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櫟仁
楊啟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副會長,研究員、教授,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推動者。1992年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的經濟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他認為:國企改革的核心是分配社會化。

楊啟先,曾參加中國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編制工作,曾組織和參加歷次經濟體制改革中長期規劃與年度方案制定,曾多次參加全國性重要文件和報告的起草。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過程、觀念變化、方法成就、經驗教訓、存在問題,及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等,有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與體制建設、宏觀經濟管理和國有企業改革的理論與實務方面,成就顯著。
楊啟先的主要著作有:《國民經濟計劃概論》、《中國市場經濟大趨勢》、《中國企業改革的主要模式研究》、《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出路》、《中國的道路——經濟改革15年經驗總結》和《中國經濟的“軟著陸”》等。
楊啟先認為,國有企業作為一種重要的企業組織形式,不僅哪個國家都有,而且中國歷來就有。漢武帝時代有一個叫桑弘羊的人,寫過一本《鹽鐵論》,主張把鹽和鐵這兩個行業改成國有經營。在現代社會,國有企業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為解決經濟和社會的穩定,比如美國,像鐵路、郵政、城市公用事業甚至電訊等仍保持國有。第二類是為保持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力,比如法國、英國、意大利、德國等國家,把電力、煤炭、石油甚至鋼鐵等行業中的骨干企業變成國有。第三類就是社會主義的,認為國有企業是公有制的最好形式,搞得越多越好。不僅是公用事業、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甚至一些競爭型的產業也把它搞成國有企業。
他說,國有企業必然存在政企不分或所有權和經營權不分、政府行政職能與資產管理職能不分、政府管理職能與企業管理職能不分。總之,政府跟企業間很難分開。結果造成國企不能按市場原則辦事,內部管理吃大鍋飯,企業效率、效益比較低。正因如此,所以國有企業必須進行改革。
楊啟先經歷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全部歷程。早在1956年全國工商企業實現國有化以后,為解決國家管得過多統得過死、國有企業普遍活力不強、效率不高的問題,采取了調整企業隸屬關系的國有企業改革。當時將中央各部管理的企業大部分下放到地方,但沒有解決企業活力不強的問題,反而在1958年“大躍進”期間造成了一場經濟混亂。到1960年初,大多數企業又收回來。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重復了前一次改革國企的辦法,將留在中央手里的重要企業徹底下放,如大慶、鞍鋼一段時間都放給了地方。結果又造成一場大的混亂,當時被稱作“三突破”:即基本建設投資、工資總額、商品糧銷售額突破了原來的控制線,造成經濟很大不平衡。1973年鄧小平出來主持工作,進行整頓,大部分又陸續收回來。
楊啟先說,文化大革命后,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經歷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放權讓利”,從1978年10月到1984年10月,前后大約經歷了6年。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中國經濟改革的號角。從這時起,對國企開始利潤分成制的改革。即改變財務統收統支制度,落實企業自主權,將利潤分一部分給企業,絕大多數仍上交國家。兩年后,為了又保財政又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將利潤分成制,改成總數分成加增長分成制:將原來的基數部分仍按原比例分成,增長部分也要分成。結果基數低的反而比基數高的分得多,基數高的企業認為是不平等競爭。1983年,在廣泛調研基礎上,進行了利改稅改革,企業按所得稅法依法交稅。當時因為財政負擔大,定了55%的稅率,是世界上最高的,而且即便是余下的45%也不能完全留給企業,實際上企業利潤的絕大多數給了國家,企業的積極性不可能高。到1986年底,財政收入上不來,企業交不上稅。利改稅也不成功。
第二次浪潮是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承包制以“包死基數,確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補”為特征,以“兩保一掛”為基本形式,把企業責權利緊密結合起來并落到實處。這樣包了以后企業出現短期行為,想辦法增長利潤,造成吃老本、拼設備、作假賬、不提折舊少提折舊。造成國有企業包盈不包虧,盈了就多分,虧了誰也不負責。以前國企80%盈利,20%虧損,到1990年,變成1/3盈利,1/3虧損,1/3虛盈實虧,即2/3沒有利潤。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地方又搞起了承包流轉稅(即增值稅、產品稅、營業稅)。我國財政收入中這三大稅超過80%,如這三大稅交不上來,國家就沒法活了,中央很快發文制止。1991年下半年,中央明確提出深化國企改革,必須轉變國企經營機制,把企業推向市場,1992年6月制定《關于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條例》。條例中規定的14條實際上就是擴大14個方面的自主權,由于當時政府職能沒有轉變,擴權實際上也擴不下去。
