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中心醫院,湖北恩施445000)
民族醫藥是中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醫藥理論和診療方法,長期以來,民族醫藥利用簡便廉驗的醫療技術方法,為人民的健康繁衍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然而,由于歷史上種種原因,民族醫藥的應用范圍一直固守著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地域空間,缺乏利用新技術、新方法的意識和條件,缺乏與其他醫學的交流,借鑒融合的機遇。近年來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國家對民族醫藥的重視程度加大,第三次全國民族醫藥工作會議后,于200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11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切實加強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國中醫發2007第48號),提出堅持和發揮民族醫藥特色優勢,遵循民族醫藥自然發展規律和特點,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多渠道發展民族醫藥;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向導,拓展民族醫藥服務領域,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統籌協調發展。加大民族醫藥醫教研機構和民族醫藥企業,醫院制劑室的基礎條件建設和支持力度,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防病治病能力,民族醫藥繼承與創新能力,學術水平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經費投入,職業準入,制劑研發等方面有舉措,國家在對政策層面上的支持為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族醫藥特別是恩施民間土方的發展盡管取得一定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如當地民族用藥習慣,土家偏方、驗方等醫學文獻的整理,診療技術經驗傳承等方面都急需保護和權治,根據當地衛生醫療機構對全州民族醫療服務狀況調查發現,在農村民族醫藥從業人員中,低學歷,低職稱,年齡老化,無職業醫師資格人員的比例仍然較高,因此解決恩施州民族醫藥培養和解決合法職業資格的工作十分艱巨。活躍在基層的民族醫生,民間草醫是一只不可忽視的力量,但近年來,不少地方的民族醫生,民間草醫已經越來越少,隨著《職業醫師法》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頒布實施后,這些人員不符合相關條件。政府要加大民族醫藥政策,保護民間醫藥發展。
要加大民族醫藥的投入,采取特殊政策保護和發展民族醫藥。政府要設立民族醫藥專項科研經費,完善民族醫藥體制,加強管理,將國家對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的保護和扶持的政策通過法規的形式制度化,要在民族醫藥人才培養,民族醫藥網絡建設,民族醫藥醫師資格準入,醫療機構設置,藥品注冊等方面制定特殊政策,體現民族醫藥的特點和規律。
根據民族醫藥的特點及潛在價值,在制定我州基本衛生規劃時,應把民族醫藥作為衛生扶貧的重要內容。其優勢在于:群眾對于民族醫藥有廣泛的認同感,能滿足多層次需求;民族醫藥具有簡便驗廉的顯著特點,對常見病多發病,特別是地方病有豐富的防治經驗。
在完善和豐富民族醫藥理論基礎上,建立各民族醫藥的理、法、方、藥的完整理論體系,引入現代科學手段,以臨床研究為重點,著力探索防病治病的新方法,著力提高恩施州民族醫療科技含量及整體水平,加快民族醫藥標準化建設,以保護、扶持、規范民族醫藥的發展;并不斷在理論和實踐上有所創新與突破,使各民族醫藥逐步走向現代化。我州地理位置相對偏僻,要建立健全農村和城鎮社區民族醫藥網絡,加強我州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在基層醫療機構設立相應的民族醫藥專科并加以推廣。
恩施素有“天然藥庫”之稱,有豐富的藥資源,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民族醫藥的發展在不斷壯大,我們要利用恩施州獨特的藥材資源,不斷研究,使其在民族醫藥的發展上規模化、產業化,不斷擴大藥物種植面積,以及藥材加工上投入相應的資金,充分利用高新技術與本地藥材研究、生產、質控領域、保持特色;做好資源保護,在合理利用開發的同時要保護和促進資源再生。努力拓寬國內外市場,對恩施州藥材的開發要增強迫切感和責任感,充分利用道地藥材的優勢,把握發展的歷史機遇,創造恩施民族醫藥發展環境,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人才是民族醫藥事業的根本保證,要納入工作重點加以扶持。當前民族醫藥人才隊伍存在斷層現象;老民族醫年齡偏大,后繼無人;大量民間醫生文化水平偏低有待繼續醫學教育;民族醫藥機構缺乏必要政策機制吸引高級技術人才;因此要做好民族醫藥的繼續和發展,改革以往用西醫的模式培養民族醫的方法,使民族醫藥不斷保持特色和活力。目前,重點民族醫院,重點學科建設,各老民醫經驗傳承計劃等都將民族醫藥人才的培養列為重點內容。民族醫藥教育的工作重點包括:老民族醫的傳、幫、帶;青年民族醫的全面培養;發展多層次的繼續教育和遠程教育;鼓勵民辦教育和師帶徒形式;還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這種機制包括“請進來”引進民族醫和高素質人才”和“走出去”培養實用人才兩方面。要充分利用恩施地理和自然優勢,認真把握發展的歷史機遇,創造寬松的醫藥發展環境,促進民族醫藥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