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秋 楊巍
小梁切除術是目前抗青光眼手術的主要方式。它具有手術相對簡單、經濟、省時、降眼壓效果可靠等優點,但也可能出現術后切口滲漏、淺前房、惡性青光眼、脈絡膜脫離、濾過功能喪失等近、遠期并發癥,特別是術前高眼壓使用藥物不易控制的青光眼尤易發生。我們在小梁切除術中應用前房穿刺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減少了手術并發癥的發生,術后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自2007年1月~2008年7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57例62只眼,女38例,男24例,年齡35~76歲,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例35只眼,慢性閉角型青光眼例21只眼,開角型青光眼例4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只眼,其中6例為雙眼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急性發作期,聯合降眼壓治療3~5d,無明顯效果,在高眼壓下行小梁切除術,余病例的眼壓均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1.2 方法
常規消毒鋪巾,球后麻醉,在顯微鏡下鼻上或顳上方做以穹窿為基底的結膜瓣,做約3mm×4mm,1/2鞏膜厚度鞏膜瓣,至透明角膜緣內1mm,在3、9點角膜緣內約0.5mm~1mm間用15°角穿刺刀平行虹膜做前房穿刺口,此時根據患者眼壓情況,輕壓穿刺口后緣,放出適量房水,眼壓隨之下降。如術前眼壓較高,可輕壓切口后唇,多放出一些房水,但必須牢記一定要緩慢放出,不可放出過多過快,甚至使前房消失。如不慎放出房水太多,眼壓過低,亦可自穿刺口注入適量 BSS液以維持正常眼壓,有利于下一步手術操作。隨后切除鞏膜瓣下約1mm×1.5mm小梁組織,作相應處周邊虹膜切除,10-0線縫合鞏膜瓣兩角,自前房刺口注入平衡液至前房恢復后觀察鞏膜下房水的濾過量,并調整縫線,保持前房有一定的深度并有良好的濾過量,維持眼壓在正常水平,球結膜縫合后,再經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鹽液以恢復前房至術前深度,可見結膜隆起,濾過泡形成且彌散,用棉簽拭結膜切口,無滲漏;顳下方球結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萬U+地塞米松2.5m g,指測眼壓Tn。涂抗生素眼膏,繃帶加壓包扎1d,第2d典必殊眼液點眼,每日4~5次;擴瞳,每日2次。
2.1 術中虹膜突出情況
62只眼在切除小梁過程中,僅3只眼虹膜根部球型突出,需作虹膜剪開,放出房水,然后用虹膜恢復器將虹膜推回后繼續手術。術后62例眼瞳孔無明顯變形。
2.2 術后淺前房
按spaeth分級標準。術后第1d前房全部形成,術后2~5d6眼發生I級淺前房,經過擴瞳、加壓包扎后恢復。無II級、III級淺前房出現。
2.3 術后眼壓情況
術后7d內的眼壓:8~10mm H g者11眼,10~15mm H g者43眼,15~21mm Hg者4眼,21mm H g者4眼。后8眼經過按摩處理后,眼壓為10~17mm H g。隨訪1a,其中3眼眼壓21~30mm Hg,其中2例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例濾過泡囊性局限,經抗青光眼藥物治療后恢復正常。
青光眼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一般均需手術治療,根據不同的臨床類型,其手術方法也不相同,但小梁切除術仍是青光眼濾過手術的主要術式,被臨床廣泛應用。而小梁切除術后淺前房低眼壓又是常見的并發癥,國內多有報道[1],為解決其術中、術后并發癥問題,許多學者做了不少有益的探討,其中前房穿刺的應用就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方法。筆者認為,在小梁切除術中常規作前房穿刺至少有以下諸多優點:(1)小梁切除前作前房穿刺,放出少量房水,逐漸降低眼壓,防止因眼壓波動而出現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特別對于預防驅逐性脈絡膜出血等嚴重并發癥尤為重要。(2)是在小梁切除后使虹膜呈適度的小蘑菇樣脫出,便于一次完成虹膜周切,避免還納虹膜時損傷眼內組織及切除周邊虹膜時損傷睫狀體,發生前房出血。(3)鞏膜瓣縫合后從穿刺口注水,可了解鞏膜瓣滲水程度,如滲水過多應加固縫合,如滲水過少說明縫合過緊,應予以調整[2],對預防術后后期濾過泡失效有重要意義。(4)通過穿刺口向前房內注入適量BSS液,可于手術結束時立即重建前房,對防止術后淺前房的發生有重要意義。本組病例淺前房發生率為10%,明顯低于趙麗珍等報告33.8%[3]。(5)手術結束時可觀察濾過泡形成情況:結膜瓣復位縫合后,通過穿刺口向前房注入BSS液,隨著前房的形成,濾過區的球結膜應呈扁平泡狀隆起,此時于手術顯微鏡下觀察有無濾過泡滲漏,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對防止因濾過泡滲漏而引起的并發癥有獨到之處。
總之,小梁切除術中應用前房穿刺,提供了術中前房注水、沖洗、檢查鞏膜瓣滲水及術畢恢復前房的通道,避免了青光眼手術中的盲目性和主觀性[4]。而且前房穿刺操作簡單實用,特別適合于基層醫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