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靈溪,許廣里,齊琳婧
(1.長春市人民醫院,吉林長春130051;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長春130021)
肩關節周圍炎又稱“漏肩風”“五十肩”“凍結肩”,是臨床常見疾病。好發于40~70歲的中老年人,此年齡段的患病率為2%~5%,女性較男性多見。本病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多以肩關節外展、外旋、后伸功能受限明顯,可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筆者經多年的臨床觀察,發現針刺運動療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病例來源 90例均為2007年7月-2010年3月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科門診及療區患者,男56例,女34例;年齡45~65歲;病程1~10年。
1.2 診斷標準 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
診斷與療效標準》[1]中的診斷標準。
患者取坐位,暴露患側下肢,在患側下肢足三里至上巨虛的連線上進行指壓尋找,若發現有條索狀物或疼痛酸脹處即是下肢敏感點,常規消毒后,醫者持針(0.30 mm×65 mm)直刺入2寸,平補平瀉,行針過程中囑患者主動活動患肩,作外展、上舉、內收、后伸、內旋、外旋動作,行針約1~2 min后留針,留針其間醫師需輔助患者運動關節:(1)醫者手扶患肘關節,使患者作被動上舉,舉到最大限度時,保持不動約1 min;(2)醫者握住患肢前臂,做肩關節的外展運動,當遇到阻力后,需保持肩關節靜止不動約1 min;(3)醫者一手扶患者肩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使患肢前臂反靠在背部,使其盡量向上和對側伸展,向上伸展幅度由小到大,不可使用暴力;(4)醫者手握住患肢肘部,帶動患肢由下向胸前上舉,再行外旋、外展后放下,然后作患肢前后大旋轉,逆、順時針方向各旋轉3圈,幅度由小到大。最后用搓法從肩部到前臂反復上下搓動3~5遍。以上方法反復操作至起針。每隔10 min行針1次,約30min后起針。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3 d,共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
3.1 療效標準 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顯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有效:肩部疼痛減輕,肩關節活動功能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90例患者治療2個療程后,痊愈56例(62.2%),顯效22例(24.4%),有效9例(10%),無效3例(3.3%)。總有效率96.7%。
肩關節是手陽明經循行所過之處,下肢敏感點所屬經脈為足陽明胃經,根據中醫經絡學說中“同氣相求”理論為指導,針刺與所病經脈同名經的敏感點以疏通肩部經絡氣血,祛風散寒,對于緩解肩部疼痛及控制病情進一步發展非常有效。運動療法可以有效地防止制動弊端的發生,促進組織適應性改變,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牽伸攣縮和粘連的軟組織以增加關節活動范圍,亦是肩周炎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之一,通過對肩關節各個軸面的運動,使肩關節各部分、各區域的經絡通暢,經氣運行暢而不滯。
筆者將針刺和運動兩個治療因素聯合使用,同時進行,不僅可以祛風散寒,通絡止痛,還可疏通肩部經絡氣血,改善肩關節功能障礙,提高肌力,使得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廣泛粘連得以松解,這種全方位、全關節同步療法可使經氣透徹于肩關節的上下、內外、前后、左右,使肩臂的氣血運行暢行無滯,經絡通暢。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與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