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加玲 香美蓮 范林娜
518000 廣東深圳龍崗區坪地街道計生服務中心 (黃加玲香美蓮 范林娜)
放置IUD是目前我國育齡婦女選用的主要避孕工具,它相對安全、有效、簡便、經濟、可逆的節育方法深受廣大婦女的歡迎,但是,隨著IUD的廣泛使用,因癥取環人數也日益增加,本文通過1451例取環病例分析,以探討其原因為坪地計生服務中心更好地開展計劃生育工作,提供可行的依據。
1.1 臨床資料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坪地計生服務中心手術室取環1451例,年齡19歲~65歲,放環時間1個月~40年,取出環的種類8種(Tu220型、宮型環、圓型環、母體樂、愛母環、Y型、吉尼致美、花式環)。
1.2 方法 取環前詢問病史、婦科檢查、化驗血、尿HCG、白帶常規,排除生殖器急性炎癥,體格檢查排除心肺及內科疾病,B超檢查,提示環的種類與位置情況,取環時間一般于月經干凈3~7天,急性出血經治療無效及時取出,手術前均簽署手術同意書。
1.3 結果 1.一般情況:1451例取環手術中,年齡19~65歲,放環時間1個月~40年,其中有人流、藥流和引產病史的有1088例,占74.98%。2.取環原因:因環位下移取環366例,占25.23%;因帶器妊娠取環121例,占8.34%;因陰道出血取環392例、占27.02%;腹痛、腰酸等副反應取環65例,占4.48%;因年限已到取環99例、占6.83%;更換措施75例、占5.17%;因換環要求取環的86例,占5.93%;因計劃妊娠取環的99例,占6.83%;因結扎后取環86例,占5.93%;因絕經后取環62例,占4.28%。
2.1 重視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培訓加強技術人員的責任心 雖然放置IUD的技術在計劃生育手術中是最普通的手術,但是應加強技術人員的責任心和技術水平,能夠熟知各種IUD的特點,提高放置IUD的操作技術,根據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個體特點及宮腔大小和形態,提供不同型號和不同類型的宮內IUD,選擇最佳的放置時間,術前讓受術者充分了解IUD的避孕原理、避孕效果和可能產生的副反應,使受術者在完全自愿、充分放松的情況下,排除放環禁忌癥后給以放置。術中嚴格掌握操作規程,術后詳細交代注意事項。放置時操作不規范、IUD未放置子宮底部或IUD與子宮腔大小形態不相符,均能引起子宮收縮促使IUD下移。IUD下移,還可能與年輕婦女子宮敏感性高,排異反應較強,易于刺激子宮收縮致使IUD下移、變形、失去避孕作用有關[1]。術后過早性生活或過重體力勞動也可造成盆腔感染或IUD下移。
2.2 重視放環術后出血及腰、腹疼痛的鑒別 放環術后出血及腰、腹疼痛是上環術后常見副反應,因為IUD的支撐力較高或與子宮內膜接觸較廣,易致出血,IUD的機械性壓迫引起子宮內膜和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釋放大量前列腺素、纖溶酶原激活因子、激肽等物質,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纖溶系統活性增加,從而導致月經過多、經期延長或淋漓不盡,常發生在放器后半年內,尤其是最初3個月內[2]。IUD與宮腔大小及形態不符,可導致子宮頻繁收縮而至腰腹疼痛。可用吲哚美辛、氨基乙酸等藥物治療,對平時月經過多要求放環的可選用含吲哚美辛的Y環或含孕激素的曼月樂環,減少月經量。若40歲前后的出血應引起重視,因35歲以后即有卵巢功能減退,再加上生殖器惡性腫瘤發生增高,若出血淋漓不盡或功能性子宮出血藥物治療無效,取環時應常規行診刮術,刮出組織送病理以明確出血原因,防止惡性腫瘤的漏診。對上環術后出現腰、腹疼痛并非均由上環引起,其他如腰肌勞損、椎間盤突出、急、慢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腎結石或子宮后傾后屈位等,都可至腰、腹疼痛,應先排除這些疾病后才給以取環,以提高宮內節育器連續使用率。
2.3 重視放置IUD后的隨訪和定期查環查孕 放環后一定要在術后1、3、6個月各隨訪一次,以后每年查環查孕3次,如果有突然月經過多或伴腰酸、腹痛或月經淋漓不盡應隨時復診。隨訪及檢查內容:月經狀況、有無腰、腹痛,婦科情況(白帶、宮頸等)、B超檢查,了解環的位置。如有環下移、倒置、變形應及時更換,減少帶器妊娠的發生,如有帶器妊娠應及時終止妊娠加取環,如上環術后出血藥物治療3個月后仍然不見好轉或腰酸、腹痛無其他病因的均考慮取環或更換IUD。
2.4 重視生殖保健減少流產和重復流產的發生在1451例取環病例中有人流史、藥流史、中期妊娠引產史的有1088例,占74.98%,雖然這些都是避孕失敗的補救措施,但是人工流產可以引起出血、感染、月經不調、盆腔炎、宮腔粘連、不孕癥等遠近并發癥,及少數人可發生羊水栓塞、空氣栓塞、等嚴重并發癥,不但影響婦女的生殖健康,對心身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不利于家庭與社會的和諧。應加強生殖健康與避孕、節育相關知識的宣傳范圍與力度,讓更多的育齡婦女了解與掌握適宜、有效的避孕方法,避免和減少意外懷孕的發生,早日實現人人享有生殖健康保健的偉大目標。
[1] 彭淑英.影響帶器妊娠的相關因素及預防[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34-35.
[2] 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