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彥軍
自2007年12月~2009年12月,作者應用LISS(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鋼板治療脛骨近端骨折27例,隨訪結果顯示,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7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齡30.5(17~61)歲,右側12例,左側15例,車禍傷11例,高處墜落傷9例,重物砸傷7例,其中開放性骨折4例。骨折按AO分型[1]:C1型9例,C2型14例,C3型4例。均為傷后2周內手術,時機為肢體還未明顯腫脹時或已消腫出現皮紋征時手術,開放性骨折均行急診手術。
1.2 治療方法
1.2.1 手術方法 用硬膜外或腰硬聯合麻醉,平臥位,健肢置于屈膝外展位以方便術中使用C型臂做側位透視。從Gardy結節開始向遠側做一長約5cm弧形切口,大約距脛骨嵴0.5cm,剝離并牽開脛前肌,在骨膜和肌肉之間插入LISS鋼板,接骨板的近端放置于脛骨平臺外髁,遠端位于脛骨的前外側面,對骨折行閉合手法復位,經C型臂確認骨折的對線良好,無明顯成角移位和短縮后,遠端做一小切口,兩端用克氏針臨時固定。然后近端用術前經模板測試計劃好的自攻自鉆鎖定螺釘固定,遠端經瞄準導向器輔助,做3~4個0.5~lcm的切口用3~4枚自攻自鉆鎖定螺釘做單皮質固定。再次經C型臂確認后依次用扭力限制螺釘完成所有螺釘的自鎖步。沖洗、切口內放置負壓引流管一根,關閉切口。
1.2.2 術后處理 術后不需外固定,須抬高患肢,常規使用彈力繃帶1~2周減少積血及傷口腫脹,術后第3d進行CMP操練。
術后2周拆線,拆線后即循序漸進的開始下地負重。27例病例均獲隨訪,時間3~24個月,平均12個月。手術切口無感染,均達到一期愈合。下肢力線良好,骨折臨床愈合時間8~14周,平均10周,骨性愈合時間4~8個月,平均6個月。所有病例均未出現鋼板、螺釘松動斷裂等內固定失效表現。療效的評定采用Johner-Wruhs脛骨骨折評分標準[2],本組優20例,良5例,中2例,優良率92.5%;膝關節功能按Merchan等評分標準[3],本組優17例,良6例,可4例,優良率85.2%。
脛骨近端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脛骨近端骨折由于其損傷機制多為高能量損傷,容易造成復雜的關節內骨折或嚴重的軟組織損傷,使手術治療后出現并發癥[4]機會相對較高,以往用高爾夫或L形接骨板治療脛骨近端骨折,容易破壞骨折端的血供,加之近端為松質骨,固定不牢固,治療效果多不理想,患者術后并發關節僵硬、骨不愈合的機率較高。而LISS接骨板的應用,很好地解決了骨折固定后的穩定性與內固定器械對骨折部位血供的干擾等問題。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采用小切口,間接復位,不暴露骨折區域,鋼板不與其下方的骨膜完全接觸最大程度保留了部分骨膜和骨骼的血供,有利于骨折的愈合,符合骨折微創治療原則,特別是對于脛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有助于促進骨折愈合、減少感染、提高療效。據我們的經驗,脛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如平臺部分基本完整或呈縱形劈裂者較適合于用LISS鋼板。其中,平臺縱裂可先用骨螺栓固定復位,后再用LISS鋼板固定。而對于單純的脛骨平臺粉碎骨折不主張使用,因為脛骨平臺骨折屬關節內骨折,為恢復關節功能,必須解剖復位,堅強內固定。LISS鋼板固定并不要求將每一塊骨折塊都恢復到解剖位置,只需要恢復肢體的長度、軸線,糾止旋轉移位即可為恢復關節功能。
綜上所述,LISS固定系統在治療脛骨近端骨折特別是粉碎骨折時具有操作簡便、手術損傷小、固定可靠、術后恢復和骨折愈合快的優點,能為早期功能鍛煉、恢復滿意的膝關節功能提供保證,是一種有效的內固定方法,很值得在有條件的單位推廣使用。唯一的缺點是價格較昂貴,國內目前尚難完全普及。
[1]王滿宜,楊慶銘,曾丙芳,等.骨折治療的AO原則[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47-57.
[2]Johner R,Wruhs O.Classerification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and correlation with results after rigid fix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3,178(9):7-25.
[3]Merchan EC,Maestu PR,Blanco RP.Blade-plating of the displaced supyacoudy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femur with the AO system[J].J Traume,1992,32(2):174-178.
[4]邱貴興.四肢長骨干骨折的治療進展[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1):8-11.