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光
壺腹部癌和胰頭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1]。近年來,我院采用胰十二指腸切除術(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治療壺腹部癌和胰頭癌,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將臨床資料分析總結如下。
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共實施胰十二指腸切除術15例,其中,壺腹部癌6例、胰頭癌9例,均經B超、CT、MRI、十二指腸鏡及手術探查、病理診斷證實[2]。男10例,女5例;年齡38~73歲,平均年齡61.2歲;肝功能(Child分級)I級4例,Ⅱ級7例,Ⅲ級4例;TNM分期(根據1997年國際抗癌聯盟的標準)I期3例,Ⅱ期5例,Ⅲ期4例,IV期3例;病理分化程度高分化3例,中分化4例,低分化8例。
上腹部疼痛伴黃疸9例,占60.0%;進行性無痛性黃疸4例,占26.7%;無黃疸2例,占13.3%;不同程度發熱5例,占33.3%;半年內體重下降5kg3例,占20.0%。
6例壺腹部癌患者和9例胰頭癌患者,均行標準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即切除胃竇、膽總管、膽囊、胰頭及其鉤突部、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以及周圍淋巴結。采用硬膜外麻醉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監護心率、無創血壓和氧飽和度,并監測中心靜脈壓。取右上腹經腹直肌切口,上至劍突,下至臍平或臍下3~5cm,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腹腔探查,明確腫瘤部位和性質,探查腫瘤未侵及周圍臟器和胰周血管后,進一步游離十二指腸。采用經典Whipple手術的操作步驟。消化道重建方式:Child 11例,Whipple 4例。胰腸吻合均采用胰管空腸端側吻合,常規四排吻合。肝總管、膽總管與空腸均行一層端側吻合。殘胃與空腸以機械吻合器行側側吻合。術后應用生長抑素抑制胰液的分泌,防止胰瘺的發生。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顯著性。
本組資料共實施胰十二指腸切除術15例,經病理組織學確診,壺腹部癌6例,胰頭癌9例。術后有3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占20.0%,其中,胰漏1例、膽漏1例、膽道感染1例,經禁食、加強營養支持、保持引流通暢沖洗、抑制胰酶分泌、應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療措施均得到有效控制。繼續隨訪9~36個月,平均16個月;壺腹部癌的中位生存期為32個月,胰頭癌的中位生存期為14個月,兩者的生存時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可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治療壺腹部癌的臨床療效優于胰頭癌。
壺腹部癌和胰頭癌均為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主要治療方法是實施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手術操作仍較為復雜,需重建胃腸、膽腸、胰腸3個吻合口,因此,胰漏和膽漏是影響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預后的最主要的并發癥,是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要在術后應用生長抑素抑制胰液的分泌,防止胰瘺的發生。隨著外科技術的不斷改進、圍手術期處理水平的不斷提高,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明顯降低,臨床效果已得到了廣泛的證實[3]。但由于壺腹部癌和胰頭癌解剖部位和生物學行為特點不同,兩種癌癥的治療效果并不一致。本組資料中,壺腹部癌的中位生存期為32個月,胰頭癌的中位生存期為14個月,兩者的生存時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由于早期診斷、早期手術切除可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壺腹部癌早期癥狀明顯,病期較早,易于診斷,而胰頭癌的局限于胰腺和淋巴結內,一般沒有癥狀,在患者出現黃疸就診時,已不是早期癌癥,多數失去了根治的機會,因此,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對于壺腹部癌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胰頭癌。并且,胰頭癌其周圍臟器較多、血管豐富、生長迅速,惡性程度高,早期即可穿破胰管壁,向周圍組織浸潤轉移,是手術后腹膜后軟組織中癌細胞殘留,影響手術效果的主要原因,常伴有頑固性背痛、腹痛,影響生存質量,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因此,標準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難以達到胰頭癌根治的目的。由此可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治療壺腹部癌的臨床療效優于胰頭癌。
[1] 沈魁,馬剛,郭克建.胰腺癌診斷與外科治療現狀1008例調查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01,36(12):766-769.
[2] 徐勝利.胰頭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09,12(6):484.
[3] 鄒偉榮,諶步云,王健,等.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治療壺腹部癌和胰頭癌療效的比較[J].浙江醫學,2006,28(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