騰氣化,腎氣充足,固攝有權,則膀胱開合有度,能正常排尿;若腎氣不足,氣化失常,固攝無權,則膀胱開合失度,可出現小便不利或失禁、或尿頻等癥狀。小兒神經性尿頻治療以補益腎氣為原則,關元為小腸募穴,具有強壯作用,可補氣益腎,中極為膀胱募穴,亦是任脈與足三陰經之交會穴,取之屬“陽病治陰”即六腑病證取相應的募穴,起到特殊治療作用。關元與中極又都位于膀胱附近,符合針刺治療近部選穴的原則,兩穴相配以達補腎益氣之效,使腎之氣化功能恢復正常,膀胱開合得度,尿液得以被膀胱固攝并被正常排出。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正常排尿是膀胱內尿儲存達到一定量時,導致膀胱內壓力升高,刺激膀胱壁內的壓力感受器,神經沖動沿骨盆神經傳入纖維至脊髓腰骶部的排尿中樞,同時沖動上傳到腦干和大腦皮層的排尿反射高級中樞,產生尿意,排尿反射是在大腦皮層意識控制下進行的,通過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傳出纖維控制膀胱平滑肌、尿道內括約肌,來控制尿液的排泄。正常情況下,1歲半小兒即可自動控制排尿,3歲時每日排尿約11次,至學齡前和學齡期逐漸減少到6~7次。排尿次數增加為尿頻。神經性尿頻患兒的排尿系統并無器質性病變,膀胱容量正常,其原因可能由于小兒大腦皮質發育不完善,高級中樞對脊髓排尿中樞的抑制能力差,以及焦慮、緊張、受驚嚇等精神因素致膀胱神經功能失調而誘發本病。對患兒心理治療很重要,常可取得較好療效,結合針刺可進一步縮短療程,提高治愈率。面部正中穴、十指甲角尺側旁開0.1分處、遺尿點有醒腦開竅、調理神經的作用,可以加強機體對排尿的控制。
本病常被部分患兒家長忽視,也有被部分基層醫師誤為泌尿系感染長時間使用抗菌藥治療以致延誤病情,影響患兒生活、學習及心理健康,當引起重視。
[1]徐正國.小兒神經性尿頻53例報告[J].實用臨床醫學,2002,3(2):87.
[2]邵偉立.針刺治療小兒神經性尿頻5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