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菊芬
(隆昌縣疾病控制中心,四川隆昌642150)
乳癖是發生在乳房部位而出現形狀大小不等,病期長短不一的硬結腫,且伴有乳房疼痛,本病是婦女乳腺疾病中的一種,可見于青春期后的各種年齡,以30~50歲多見。本病多由情志內傷,肝郁痰凝,積聚乳房胃絡所致;思慮傷脾,郁怒傷肝,多致沖任不調,氣滯痰凝而成。現代醫學認為與內分泌紊亂,黃體素分泌減少,雌激素分泌相對增高有關[1]。近年來筆者采用疏肝行氣、化痰活血法,自擬化癖湯治療乳癖23例,療效滿意,報告如下。
本組23例均為女性,均經鉬鈀X線照片檢查,診斷為乳房小葉增生。年齡20~30歲5例,30~40歲14例,40~50歲者4例;病程2月6例,2月~3年者16例,5年1例。包塊部位:單側乳房6例,兩側乳房17例;與月經有關19例。臨床主要癥狀與體征:雙側或單側乳房外上方有大小不等的腫塊,同時或相繼發現,形態不規則,境界不清,活動,不與皮膚粘連隨情志改變而消長,乳房及兩脅脹痛,尤其經前期明顯,煩躁,苔薄、脈弦。
23例均內服化癖湯治療。藥物組成:桂枝、桃仁、牡丹皮各10 g,茯苓、陳皮、花粉、柴胡、當歸、佛手各12 g,香附、夏枯草、浙貝母各15 g,牡蠣30 g,灑大黃3 g。水煎,每日1劑,每日3次口服。月經期停服,治療期間盡量保持情緒穩定。
3.1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腫塊消失,乳痛消失,停藥3個月未復發;顯效:腫塊最大直徑縮小1/2以上,乳房疼痛消失;有效:腫塊最大直徑縮小不足1/2,乳房疼痛減輕;無效:腫塊未縮小,或反而增大變硬者,或單純乳痛緩解,腫塊未縮小者。3.2 治療結果 本組23例中,臨床治愈13例,占56.56%;有效8例,占34.77%;無效2例,占8.67%。總有效率91.33%。
服藥最多60劑,最少20劑,平均服藥42劑。本組除2例服用本方有腹瀉外,余無不良反應。
《瘍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癌論》中說:“乳中結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發寒熱,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而消長,此名乳癖……。”乳癖的發生,與肝、胃、沖、任等經脈有密切關系。肝胃不和者,病前常有情懷不暢史,肝氣不舒,郁于胃中,故乳房腫塊常隨喜怒而消長[2],《外科正宗》對乳癖的病因病機論述也很清楚。如 “乳癖乃乳中結核,形如丸卵,或垂墜作痛,或不痛,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消長,多由思慮傷脾,惱怒傷肝,郁結而成。”本病由于情志內傷,肝郁痰凝,積聚乳房胃絡所致。從本組病例的癥候分析,由于肝氣不舒,情志不暢,失其疏泄,進一步發展到木橫侮土,脾失健運,水濕凝聚而生痰,痰阻礙氣機,氣滯不通則痛,故乳房脹痛,氣滯則血瘀,痰、瘀內結為塊。治療宜疏肝行氣、化痰活血。方中柴胡、佛手、香附、白芍疏肝行氣,貝母、陳皮、茯苓健脾化痰,桂枝、桃仁、當歸、牡丹皮溫運陽氣以消瘀血,夏枯草、貝母、牡蠣、花粉軟堅散結。本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本方治療乳癖,可使乳房脹痛消失,包塊變軟、縮小或消失。
[1]廣州中醫學院.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1:130.
[2]顧伯華.實用中醫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