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長春130117)
近年來,中藥的臨床療效在呈下降趨勢。影響中藥臨床療效的諸多因素,是中醫藥學當前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對影響中藥臨床療效的各方面因素的分析,探求逐步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與方法,以促使人們更加注意和深入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從而使中藥的臨床療效能夠得到保證和提高。
1.1 藥材的真偽與質量 醫療機構負責采購中藥材的人員應該具有一定的專業水平和責任心。因為中藥材的混亂品種較多,以次充好的現象經常發生,另外炮制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中藥材的質量,進而影響中藥的臨床療效,《本草蒙筌》云:“凡制藥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1]所以藥材采購這一關非常重要,這也是保證中藥材療效的重要環節。
1.2 投藥的準確性 中藥房投藥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責任心也至關重要。能否真正按處方所列藥物準確投藥,是保證該處方臨床療效的關鍵。另外,處方中每味藥的用量多少是該方的精髓。投藥人員能否真正按處方中的用量準確稱重,也是保證該處方臨床療效的關鍵。所以漏配、錯配、配量不準等現象都會影響中藥的臨床療效。
2.1 辨證的準確性 辨證施治是中醫學的兩大特點之一。醫生通過病人的癥狀和體征分析其病因病機,辨別為何種病證,這是治療的第一步。這一步的準確性,是下一步治療的前提。這一方面充分體現了醫生的醫療水平。
2.2 處方的優劣 僅僅辨證準確還不夠。醫生還必須全面掌握所用藥物的性能、功效、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內容。另外每個處方都有“君、臣、佐、使”,讓處方中各藥達到最佳配伍,并且選擇最佳用量,才能達到最理想的臨床療效。
3.1 煎藥 湯劑是中藥的主要劑型。清?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乎此。”說明煎藥方法恰當與否和臨床療效有密切關系。如大黃,處方若注明后下,則不宜與群藥混煎,說明該處方意在發揮大黃的攻下之力,因為大黃含有豐富的瀉下成份——蒽醌類衍生物,若煎煮時間過長,則分解為游離的蒽醌類,就失去了瀉下作用[2]。因此要求患者在煎藥時,一定要掌握正確的煎煮方法,例如煎藥器具、煎藥用水、入藥方法、煎煮的火候和時間等等。否則就會影響中藥的臨床療效,前功盡棄。
3.2 服藥 口服是主要給藥方法之一。口服給藥的效果不單受到劑型等因素影響,還受服藥時間、次數及冷熱等服藥方法所影響。清?徐靈胎言:“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3]尤其是服藥時間對藥效的影響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選擇適宜的給藥時間,對于提高中藥臨床療效很有幫助。早在《神農本草經?序錄》中就有記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4]所以對于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況,不同的藥物,要采用不同的服藥方法和時間,才能更好地發揮中藥的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1]黃錫炎.中藥炮制與臨床療效的關系[J].浙江中醫雜志,1989,24(9):416.
[2]孫保忠,林桂玉.淺談影響中藥藥理作用的因素[J].陜西中醫,1991,12(11):519-520.
[3]秦正光.中藥服用法與療效關系的探討[J].陜西中醫,1991,12(11):518.
[4]龍致賢.中藥療效學概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