第三次浪潮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改革的實踐說明,改到深處是產權。因此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解決深層次問題,著力進行制度創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楊啟先指出,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不應該、也不可能繞開產權制度改革。他說,關于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是否必須改革的問題,差不多經過了整整20年的研究和爭論,一直到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才最終明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這期間,由于我們沒有緊緊抓住產權改革這個核心和主要內容,所付出的代價是十分巨大的,使上十萬家國有企業因長期改革滯后,被市場淘汰出局,兩三千萬職工因企業不景氣或無法生存而被迫下崗待業。為此,認真總結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歷史經驗教訓,牢牢抓住產權理論突破的契機,認真搞好產權改革,是加快國企改革進程、提高國企改革質量與效果的唯一選擇。
按照客觀經濟規律來衡量,國企問題,從根本上說,本來是產權制度不合理的問題,包括資產不真實,歸屬不清晰,國家股一股獨大,所有者不到位,權責不明確等。正因為產權制度不合理,才導致了政資不分、政企不分、所有權與經營權不分等種種積弊。改革理應從產權制度開始,才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楊啟先提出,國有中小企業改革要處理好三個關鍵問題。第一是國有資產必須有償轉讓。要有償轉讓就必須對資產進行準確評估,不能評高了,也決不能評低了,評低就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這是非常關鍵的,這一環做不好后面的沒有辦法做,或者做了以后也會發生反復。第二是不能廢除銀行的債務。國有銀行盡管是國有資金借給國企了,但國有銀行的錢主要并不是銀行的,而是群眾存款或企業存款,而這種存款銀行是必須支付的,假如這些錢貸給國企沒有還,銀行就沒錢支付,就會發生支付危機,支付危機就是一種金融危機。第三是安置好職工。有的可退休或提前退休,對其他職工要進行有償安置。
楊啟先認為,國家應在四個方面保持國有企業。第一是國防安全產業。第二是特殊壟斷企業,比如石油、電信,因它關系國家經濟安全。第三是生產公共產品和為公眾服務的企業,主要是公用事業,基礎設施。因它牽涉到整個群眾的生活,牽涉到整個社會的穩定。第四是一些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當中的骨干企業,例如石油、煤炭、鋼鐵以及信息產品當中的支柱產業里的骨干企業。
他指出,除有關國防安全的產業,這些國有大中型企業,沒有效益還是不行。解決這部分企業的效益問題主要是進行制度創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第一是資產真實化。要搞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在改革過程中對資產須進行準確評估。只有把企業真實資產、負債(包括隱性負債)、凈資產弄清,才能既不損害國家所有者的權益,又有效保護其他各方的利益,為企業改組改制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是產權人格化。就是說,要定下來產權多少是什么人的?如果是國家的,就必須把產權、責任、權力落實到具體單位和個人,也就是有人、有單位對你的產權保值、增值負責,而不再出現產權不明晰,所有者不到位的狀況。
第三是股東多元化。除極少數特殊壟斷企業可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以外,對絕大多數企業,必須改為股權多元化的公司。多個股東,就不會一個人說了算,或者少數人說了算,多個股東都有自己的利益,他不放棄自己的利益,別人侵犯我的利益也不行,你符合我利益我就同意,不符合我的利益就不同意,也就是在企業內部形成一個互相制衡的機制,這個機制的來源就是股東多元化。
第四是治理科學化。科學治理結構就是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之間一套既互相支持又互相制衡的運轉機制。也就是說,必須建立公司最高決策機構股東會,公司的最大決策須由股東會決策。股東會還要選出董事會代表股東會負責企業日常重大問題的決策。董事會不單是內部董事,還可設外部董事。然后由董事會聘請總經理負責企業日常生產經營。另外股東會還要選出監事會,負責監督董事會和總經理的活動,發現董事會或經理層有不法行為、違規行為,隨時提出警告,不聽、不改、提交股東會改選董事會,或提交董事會解雇總經理,重聘總經理。形成這一套制衡機制,公司制企業才能正常運轉,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楊啟先認為,為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完善配套措施。主要包括:第一,轉變政府職能,改革政府機構;第二,調整企業資產負債結構;第三,加快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第四,減輕企業辦社會的負擔;第五,妥善安置企業的富余人員;第六,促進存量國有資產優化配置和合理流動;第七,發展和規范各類市場中介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