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廣濤,潘良富
(江蘇省中醫院肛腸科,江蘇南京210029)
多發性結腸息肉術后復發是困擾外科醫生和病人的常見難題。筆者用中藥組方采用標本兼治方法治療結腸息肉術后復發60例,并對其進行半年的臨床復查隨訪與觀察,結果未復發53例,復發7例,有效率達88.4%。
60例均來自江蘇省中醫院肛腸科門診病人,男45例,女15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27歲;切除息肉腺瘤38例,增生性息肉15例,山田息肉7例;病理切片示:無異性增生25例,輕度異性增生16例,中度異型增生14例,重度異型增生5例;廣基類息肉56例,有蒂息肉4例。
白花蛇舌草30 g,龍葵10 g,蜀羊泉10 g,半邊蓮10 g,半枝蓮10 g,藤梨根15 g,生薏苡仁30 g,黨參10 g,炙黃芪20 g,枸杞子15 g,當歸10 g,熟地黃10 g,茯苓10g,淫羊藿10 g,制何首烏10g,牡丹皮10 g,赤芍10 g,女貞子10 g。濃煎,日服2次。復診時,根據病人服藥后癥狀,以本方為基礎方,隨癥加減。6個月為1個觀察周期。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服藥半年后復查纖維腸鏡,60例僅見7例復查仍有少量息肉增生,建議患者再次行腸鏡下切除。控制復發有效率88.4%。
多發性結腸息肉,病理大多是良性的,但多發性結腸息肉,腸鏡下切除后術后復查,復發率很高,尤其是病理有異性增生的多發性結腸息肉,復發率更高,嚴重困擾著外科醫生和患者。根據現代醫學分析,結腸息肉初期大多屬結腸良性腫瘤,但并非一成不變,隨著息肉的進行性增大,息肉腺體細胞往往開始逐步變性、轉化,先是異性增生,異性增生逐步由輕度向中度發展,最后到重度異性增生,就是醫學界公認的癌前病變,即是結腸早癌。結腸發生息肉,根本原因是患者大腸黏膜免疫系統出現障礙,人體對腸道腫瘤的抑制失去控制,導致息肉發生增大,細胞變性,最后導致癌變。結腸息肉術后之所以會高復發,究其原因為,雖然結腸息肉腸鏡下給予切除,但結腸腸道內黏膜免疫功能沒有恢復正常,因此調節增強人體內的免疫功能,用藥物增強人體對腸道腫瘤細胞的抑制,是控制結腸息肉術后復發的關鍵。筆者在此理論基礎上,發揮中醫藥的優勢,采用標本兼治的原則用中藥組方,治標根據現代科學對中藥抗腫瘤的研究結果,采用公認對消化道惡性腫瘤有抑制作用的中藥如白花蛇舌草、龍葵、蜀羊泉、半邊蓮、半枝蓮、藤梨根、生薏苡仁等抑制腸道息肉的異性增生;用中藥中的補肝腎補氣血的黨參、炙黃芪、枸杞子、當歸、熟地黃、茯苓、淫羊藿、制何首烏、女貞子調理扶助人體的正氣。提高人體對腫瘤細胞的免疫力,改善腸道黏膜的免疫功能。現代醫學科學對補肝腎,補氣血的中藥能夠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大多持肯定態度。“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牡丹皮、赤芍涼血活血,中醫認為氣血瘀滯是腫塊產生的原因。實踐證明采用中醫標本兼治法抑制結腸息肉生長復發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