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忠波,指導:姜春英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濟南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濟南250000)
患者,李某,男,24歲,未婚,于2010年1月7日入住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肛腸科病區。患者20年前因腹瀉出現大便時肛內腫物脫出,可自行還納,無疼痛、無出血,12歲時于當地醫院行注射治療,效差,癥狀漸加重。2009年6月于濟寧附屬醫院行直腸黏膜柱狀點狀結扎加肛門緊縮術。初始效可,2009年10月因精神緊張及腹瀉后又出現肛內脫出物,肛門下墜感,時有黏液溢出,偶有便血。入院時患者大便時肛內脫出物呈圓柱狀,稍后傾,無疼痛,帶少許鮮血,可納入肛,伴肛門下墜,輕微瘙癢,大便日行5~6次,小便正常,納眠差。查體:大便時直腸全層脫出肛外,長度約5cm,脫出物呈圓柱狀,黏膜呈淡紅色,肛門松弛。
治療方法:(1)術前清潔灌腸,備皮,禁食。(2)直腸周圍消痔靈注射合并直腸黏膜點狀結扎、肛門緊縮術。腰麻成功后,取臀高俯臥位。常規術區消毒,鋪無菌洞巾,探查見肛門閉合不全,直腸黏膜松馳。取左位自齒線上12 cm起,組織鉗挾直腸黏膜,鉗下7號絲線結扎呈點狀,各點間隔約2 cm,結扎6處呈柱狀排列。同法結扎處理右、前、后位,各處結扎點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再行直腸周圍消痔靈注射,取消痔靈原液20 mL,配腰穿針頭于肛門右位1 cm處,進針入坐骨直腸間隙,穿過肛提肌進入骨盆直腸間隙,食指于肌內確認針頭未刺穿腸壁進入腸腔,緩慢邊退針邊推藥,注藥約20 mL,同法處理對側注藥20 mL,再行直腸后間隙注射,沿直腸后璧進針,刺入約5 mL至直腸后間隙,食指伸入肛內確定針尖在直腸壁中,取1∶1消痔靈生理鹽水液5 mL緩慢注入。因肛門括約力差,又做肛門圈縮術:碘伏棉球清潔肛部,于肛緣后位1.5 cm處作弧形切口,血管鉗自后位切口探入繞肛周作潛行隧道,導入2-可吸收線于隧道內繞肛門內括約肌下緣于前位切口牽出打結使肛管容納于一拇指,前后切口應用2-0可吸收線縫合,肛內置包裹凡士林油砂裹肛排氣管,裹無菌紗布,術畢。(3)術后需注意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限制飲食;控制排便48 h以上,第一次排便需灌腸或用緩瀉藥,局部清潔換藥。
經治療17 d后痊愈(Ⅰ度脫垂癥狀消失,直腸黏膜不再脫出肛外;Ⅱ、Ⅲ度脫垂,直腸全層不再脫出肛外。)出院,至今門診及電話隨訪,癥狀良好,未再復發。
按:直腸脫垂屬于肛腸科的疑難病,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清楚,發病率占肛腸疾病的 0.4%~2.1%[1-2]。姜春英老師用消痔靈(主要成分為6%的明礬)直腸周圍注射治療直腸脫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治療多例直腸脫垂患者,均取得了理想效果。Ⅰ度脫垂患者,單純消痔靈注射即可取得預期效果;Ⅱ、Ⅲ度重度直腸脫垂患者,為加強治療效果,可加用直腸黏膜點狀結扎術,如果伴肛門括約肌松弛,加用肛門緊縮術。姜春英老師認為許多直腸脫垂患者自幼時發病,成年方去治療,由于病程較長,大多都伴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癥狀,女性患者大都伴有抑郁癥,男性患者大都伴有焦慮癥,須重視語言交流和心理疏導。該患者病史較長,并且在外地多次治療后復發,屬于少見的疑難患者,臨床上重度直腸脫垂時脫垂物大都前傾,而本病人卻后傾,姜老師認為可能與其注射和手術史有關。直腸脫垂患者術前需限制飲食,準備腸道,術后主要觀察肛門的疼痛程度、全身有無發熱、是否有排尿障礙及肛門直腸的墜脹感[3]。要定期查血常規,每日要測2次體溫;同時要及時觀察肛周皮膚顏色的變化和肛門分泌物顏色的變化。
[1]曹吉勛.中國痔瘺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5:10.
[2]姜春英,管仲安.肛腸病新論[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