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馳
患兒,男,4.8歲,因“發熱、咳嗽5天”入院。查體:T 38.1℃,P110次/分,R28次/分,熱病容,頸部可捫及3~4個黃豆大小淋巴結,咽充血,雙側扁桃體Ⅱ0大,未見分泌物,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少許痰鳴。血常規WBC10.4×109/L、Hb118g/L、N 0.522、L0.315;血沉38毫米;支原體及衣原體檢測為陰性;EB病毒IgG(陽性),EB病毒IgM(陰性);胸部X片:肺炎;頸部B超:頸部淋巴結長大。入院后以替卡西林克拉維酸鉀及紅霉素抗炎治療。2天后患兒出現口唇皸裂,草莓舌。做心臟彩超示:左側冠狀動脈輕度擴張。加用靜脈用丙種球蛋白、阿司匹林及潘生丁治療后患兒體溫正常,咳嗽不明顯,1周后復查胸部X片:肺部炎癥有所吸收。入院后曾反復4次做血常規檢查血小板記數由最初的正常值至增高到602×109/L;CRP則由最初的CRP113mg/L逐漸降至14mg/L。治療8天后患兒治愈出院。
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病因不明、發病機理尚不清楚的疾病。目前考慮為各種感染原的特殊成分觸發免疫介導反應對易感患者血管壁造成損傷。引起全身性血管炎,好發于冠狀動脈。臨床有報道即使是典型的川崎病病人,多種表現并非同時出現,不同的病期有不同的病理改變和臨床表現,對一時未發現的體征要動態觀察,防止漏診[1]。典型的川崎病主要表現有:發熱、球結合膜充血、皮疹、口唇皸裂、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大等表現。而對于以其它癥狀首發的非典型川崎病臨床極易誤診。川崎病在急性期存在明顯的系統性免疫激活,使機體免疫系統處于活化狀態,各種免疫因子等誘導血管內皮細胞表達和產生新抗原;同時B細胞分泌自身抗體,導致內皮細胞溶解的細胞毒性作用,從而損傷血管內皮細胞發生血管炎[2]。本病例以發熱、咳嗽為首發癥狀考慮和機體免疫系統處于活化狀態損傷肺血管內皮細胞發生炎性反應有關。以致出現明顯的發熱、咳嗽等典型的呼吸道癥狀。所以在我們的臨床工作中出現有典型的呼吸道癥狀,輔助檢查也支持但是臨床療效差的病例除了要考慮有耐藥可能性外,同時要注意有無發生本病的可能。避免誤診誤治造成嚴重后果,值得臨床醫務人員注意。
[1]張美芳.川崎病23例誤診原因分析[J].華北國防醫藥,2007,19(5):45.
[2]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