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惠云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慢性傳染性疾病,主要經血液傳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導致肝臟慢性炎癥壞死和纖維化,部分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傳染病之一。因此,做好獻血者篩選和嚴格血液檢測,并掌握本地區獻血人群中HCV感染狀況及性別、年齡分布趨勢對保證臨床安全用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了解焦作地區無償獻血者抗-HCV陽性率情況以及與性別、年齡的關系,我們對2009年1~12月無償獻血者共計26101人次進行了回顧性調查分析,現報告如下。
2009年1~12月無償獻血者26101人次,其中男性14918名,女性11183名,年齡18~55周歲,按《獻血者健康檢查標準》體檢合格后,用金標法篩查去除HBsAg陽性者后,獻血400ml/人,分別留取試管枸櫞酸鈉抗凝樣本5ml,辨管抗凝樣本5ml用于血液學五項指標初、復檢。
使用第三代ELISA法試劑進行抗-HCV檢測,初檢ELISA抗-HCV試劑盒(北京現代高達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復檢ELISA抗-HCV試劑盒(北京萬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上試劑均經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檢合格,在有效期內使用。
STAR全自動樣本處理系統(瑞士HAMILTON公司);AT全自動樣本處理系統(瑞士HAMILTON公司);FAME全自動酶免分析系統(瑞士HAMILTON公司);HTⅢ掃描酶標儀(奧地利ANTHOS公司);TECAN洗板機(奧地利TECAN公司)。
所有樣本使用2個不同廠家試劑同時進行抗-HCV檢測,2次檢測按試劑說明書操作,結果均合格者判定為合格,同時檢測為陽性者確定為陽性。把低于臨界值30%范圍以內的列為“灰區”。2家試劑結果不符或灰區的標本(只有1家試劑結果為灰區或2家試劑檢測均為灰區)重新離心處理后,再用2家ELISA試劑進行雙孔復試,結果均合格者判定為合格,結果仍不符或仍為灰區的標本,血液作報廢處理,但不判定為陽性結果。
對抗-HCV陽性的無償獻血者按其性別、年齡段比例進行分析。
2.1 焦作地區無償獻血者抗-HCV陽性率
26101名獻血者中,抗-HCV陽性者共84人,陽性率為0.32%。
2.2 抗-HCV陽性者與性別、年齡的關系
見表1、表2。

表1 抗-HCV陽性者與性別的關系

表2 抗-HCV陽性者與年齡的關系
丙肝是已知血液傳播疾病中最嚴重,也是危害最大的之一[1],通過血液傳播HCV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血站系統為了保證臨床輸血安全,采用2種不同的ELISA試劑對獻血者血液標本進行初檢、復檢2次抗-HCV檢測。在經過金標法篩查去除HBsAg陽性后所采集的血液中,抗-HCV陽性是造成采供血機構血液報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掌握獻血人群的健康狀況,嚴格篩選獻血者,對確保血液質量和輸血安全尤為重要。
我們調查的26101人次無償獻血者抗-HCV陽性率為0.32%,低于2003~2005年國內報道的平均水平0.77%[2],可能是由于其中約1/3的人為2次或2次以上的獻血者,以往已作過多次抗-HCV檢測,其血液相對比較安全。男女性別間抗-HCV陽性率無明顯差異,說明HCV感染與性別無關。從獻血者年齡與抗-HCV陽性率的關系看,抗-HCV陽性率18~歲年齡段獻血者最低(0.12%),25~歲有所增高(0.23%),35~歲比例最高(0.49%),45~55歲略有下降(0.45%)。18~歲、25~歲年齡段的獻血者多為大專院校學生和青年市民,他們有知識、有文化,身體素質好,血液質量高,是現在和將來無償獻血的主力軍。35~55歲的獻血者也是獻血人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生活與工作的壓力相對較大,隨著年齡的增長感染疾病的機會也相對較多。因此,采供血機構應有針對性地做好無償獻血者獻血前的咨詢和篩查工作,對獻血者是否有輸血相關傳染病的危險性做出正確的評估,勸說不符合獻血條件的獻血者退出獻血行為。
總之,選擇HCV感染概率較低的獻血者或重復獻血者的血液,正確評估獻血者健康狀況和加強血液樣本的檢測,對提高血液質量,確保臨床輸血安全和控制經血傳播疾病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1]余梅貴.降低輸血風險確保輸血安全[J].重慶醫學,2007,36(21):2135-2136.
[2]孫啟鳳,汪良吉,季陽,等.中國部分民族獻血者抗-HCV陽性率的調查[J].中國輸血雜志,2006,19(5):37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