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莉,李雅書,羅 瑩
(長春市中醫院神經內科,吉林長春130022)
糖尿病時發生小動脈和毛細血管病變,以及代謝障礙等原因,可引起神經系統任何部分病變,但主要累及周圍神經和植物神經系統,尤以多發性周圍神經病變最常見[1],也是糖尿病主要的致殘因素之一,發生率高達85%以上。自2005年以來,筆者采用中藥配合針刺療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0例,取得較好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30例均為長春市中醫院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齡41~72歲,糖尿病病程2~18年,周圍神經病變病程6個月~2年。
1.2 診斷標準 符合《實用內分泌學》(2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表現為四肢對稱性麻木、疼痛、蟻行感、燒灼感,神經系統檢查跟膝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深淺感覺減退。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適當的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治療,糖尿病飲食,使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0.0 mmol/L以下。
1.3.1 中藥治療 予化瘀通絡,益氣養陰中藥,藥物組成:桃仁10 g,紅花10g,,水蛭10g,黨參20 g,山藥20 g,生地黃20 g,麥冬15 g,天花粉15 g,桂枝10 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療程1個月。
1.3.2 針刺治療 采用醒腦開竅針刺法配合局部取穴,選穴:內關、人中、上星、印堂、三陰交;配合合谷、曲池、足三里、豐隆、八邪、八風。
操作方法:先刺雙側內關,直刺0.5~1寸,采用提插捻轉結合的瀉法,施手法1 min;前3 d針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手法,以流淚或眼球濕潤為度,3 d后改為針上星、印堂,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針直立,采用輕雀啄手法,以流淚或眼球濕潤為度,繼刺上星,選3寸毫針沿皮刺透向百會,施用小幅度、高頻率捻轉補法,行手法1 min;三陰交穴,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度角斜刺,進針0.5~1.0寸,針尖刺到原三陰交穴的位置上,采用提插補法,針感到足趾,下肢出現不能自控的運動,以抽動3次為度;其它局部穴位均施捻轉補法,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療程30 d。
1.4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顯著改善,肢體感覺及活動功能正常;有效:主要臨床癥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變化。
本組30例中,顯效17例,占56.6%;有效10例,占33.3%,;無效3例,占10%。總有效率為9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主要基于微血管病變,普遍認為是血管障礙,代謝紊亂,神經營養因子減少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西醫多用B族維生素、血管擴張劑、醛糖還原酶抑制劑等,效果均不理想。中醫學認為本病是由于消渴日久,氣陰虧耗,血行凝滯,脈道瘀阻,陽氣不能達于四未所致。其病機關鍵是氣陰兩虛、脈絡瘀阻,氣虛則運血乏力,陰虛則血行艱澀,均可導致血行不暢,絡脈瘀阻,則表現為肢體麻木、疼痛等癥。故筆者采用化瘀通絡、益氣養陰為治療大法,方中桃仁、紅花、水蛭破瘀行血,活血通絡,祛瘀生新;黨參、山藥健脾益氣;生地黃、麥冬、天花粉養陰清熱,生津止渴;桂枝通達一身之陽氣,舒筋止痛。
醒腦開竅針刺法是由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石學敏教授創立的治療腦卒中為主的有效方法。以調治腦神為主。該法的另一作用是治療痛證,疼痛的發生總病機為神不導氣,氣滯則血瘀,經脈不通,不通則痛;經脈不通,損傷腦神,更加重了不通而痛更甚[2],針刺合谷、曲池、足三里、豐隆、八邪、八風屬局部取穴,以增強活血通絡之功。
[1]胡維銘,王維治.神經內科主治醫生699問[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820.
[2]石學敏.中風病與醒腦開竅針刺法[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10-21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