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軍
國有股權轉讓其他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之同等條件
■/張映軍
《公司法》第七十二條規定,“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征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從《公司法》中不難看出同等條件是其他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前提,其他股東滿足或達到同等條件,才能排除股東以外的人(以下簡稱非股東)受讓該股權。目前《公司法》及相關法律對同等條件沒有明確規定,致使股權轉讓過程中無法判斷其他股東是否達到或滿足同等條件;特別是在國有股權轉讓過程中,同等條件的界定和規范成為股權轉讓方、其他股東和非股東利益矛盾的焦點。產權交易機構也常因此陷入無休止的爭議之中。同等條件的界定和判斷已成為產權交易機構和股權轉讓方保護和規范其他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的關鍵。
同等條件一詞沒有明確的法律概念,通俗的理解為民事法律行為的權利主體同時達到或者滿足了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應當是同等條件。實踐中同等條件爭議頗多,一種觀點認為同等條件就是價格同等。這種觀點將“同等條件”一概表述為是按照相應出資數額或者比例折算的貨幣金額,而不考慮其它條件,從而將同等條件等同于價格,并將其作為衡量同等條件的唯一指標因素。另一種觀點認為同等條件是受讓條件的綜合體。股權轉讓除價格外還可能有其他的受讓條件,包含無法用貨幣度量或表達的對價因素。因此同等條件應包括除價格因素之外的多個因素。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同等條件就是同等的受讓條件,包括轉讓價格、付款條件、現有財產狀況、資金來源、后續投資能力、既往營業業績、未來業績預期、個人誠信品格乃至團隊精神等多個因素,不僅是單純的價格因素。
國有股權轉讓過程中同等條件的界定和判斷在業界存在一些標準,但沒有形成統一模式。這些標準是各權利和利益主體博弈的結果,不具有普遍性和規范性。筆者認為國有股權轉讓過程中同等條件的界定和判斷大多數觀點和爭論只停留在判斷和界定同等的實體條件上,卻忽視了其他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除滿足全部受讓條件外,還須履行相應的程序義務,滿足程序上的要求。法理上民事法律行為除了實體合法,更重要的是程序合法,所以筆者認為國有股權轉讓過程中其他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同等條件應包括程序上的同等和實體上的同等。
國有股權轉讓的各權利主體從事國有產權交易行為,必須履行相應的程序義務,但是實踐中享有優先購買權的其他股東是否需要履行國有股權轉讓的相應程序爭議的很激烈。大多數人堅持價格同等觀點否定履行程序義務。認為其他股東根據法律規定或章程約定,可不履行相應的程序義務,待轉讓方與非股東商定股權轉讓合同條款后,以合同價格直接行使優先購買權受讓股權。另一種觀點肯定程序義務。認為不論是法律規定還是章程約定,其他股東在國有股權轉讓過程中并不存在超出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之外的特權,其行使權利應當和非股東一樣履行程序上的義務,達到程序上的同等。筆者認同第二種觀點,《企業國有資產法》屬于特別法,其他股東和非股東都是國有產權交易的主體,交易行為受其調整。交易主體履行程序義務是保證股權轉讓合法的重要手段。因此,國有股權轉讓過程中其他股東在產權交易機構場內履行程序義務就構成了其行使優先購買權不可或缺的程序上的同等條件。
(一)優先購買權應當在產權交易機構場所內行使。國有股權轉讓過程其他股東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場內行使優先購買權,是判斷其是否滿足程序上同等條件的必要要件。優先購買權場內行使是由轉讓標的性質決定的,國有股權屬于國有資產,國有資產轉讓根據現行法律法規應進場交易。《企業國有資產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國有資產轉讓應當遵循等價有償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除按照國家規定可直接協議轉讓的以外,國有資產轉讓應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場所公開進行。”國有股權轉讓的各權利主體行使權利應到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場內公開進行,其他股東如要受讓股權,行使優先購買權也應遵循法律規定。因此,進場行權是其他股東優先購買權行使的必要程序要件,也是判斷其是否滿足程序上同等的首要標準。
(二)優先購買權行使應當履行國有資產進場交易的程序義務。國有資產轉讓的程序義務是指權利主體進行國有股權轉讓活動時,當遵循的程序要求。《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操作規則》第四條規定,“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應當遵循等價有償和公開、公平、公正、競爭的原則。產權交易機構應當按照本規則組織企業國有資產轉讓,自覺接受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的監督,加強自律管理,維護市場秩序,保證產權交易活動的正常進行。”除了統一的交易規則外,國內各產權交易機構有相應的交易規則,對產權交易各權利主體的交易行為作出了明確的程序要求。主要包括國有股權轉讓須公告不少于20個工作日的期間要求;公告期間意向受讓方辦理受讓登記手續,組織交易期間按照拍賣、招投標或者網絡競價程序參與競價,競價過程中遵守競價規則的規定等程序上的要求。其他股東只有履行上述程序義務,才能滿足或達到程序上同等的標準。
國有股權轉讓的受讓條件實質上就是其他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應當滿足實體上的同等條件,其涵蓋包括價格、資金能力、經營狀況、財務狀況、資信、債權債務處理、后續投資能力以及未來業績預期等多方因素。但受讓條件不得有明顯的違反公平競爭的條款和明顯的指向性。《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五條規定,“在征集受讓方時,轉讓方可以對受讓方的資質、商業信譽、經營情況、財務狀況、管理能力、資產規模等提出必要的受讓條件。” 國有股權轉讓過程中意向受讓方須滿足和響應全部受讓條件,否則就喪失受讓資格。但其他股東是否滿足或者響應全部受讓條件,在實踐中也存在分歧。有觀點認為,受讓條件是非股東參與受讓國有股權程序的門檻,不能約束享有優先購買權的其他股東,其只要在產權交易機構場內履行簡單的程序,就享有受讓資格。第二種觀點認為,受讓條件中對受讓主體資格的要求不能約束享有優先購買權的其他股東,但其他受讓條件應當充分滿足和響應。第三種觀點認為,受讓條件公開透明面向社會上所有潛在的受讓股權主體的,包括享有優先購買權的其他股東,其都應滿足并響應全部受讓條件,才享有受讓資格。前兩種觀點是對同等實體條件的片面理解,是給其他股東的特別待遇。筆者贊同第三種觀點,受讓條件不設定區別待遇,是所有意向受讓方的共同門檻,是判斷意向受讓方是否具有受讓資格的標準。只有其他股東具有受讓資格,才能行使同等條件下的優先購買權。因此受讓條件是判斷其他股東是否達到或滿足同等條件的實體標準。
綜上所述,其他股東享有優先購買權是受同等條件約束的平等權利,而不是凌駕于非股東之上的特權。國有股權轉讓過程中,同等條件既包括實體上的同等,也包括程序上的同等。只有同時滿足或者達到實體上和程序上的標準才是同等條件,其他股東才有機會行使優先購買權。
(作者:山東產權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