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菁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肛腸科,吉林長春130021)
肛門疾病包括內痔、外痔、混合痔、肛周膿腫、肛瘺、肛裂等,由于該部位的特殊性,要求專科護士具備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專科知識,能正確及時的完成護理操作,及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并給予必要的處置,以減輕患者痛苦、促進肛門部創面早日愈合。
肛門病手術的麻醉前護理,應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以減少病人的痛苦,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及思想顧慮,增強患者對麻醉和手術的耐受力,積極配合手術治療。
患者入院后要對其進行全面查體,掌握患者的全身狀況和相關理化檢查指標,注意排除手術禁忌癥。若有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肝病、結核病等,應注意及時糾正或請相關專業醫師協助治療。術前應進行局部皮膚、黏膜準備,如清洗肛門、術區備皮、口服抗生素等,術前進行灌腸,用溫鹽水灌腸即可,因溫鹽水對腸道刺激小。按時測量血壓、脈搏、體溫,做好藥物敏感試驗,術晨排空大小便,便于手術順利進行。
飲食準備 局部麻醉患者一般術前普通飲食即可,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減少術后對肛門的刺激。采用全身麻醉及腰椎麻醉患者,應在麻醉前12 h內禁食,4 h內禁水,避免術中發生誤吸嘔吐物的危險。
2.1 麻醉后護理
2.1.1 全身麻醉護理 全身麻醉患者手術后回到病房,護士應立即協助將患者搬至床上,動作要輕穩。全麻患者應取平臥位,頭轉向一側,便于呼吸道的護理。同時測血壓、脈搏、呼吸及體溫;觀察患者意識、瞳孔,并記錄。當面點清液體及各種藥品,檢查肛門切口輔料有無滲血。手術完畢,麻醉終止,但病人受麻醉的影響并未消除,在此時期患者的保護性反射均不足,其潛在的危險性并不亞于麻醉誘導時,因此麻醉后的護理異常重要,故全身麻醉患者術后要注意以下幾點:(1)保持呼吸道通暢:全身麻醉后或在麻醉中輔助藥物應用過多,或用量過大,均會致患者延期蘇醒,為了維持呼吸道通暢,常將患者置于側臥位或置一導氣管于鼻咽部或口咽部。每10~20 min需要檢查周圍毛細血管床的反應、皮膚的顏色、溫度和濕潤度等,觀察呼吸頻率,有無呼吸困難或呼吸暫停、呼吸急促、表淺、紫紺、鼻翼煽動和呼吸衰竭。氣管內全身麻醉后要注意有無喉頭水腫、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難者應面罩給氧。注意嘔吐,發生嘔吐后立即清除口腔內嘔吐物、防止誤吸。(2)保持循環系統的穩定:麻醉和手術均對循環系統有抑制作用,這種抑制情況在麻醉后未立即恢復,任何體位的變動都會給循環帶來影響。(3)長期不清醒者,檢查瞳孔反應、大小、脈搏與呼吸的變化。全麻患者在蘇醒過程中要經過興奮期,必須妥善護理,防止發生墜床。要防止患者扯去敷料或拔掉治療插管等。(4)注意小兒全身麻醉未清醒前,取頭低足高位,側臥45°,每隔2~3 h更換體位1次,嚴密觀察血壓、脈搏、呼吸與體溫,注意防止嘔吐、誤吸,直至患兒完全清醒為止。
2.1.2 腰椎麻醉護理 腰椎麻醉、硬膜外麻醉患者術后去枕平臥位6 h左右,以免引起頭痛,每2 h測量血壓、脈搏、呼吸與體溫1次。待患者血壓穩定后,方可酌情改變體位。注意肛門切口有無滲血、滲液、敷料脫落等情況。
2.1.3 局部麻醉護理 麻醉時少數患者因情緒過分緊張,加之麻醉藥物的毒性反應,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心悸、頭暈、惡心、嘔吐、出汗、虛脫等現象,應繼續在麻醉恢復室觀察處理,并監測血壓、脈搏、呼吸。
2.2 麻醉后疼痛護理 疼痛多出現在術后2~4 h,因麻醉作用消失,大小便刺激創面或手術創傷所致。大多數人可耐受,對疼痛敏感者可口服止痛藥,或電針白環俞、膀胱俞以減輕患者術后肛門切口疼痛,并能預防術后尿潴留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