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敏
機械通氣的常用模式和護理
余敏
機械通氣;常用模式;護理
機械通氣的原理是在氣道口施以正壓將氣體壓入肺泡引起“吸氣”停止送去后移去壓力,氣道口恢復大氣壓,胸廓回縮,氣體排出,產生“呼氣”。機械通氣是臨床搶救治療各種原因導致的急性或慢性呼吸衰竭加重的重要措施之一。
從通氣方式上來說,機械通氣有三種方式:(1)機械控制通氣(CMV):是一種時間啟動、容量限定、容量切換的通氣方式,其潮氣量和頻率由呼吸機產生,這種方式一般用于無自主呼吸的患者。(2)機械輔助通氣(AMV):屬于壓力或流量啟動、容量限定、容量切換的方式,由患者的自發吸氣動作來觸發呼吸機的啟動,通氣頻率取決于患者的自主呼吸,潮氣量預設,呼吸機與患者的自主呼吸同步,有利于患者的呼吸恢復,減少呼吸做功。(3)機械輔助—控制通氣(A/C):控制與輔助可自動轉換,患者自主呼吸觸發呼吸機時進行AMV,無自主呼吸時,則自動轉換為CMV。
2.1 間歇正壓通氣(IPPV)采用的是CMV方式,有定壓和定容兩種,定壓需預設頻率和吸氣峰壓,定容要預設潮氣量,這種模式只要適用于無自主呼吸的患者。
2.2 同步間歇正壓通氣(SIPPV)采用的是A/C方式,其用法與IPPV相同。
2.3 間歇指令通氣(IMV)是機械控制通氣與自主呼吸的結合,很少用,易發生人機對抗。
2.4 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IMV)是機械輔助通氣與自主呼吸的結合,常用于術后短期呼吸支持和脫離呼吸機的過程中,在此過程中,不宜長期低頻率的應用,以免加重呼吸肌疲勞。
2.5 呼氣末正壓(PEEP)在機械通氣時,使吸氣期氣道內保持正壓,呼氣末氣道壓仍高于大氣壓,使萎縮的肺泡重新擴張,增加功能殘氣量和肺的順應性,改善通氣和氧合,減少肺內分流,這是低氧血癥的首選。一般為4~6cmH2O,不超過10cmH2O,當FiO2≤60%、PaO2≥90時最小的PEEP值為最佳。
2.6 持續氣道正壓(CPAP)即自主呼吸狀態下的PEEP,在患者自主吸氣時以一定的正壓持續供給氣流讓患者自由吸入,且供給氣流大于吸入氣流,使患者呼吸省力,呼氣時在給予一定的呼氣末正壓,這是可以單獨使用的獨立通氣模式,用于自主呼吸規律但呼吸力量較弱的患者,如脫機前。
2.7 壓力支持通氣(PSV)此模式只能在患者有自主呼吸時尚可使用,與SIMV的不同在于其每次吸氣時均給予正壓支持,減少呼吸做功,防止呼吸肌疲勞,可單獨使用也可配合其他模式。
2.8 反比通氣(IRV)即吸呼比大于1,延長吸氣時間,降低呼氣時間,主要應用于低碳酸血癥和ARDS,只限于無自主呼吸的患者。
使用呼吸機前應仔細檢查設備:各管道連接情況、氣道是否在預定范圍內、各參數是否設置正常、濕化罐內水量是否符合要求、各種報警值是否設置恰當,開機后,管路連接模擬肺,再次確認報警開關是否打開、氣源壓力是否正常、管路連接是否緊密、管路壓力是否正常,各個參數是否設置正常及儀器有無異常聲響。
使用呼吸機患者應由專人看護,隨時觀察及記錄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半小時巡查1次,巡查時應注意:呼吸機螺紋管是否有積水、外換管是否有漏氣脫落、患者是否有積痰,并根據不同情況進行相關處理低氣道壓報警時,應該檢查呼吸機管道的連接。
對氣管切開患者,每日應更換切開處敷料,口腔護理每日3次。氣管插管的患者要注意固定導管,導管據門齒24cm,氣管插管固定外套管的繃帶松緊以容納1指為宜,氣囊張力適宜,注氣量一般為5~10mL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的氣囊每4小時放氣一次,每次放氣5~10min,放氣時應預防管道脫落。放氣前抽吸口腔及氣道分泌物。覆蓋在套管外口的3cm×3cm無菌干紗布用5mL注射器抽生理均勻滴在其上面即可,以保持局部濕潤。
對使用機械通氣的患者,應隨時注意是否有痰液淤積,準備吸痰前5min應給100%氧濃度吸入,用適當的吸痰管由內向外快速抽吸。吸痰最多連續抽吸3次,每次時間不超過10s。吸痰完畢后再給予患者吸純氧。吸痰用物每日更換,吸痰過程中應嚴格無菌操作,戴無菌手套,一次性吸痰管每次更換,以預防肺部感染。
使用呼吸機的患者每日要霧化2~3次。加強氣道的濕化,防止痰液黏稠。
10.3969/j.issn.1009-4393.2010.21.072
610051 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 (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