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航,畢榮修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陳舊性Rolando骨折合并舟骨與大多角骨的關系紊亂在臨床上較為少見。本例患者在用石膏外固定30 d后,自覺效果欠佳,遂來我院行手術治療。行3枚克氏針固定,石膏外固定5周后用本院自制湯藥活血止痛散外洗14 d,效果滿意,特報告如下。
趙某,男,25歲,住院號600475。因“右手腕部外傷后腫脹、疼痛、活動不利50多天”于2009年11月2日16:00收入院。 患者于2009年9月11日遭遇外傷,傷及右手腕部,當即腫脹、疼痛、活動不利、流血,傷后無昏迷,無惡心嘔吐,急到當地醫院就診,傷口給予清創縫合,2 d后給予骨折復位并石膏外固定,傷后15 d拆除縫線,繼續石膏外固定,傷后30 d拆除石膏拍片復查,骨折復位欠佳,遂來我院就診。查體:右手拇指短縮畸形,右手腕部可見多處皮膚擦裂傷疤痕,右第1掌骨底腫脹,輕壓痛,未及骨擦感及異常活動,右拇指功能活動受限,右手皮膚感覺正常,指端感覺活動及血運正常。X線片示:右第1掌骨基底部粉碎骨折,關節面欠光滑平整,舟骨與大多角骨關系紊亂。入院診斷:(1)右第1掌骨基底部陳舊性粉碎性骨折;(2)右腕骨間脫位(舟骨-大多角骨)。治療:手術行右第1掌骨基底部粉碎骨折并腕骨間脫位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麻醉成功后,患者平臥于手術臺上,右上肢外展置于小桌上,右臂部捆扎止血帶,常規術區皮膚消毒、鋪無菌巾,止血帶充氣止血,貼護皮膜。
作右第一掌指關節橈背側皮膚切口,長約6 cm,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深筋膜,剝離骨膜,顯露骨折斷端,見第1掌骨基底部粉碎骨折。探查大多角骨與舟骨之間的關系,見大多角骨向背側移位,清理關節間的疤痕組織,復位后,自皮外鉆入1枚克氏針固定。清理第一掌骨骨折斷端,復位,自皮外2枚克氏針鉆入固定,透視見骨折脫位復位固定良好,沖洗切口,清點紗布器械無誤,內置引流條一根,逐層關閉切口。
術后石膏外固定,2周切口Ⅰ期愈合,5周患者門診復查,拆除石膏外固定,拔出克氏針,行功能鍛煉,4月后門診復查右手掌腕關節活動功能基本正常。
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指多由間接暴力引起,而本例病人系受到打擊時暴力直接作用于第一掌骨,故軟組織損傷較重,骨折類型為粉碎型,或稱為Rolando骨折。Rolando骨折為Rolando在1910年最先描述,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臨床上較為少見。與Bennett骨折不同的是掌骨基底骨折呈粉碎型,可表現為“T”型或“Y”型[1]。可以認為是粉碎型的Bennett骨折[2]。由于此類骨折為關節內骨折,手法復位固定困難且容易移位,因此行切開復位2枚克氏針內固定術,恢復其解剖學形態的同時恢復關節面的平整,避免形成創傷性關節炎。舟骨-大多角骨關節脫位系指舟骨與大多角骨關系紊亂,但舟骨、月骨與橈骨遠端關系保持正常,此類脫位臨床上同樣較為少見,行切開復位1枚克氏針內固定后恢復舟骨-大多角骨的正常解剖關系。術后石膏外固定,早期可作手指屈伸活動訓練,5~6周拆除石膏拔出克氏針后,可局部外用海桐皮、伸筋草等舒筋活血類藥物熏洗,防止其關節僵硬及疼痛。如果產生創傷性關節炎者可作掌腕關節融合術。
[1]顧玉東,王澍寰.手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66.
[2]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